武艺之“走”。
在武艺的术语表述中,有一个极为传神的字——走,细细品味和琢磨,妙趣无尽。
《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封金挂印,千里寻兄,用的是一个“走”,而且是“千里走单骑”,是体现了义薄云天,忠义千秋。
记得《水浒传》里有一回“武松夜走蜈蚣岭”,这一个“走”字却是蕴含了胆气与武艺,更显武二郎的神威。
考证一番,“走”之本意上却是“奔跑”的意思,《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走,趋也”,成语中的“飞禽走兽”和“走马观花”便是带有奔跑的意味。
陕西的拳师们演练武艺的时候,总是会说“走一趟六架势”或“走一路六合枪”,便是有一份武者的快意和自信。红拳出场的步法为“老三步”,亦是一个“走”字,走的四平八稳,不紧不慢,不温不火,从“走”的步态和身形中便可以窥得拳师的功力。
在这里,“走”的含义更加丰富,亦是武艺的一种文化表达。
屈大均写倭刀的时候,用了“长以度形,短以趋越”,我想这里的“趋”也是带有一个快速奔跑意义的“走”。
而研习疯魔棍时,尤为注意这一个引人入胜的“走”字。
“走”,一开始有迎头直进的气势,即“持枪上阵奔战场”,这里的“奔”是大踏步的走,人棍合一,气势逼人,颇有俞大猷“步步进前”的气势与威仪。
随后的“走马上任”,则是在一个“走马”的步态和步法中体现了“上任”的那份淡定与从容,看似不经意的一个腿法,却是隐匿于步法之中,而顺势则有迎门一扎,故而有“走马上任往里闯”之说。
而棍势中的“孤雁出群”和“敬德倒拉鞭”则是十分生动的“走”法,而且是按照武艺格斗中的“圈里”和“圈外”来区分的。
在程冲斗《少林棍法阐宗》的“或问篇”中,有如下精辟论述:
或问曰:尝闻单手扎人,名为孤注,又名弃枪。果尔否乎?
余曰:此少林之所以妙也。如单手扎人圈里,彼拿开我失前手,则顺势用法中倒拉鞭而走,随用风卷残云胜之。如单手扎人圈外,彼拦开我失前手,则顺势用孤雁出群而走,随用鹞子扑鹌鹑胜之。此无中生有,死里逢生。又何孤注弃枪之有!
在棍势“孤雁出群”里,程氏的解读极为精到:
圈外有败枪,
孤雁出群走,
回打扑鹌鹑,
无论单双手。
在疯魔棍的棍法变化中,亦是严格遵循着程氏的精义,一个“走”,接一个“回”,而“扑打”则是最终的目的,根据“棍兴”不囿于单手或双手,随心,随意,随情。
在程氏的“破棍第三路”棍谱中,以“太公钓鱼”开势,随之便是“我勾拿开彼棍走出”的“孤雁出群”,而随后是“鹞子扑鹌鹑”,程氏的棍法变化如下:
彼见我走出,彼随后扎我右肩背,我闪开进步斜劈彼头手,立群拦。
在疯魔棍中,即是遵循这样的变化,走“扑棍”之后,先立“群拦”,然后接“摘心枪”。
那么,在“敬德倒拉鞭”中,程氏的解读亦是富有深意,与前面的“孤雁出群”相呼应,堪为武艺之讲究,亦是奇妙之变化。
圈里有败枪,
拉鞭走救护,
风卷残云入,
刀出鞘回顾。
这一个“走”上,在疯魔棍中有两处“败枪”,前面的是“孤雁出群”,即先走一个“白猿拖刀”,或者称之为“吕布倒拖戟”,目的是“走”,而这种“走”不是败退,不是被动,而是一如“回马枪”中的惊险跌宕与杀机四伏,从那一个出其不意的“回打”中足见其用心和用意。后面的一处“败枪”便是“敬德倒拉鞭”,亦是一个“走”,不过接的是“风卷残云”,而目的是对方的头,顺势变成“刀出鞘”。
而在疯魔棍中,“敬德倒拉鞭”之后接的是来自神枪李书文的“左右泼劈加蛇棍”,老先生讲授疯魔棍的时候特意说河北人常常把“蛇棍”读作“霎棍”,而个人觉得此处的“蛇棍”极具传神,体现了“能人枪,棍如蛇行”,而在变化上并未拘于一格,可以变“地蛇枪”,即卢师天启棍之“地罡枪”,夹在“勾魂桩”之中,倏然里威仪惊人。
而根据程氏的棍法,在“倒拉鞭”之后,可以接的内容除了“风卷残云”之外,亦可以变一个“穿袖枪”,直接从“圈外”再入。
雨夜,品枪棍之意,体悟“走”之妙,却是盎然,再回味卢师讲的“人带着棍走,棍带着人走”的那份“棍兴”。
皆是一个“走”字,妙哉!(文/马文国 上官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