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相信很多人已经猜到了这个人的身份。不错,这次小编要聊一聊《大秦帝国之裂变》中的公叔痤。
话不多说,我们先来看看公叔痤其人。
公叔痤这个人物,虽然在整部剧中戏份不多,但是他在魏国的地位却是不容小觑。
公叔痤,魏国丞相,两世老臣,以相人之能而闻名于列国诸侯,为人老成持重,深谙朝政人心,无论在朝在野,都具有很高的人望,即便是当时呼声极高的上将军庞涓,都对他颇为忌惮。
正因公叔痤的资历与谨慎的性格,所以才被冠以“老成谋国”这四个字。
下面小编就简单剖析一下,他是如何当起这四个字的。
在战国时代,礼崩乐坏,列国争雄,稍有些实力的国家,都想在这个时代分得一杯羹。然而,现实是极为残酷的,若想在其中争得一席之地,甚至是脱颖而出,就必须在三个方面下功夫,第一,人才。第二,内政。第三,兵事。
公叔痤身为魏国的丞相,自然深知这三件事的重要性,所以他极为关注这三件事,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
先说第一方面,人才。
无论哪朝哪代,人才都是稀缺资源,身具大才学的人才更是稀缺资源,所以将人才放在利邦的第一位来说。
自公叔痤任魏国丞相开始,每时每刻都在为魏国、为魏王关注着天下的人才。
公叔痤的眼力在列国中是出了名的,当卫鞅来到魏国的时候,他就注意到了这个人才,于是将卫鞅招揽到了丞相府,委以卫鞅中庶子的职位,为的是给自己培养接班人,给魏国培养下一代丞相。
卫鞅在后面,也说道,认公叔痤为老师,跟随其习政六年。
在卫鞅习政期间,公叔痤曾多次向魏惠王举荐,希望卫鞅可以出任更为重要的职位,但却都被魏惠王拒绝了。
在这一点上,魏惠王固然有其问题,但公叔痤所做的也有一定的欠缺。在战国时代,丞相的权力极大,握有对人事任免的大权,以公叔痤的地位,如果执意保举,卫鞅是可以履任更高的职位的。
那么,公叔痤为何没有这么做?公叔痤并不是出自私心,将卫殃强留在自己身边,而是他的性格与处事方式限制了他。
他为人谨慎,做任何事都小心翼翼,对于君王是极为忠诚的,并不敢公然违逆魏惠王的意思,更多采取的方式是劝谏。只有得到魏惠王允准的事情,他才会去执行,所以在对待卫殃这个人才的事情上,他做的有欠缺的地方。这件事在后来也引来很多人的评说,说公叔痤有相人之能,却无用人之胆。
虽然公叔痤没有说动魏王,给卫鞅更高的职位,但他也从未放弃过对卫鞅的培养,他与卫鞅相处这六年时光,几乎将魏国所有的政事都教给了卫鞅,为后来卫鞅从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直到最后,公叔痤弥留之际,心心念念地都是卫鞅这个人才,特意将卫鞅叫到身边,询问他是否还愿意留在魏国,为魏国出力?
在他得知卫鞅的心意之后,进一步询问,如果魏王用你,魏国将会如何?
卫鞅说,不出十年,当使魏国焕然一新。
他随即感慨,大才壮心!
于是,他决定拼着最后一口气,都要再次向魏惠王举荐卫鞅,为魏国留住这个人才。
后来,魏王身着便服,前来看望病重的公叔痤。
公叔痤说,老臣守定余息,静待我王,实有大事要告知我王。
随后,他再次向魏王举荐卫鞅,希望他走之后,由卫鞅出任魏国丞相。
然而,再次遭到魏王的拒绝。
魏王先后提及两个人,希望公叔痤在两个人中来选。
第一个人,就是魏王的弟弟,公子卬。公叔痤这时说出他对此人的评价,一方面是评价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是在提醒魏王,这种人不要委以重任,否则于国不利。
他说,公子卬此人奢靡过甚,有建功立业之心,却无建功立业之才,简单概括,即为志大才疏。
第二个人,就是庞涓。庞涓当时在魏国的呼声很高,其实权之大几乎与公叔痤不相上下。然而,公叔痤却说庞涓,激烈偏狭,痴迷强兵。这八个字,确实一点都没有冤枉庞涓。从后来庞涓的各种行事作风上,完全可以证明。
公叔痤面对如此魏王,心中是极为失望的,既有对未来魏国朝政的担忧,也有对卫鞅无法成为魏国丞相之事的叹息。所以,他在魏王快要离开的时候,用一种质问的语气问道:“我王当真不用卫鞅?如果不用,就杀了卫鞅,切不可让他到别国去。”
魏王敷衍地回答,明天就杀。随后离开。
魏王走后,公叔痤再次叫来卫鞅,希望他可以逃走。他说,举你杀你是为国尽忠,现在放你是全师生之谊。
公叔痤的行为虽然看似矛盾,但却是能看出对卫鞅的这个人才的爱惜。
然而,这种爱惜之情,只能放在为国尽忠的后面,单凭这一点,就能看出公叔痤对国家的忠心。
人才方面说完了,现在来说第二方面,内政。
内政,简单说就是国内的政务。身为丞相,处理国家政事,保证国力不衰,百姓安居乐业,不发生内乱,是为要务之一。
公叔痤在这一点上,做的并不逊色。在为政方面,他恪守魏国变法大家李悝的政策,始终如一,并未擅自改变。
在这一点上,其实在当时来说,是受到了一些人非议的,其中就有与他政见不合的上将军庞涓。
庞涓觉得公叔痤并没有太多的能力,却凭借在魏国积累下来的人望,以及对魏王的扶保之恩,才坐上的这相位。
当时的潮流,很多人强调锐意进取,革陈出新,如果只是恪守,而不知改变,很快会沦为保守一流,为天下所不齿。
其实,在这一点上,庞涓错看了公叔痤。公叔痤之所以不改变,是有原因的。
其一,他深知自己的能力,他评价自己是“中才”,只能守住,却不能进取;
其二,他自然知道变法是潮流所向,魏国也需要更为深彻的变法,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但变法是需要流血的,需要变法者拥有超强的才能与强大的意志,更需要当权者,也就是魏惠王的坚定支持。有了这些前提条件,才能去变法,否则很有可能变法中道崩殂,又回到之前的老路上去,也有可能失去魏国现如今的地位。所以,他将目光放在了培养接班人的上面,希望大才如卫鞅者,在魏国推行变法;
其三,当时的魏国朝局并不适合变法,魏惠王偏信权谋制衡之术,喜欢掌握朝局的平衡,这方面已然是会对变法生出诸多掣肘。
除此之外,魏惠王喜欢任人唯亲,而不是像魏文侯那样,任人唯才。任人唯亲,这里面就少不了对权贵的依仗,比如说后来魏惠王用自己的弟弟,公子卬,庞涓、龙贾死之后,启用晋鄙为上将军,晋鄙是老魏族的外戚,所以魏惠王才会在危难的时候启用他。即便是庞涓,也是有了魏国人的身份,以及鬼谷子高徒的名号,才被魏惠王选为上将军的。
这种种限制,公叔痤选择了固守,而不是盲目的改变。
公叔痤虽然是固守成法,但有一件事让他做到了极致。
魏惠王曾评价公叔痤,两世老臣,在朝在野,都素有人望。
这个“人望”指的是什么?一方面是他在朝中的威信,另一方面,也是庞涓,乃至魏惠王都不敢轻易动他的根本所在,有口皆碑的品行。
公叔痤的品格、德行,是为魏国上下、魏国臣民的楷模。
品行,说起来很虚,尤其是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讲品德的越来越少,但正因为少,却能体现出这件事的珍贵之处。何为忠君,何为君子,何为道德,民众并不是十分清楚,但他们知道看一个人就足够了,只要去看公叔痤公叔丞相就可以了。
有了这个楷模,人心渐渐安定下来,士农工商各自按部就班,去做自己的本职之事,魏国国力也在逐渐提升。
所以,公叔痤在世时,魏国人心安定,也吸引了列国的士子、商人,前来魏国发展,魏国变得更为强大、富庶。
最后一方面,我们来谈谈兵事。
这一方面,是公叔痤最受人诟病的地方,先败于石门之战,后败于少梁之战,而且被俘于秦国。
正是石门之败,让朝中以庞涓为首的军事将领们,都觉得公叔痤不善打仗,却要倚老卖老,搏“出将入相”的名士名头。随着这种情绪的弥漫,包括魏王在内,越来越轻视他,都觉得公叔痤老了,该到了退位让贤的时候了。
从这两场战役的结果来看,公叔痤做的确实不漂亮,但若说他不懂兵事,乃至是在误国,确实冤枉了他。
兵事者,不单是打胜仗,拿地盘,而是要包含很多方面,用兵方略、战术布置、临阵发挥、战后邦交等等,这些都应归属在兵事方面。
公叔痤的用兵方略,正是他强于庞涓的地方。他提出的是“称霸”方略,而庞涓提出的是“灭国”方略。
乍听上去,后者的野心更大,目光更远。但有野心是一回事,实力却是另一回事。
公叔痤的主张,既不随意挑起对邻国的战争,也不让邻国侵占魏国的土地,挑战魏国的霸主地位。对待列国邦交的问题上,公叔痤更希望的是让魏国做盟主,统领其他强国,威压小国。
正是由于这个主张,所以公叔痤在与秦军对战时,多采取守势。
在剧中,公子卬说公叔痤将魏武卒方阵只用作防守死阵,从侧面证明了公叔痤采取守势的用兵之法。
在公叔痤心中,其实并不想与秦国持续开战,但无奈对方已经打了过来,他只能迎战。他所希望的是,魏国可以彻底摆脱秦国在战场方面的纠缠,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其余五国的身上。
可惜的是,当时朝局并不允许他如此做,魏国与秦国之间,有世仇在先,魏国如今强大,自然想要报仇,加之庞涓所提出的“灭国”方略,更赢得魏惠王的青睐。
魏惠王有好大喜功的毛病,他希望自己可以做的比他的父亲、祖父还要优秀,所以他想借灭秦,将魏国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他给公叔痤写密诏,又让公子卬领兵,名为支援,实则是有意取代公叔痤的位置,实现灭秦。
公叔痤看人太透,魏惠王的用意,一眼就被他看穿了,但他素来是忠于君王的,并不敢公然违逆魏惠王。
所以后来卫鞅向他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时候,他并没有同意这么做,也没有将卫鞅谋划的“秋守春战”告之魏王,因为他料定魏惠王不会同意。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被迫分兵,期望公子卬与他同心,共同打赢此战。
只是他没有料到的是,遇上了目光与勇力都一等一的嬴渠梁。
嬴渠梁在知道赢虔被围时,当即随机应变,带领秦人的敢死之士,杀到了公叔痤的面前,并且生擒公叔痤。
公子卬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不但没有出兵营救,而且在秦军退兵时,也没有去追。一方面公子卬胆小怯战,另一方面他也不喜公叔痤。
公叔痤被抓到之后,羞愤绝食,决定以死明志。
没过多久,老秦公薨逝,新君嬴渠梁即位。嬴渠梁决心放了公叔痤,以求两国罢兵息战。
不得不说,这件事确实公叔痤想要的,因为和秦军交战,魏国消耗颇巨,长此以往,魏国或将失去霸主地位。
所以,公叔痤明知这是嬴渠梁的缓兵之计,也要和嬴渠梁去谈这件事。
当然,他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国家大计,这样魏国依然可以做天下霸主;另一方面,他存有一份私心,希望让他的家人以及随之出生入死的将领无事。按照当时大魏军法,统帅被掳,护卫皆斩。
嬴渠梁提出疆界按照石门大捷前划分,其中更重要的是,秦国愿意割让函谷关给魏国。
公叔痤与秦军鏖战多年,自然知道函谷关对于秦国的意义是什么,函谷关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是秦国的国命之门,倘若没了函谷关,攻打起秦国要容易很多。
这一点是嬴渠梁显示议和的诚意,也是公叔痤动心的地方。
然而,公叔痤并未直接同意,而是试探性地提出,称臣、纳贡,并提示嬴渠梁,再退一步会更稳妥。
他希望以这种方式,彻底将秦国变成魏国的附庸国,从而让缓兵之计,不能再有下文。
可是,嬴渠梁却坚定地提出来,不称臣、不纳贡,并告诉公叔痤,若你执意如此,大不了秦国拼死血战。
公叔痤对秦国、秦军、秦人是非常了解的,也探明了嬴渠梁的心意,知道对方不是虚言,所以他又回到了只割让土地的问题上来。
这件事谈妥之后,嬴渠梁说二十年后会再夺回来。
公叔痤则说,老夫拭目以待。
以公叔痤的眼力,自然知道眼前的这个年轻君主不简单,加之说话的语气与坚定的态度,夺回来似乎并不只是口中说说,所以他说拭目以待。
这只是其一,另一方面,他心中依然有与之争雄的信心,即便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也相信魏国会有能臣出来,阻止秦国夺地。
除此之外,他也想到了应对谋划,那就是六国分秦。
嬴渠梁说二十年后,公叔痤的谋划,则也是二十年后,而非是在得到土地之后,立即执行。
双方谈完之后,公叔痤以魏国议和特使的身份,返回魏国。
在返回途中,公叔痤特意让车马缓行,以免失礼。
这就是公叔痤的邦交之能,邦交并不只是在谈判时为自己国家争取最大利益,更重要的是在细节方面做到不失礼。
在魏国君臣的眼中看来,秦国不值一提,根本不值得尊重,但在公叔痤看来,邦交无小事,魏国决不能自恃强大,而轻蔑自己的对手,而是应给与尊重。
谨慎、持重,老成谋国,在这一点上被体现地淋漓尽致。
直到公孙贾自己说没事,可以不讲求这种虚礼,公叔痤才同意的。
到了魏国国都,公叔痤先是被请回了府上,后来在卫鞅的建议下,持先王密令闯宫,面见魏惠王。
这个举动,自然引来魏惠王的不悦,当即质问他,难道没有什么顾忌吗?
公叔痤却说,老臣谋国,不避杀身之祸。
魏惠王这才缓和下来,说你是这样的人,并且请他入座。
他直接问魏惠王,他的称霸方略与庞涓提出的灭国方略,为何至今无断?
魏惠王说,称霸是功业,灭国是更大的功业,所以无法决断。
公叔痤当即说道,当以时势而断,以国势而断。
他当即分析了列国形势,一举廓清了魏国的局势,告诉魏惠王,之所以一定要让魏惠王接纳土地,是这样更有利于魏国称霸,与魏国的实力是完全匹配的。之所以不同意灭秦,并非完全出于私心,而是不希望魏国在打败秦国之后,被其他强国分而吞之,彻底失去霸主地位。
然而,却惹来了魏惠王的讽刺。
公叔痤听后,却依然坚持劝谏魏惠王不要小瞧了秦国,他说秦国不是周天子封出来的血统诸侯,而是历经无数战火打磨出来的。
再次激怒了魏惠王,但公叔痤昂扬而起,正色说道,为国尽忠,不惧死生。
魏惠王见公叔痤如此,只得再次询问他的具体方法。
公叔痤随即建言魏惠王,希望魏惠王接纳秦国割让的土地,与秦国罢战息兵。为了进一步让魏惠王同意,他随即献上了分秦之策,既能平白夺得秦国土地,又可以稳坐天下霸主。
所以,魏惠王听后很高兴,夸赞他,姜是老的辣。
这番君臣对话,无不体现出公叔痤在兵事方面的独到见解。虽然在战术、战法、统兵作战方面,他确实不如庞涓,但是在战略眼光、格局方面,确实比庞涓高明许多。庞涓与之相比,只停留在战术层次上,他则是在战略、政局层面上。
魏惠王同意接纳秦国土地,订立休战盟约。但令公叔痤没想到的是,他所献的分秦之策,被魏惠王急切使用,当即不忿,前来再次劝谏。
然而,这一次魏惠王没有听他的。他气愤说道,如此做法,会让魏国在天下的诸侯面前失去信义,也会让大魏无颜面对诸侯、面对天下!
做了一辈子的道德楷模,他却没想到在最后,会做出如此有失道义的事情,自认无颜面立于庙堂之上,随即一病不起。
在这件事上,有公叔痤的无奈,有他对魏惠王的失望,有他对嬴渠梁的愧疚之情,但不得不说的是,在人才、内政、兵事三个方面,公叔痤可说已经做得很是出色,确实当得起“老成谋国”四个字。若他没有碰到魏惠王,而是魏文侯,或许不会饮恨而终,魏国也不会因此逐渐衰落。
随着他的离世,魏国政权被重新洗牌,在魏惠王的授意下,再通过公子卬自身的关系与运作手段,公子卬成功拿到了丞相之权。魏国也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失去了在诸侯中的威信,各大强国则不再承认魏国的霸主地位。
因此,小编认为,公叔痤的离世,正是魏国霸权衰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