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图文#)
寡妇,不管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个让人一听,颇为敏感的词,成为寡妇的女人,难免贴上“凄惨”,“可怜”,“不幸”等等的标签。《京华烟云》写了两位年轻守寡的女性,一位是珊瑚,一位是曼娘,她们一点都不可怜,也不凄惨,她们活得很有尊严,令人可敬。林语堂在这两位年轻的女性身上,体现了不一样的中华传统美德,赋予了不一样的深意。
珊瑚出场的时候是24岁。她是姚思安好友谢大爷的女儿,谢大爷英年早逝,珊瑚无依无靠,姚思安就把她接到身边抚养。珊瑚十九岁的时候出嫁,一年后丈夫病亡。她并未生育,回到姚家,决定终生侍奉养父母,不再出嫁。姚思安就让她做了姚家大小姐,自己的两个女儿改为姚家二小姐,三小姐。
在姚家,珊瑚没有愁容,过得满足快乐。养母姚夫人对她百事依赖,将家里的大小事情都交给她打理,把她当成了亲生女儿。珊瑚和姚思安所有子女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甚至过之而无不及。逃难的时候,珊瑚来不及把车里的木兰抱下马车,导致马车受惊乱跑,木兰不知去向,她自责不已。姚母痛苦害怕之余劝她不要自责,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姚家的大少爷体仁恼怒珊瑚干涉他和丫鬟银屏关系过密,口不择言,说她不是姚家的人。一向溺爱儿子的姚母没有护短,要体仁立即给珊瑚道歉,姚父直接一巴掌打在体仁脸上,弄得他脖子都扭伤了。
珊瑚虽然不是姚家的女儿,但是在感情上和姚家的亲生女儿无异。在这样充满亲情的大家庭里,珊瑚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姚家,照顾养父养母,照顾弟弟妹妹,抚养了体仁和银屏的孩子博雅,直到59岁过世,一生安静祥和。
姚思安出于朋友之义抚养遗孤,珊瑚用一生回报养父母的养育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报恩的传统美德在珊瑚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曼娘是曾家孩子的表亲,是曾家老太太内侄的女儿。曼娘的父亲是读书人,家境清寒。曾老太太早就相中曼娘漂亮聪明,有意让她嫁给自己的大孙子平亚,所以经常接她到曾家住。
林语堂在曼娘的身上寄予了深沉的内涵,对这个人物精雕细琢。
曼娘因为父亲的关系,自小受的就是旧式传统的教育,注重女人的“德、言、容、工”,具体包括什么内容呢?原文如下:
礼貌为首要,因为贤德的女人必有礼貌,有礼貌的女人也决不会不贤德。“妇德”在于勤俭、温柔、恭顺,与家人和睦相处;“妇容”在于整洁规律;“妇言”在于谦恭和顺,不传是非,不论隐私,不向丈夫埋怨其姑嫂兄弟;“妇工”包括长于烹调,精于缝纫刺绣。
曼娘因为父亲和曾家的关系,还读了书,认了字,如此一来,她就近乎完美。林语堂形容她是民国时期难得一见的古董,犹如古书上掉下来的一幅美人图。
命运对曼娘很残忍,十五岁失去唯一的弟弟,十六岁失去父亲。平亚以女婿的身份参加了丧事,让她心灵上有了依靠。平亚重病后,曼娘为了冲喜,嫁进了曾家的大门,做了曾家的大少奶奶。一个星期过后,平亚重病身亡,成了寡妇。
曼娘和平亚虽然只成亲一个星期,但是却有十几年的感情,平亚的死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庆幸的是她很坚强,也通情达理,她深信命运的安排,认为这一生的遭受处罚,一定是她和平亚以前犯了过错。悲痛过后,淡然接受,不再逃避。她收养了曾家同宗的一个孩子,取名为阿瑄,决定要一直在曾家做个守寡的儿媳妇。
从此之后,曼娘深居简出,但是她并不与世隔绝。她的生活还是挺丰富的,和木兰一起游山玩水,看电影,餐馆用饭等等。曾家两老也担忧她太年轻会守不住,还想限制她的自由,但是到后来发现是多虑了。
曼娘对守寡的生活并不排斥,她是心甘情愿守寡的,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不能动摇她的意志。她并不觉得自己可怜,活得很淡然。她用实际的行为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也赢得了养子阿瑄的爱戴。
阿瑄长大了,娶妻生子,曼娘当了祖母。日寇侵华,曼娘居住的乡村遭到了洗劫,未免受辱,她反锁房门,毫不犹豫悬梁自尽,死后尸体受辱。
闻讯赶回来的阿瑄,看到一屋子死去的家人,惨不忍睹,原文如下:
他太太赤裸裸躺在炕上,肚子上有刀的刺伤,已经断气。他脊梁骨不由得发麻。孩子四仰八岔倒在地上。他赶紧去抱,只是一堆血肉,两个对角线的伤口,显示当时划得很熟练,在脖子和两肩之间交叉。阿瑄把儿子抱在怀里,抬起头来看看妻子那赤裸裸还在流血的肉体,自己也忘了怎么回事,手一松抱着的孩子就软软的掉在地上。
林语堂写到这里,已然是悲愤难抑。
阿瑄此时又是什么心情呢?原文如下:
他有一种古怪的感觉,觉得自己堕入了地狱,要千年万代受苦受难。并不是感觉到自己此次得免于难,而是自己正陷在紧紧的魔掌之中,而自己完全无力挣扎对抗。他并没有哭。他浑身的循环系统似乎都颠倒过来。唾沫向外流,眼泪和汗向里流,两眼出奇的发干,汗毛发竖,好像外面泡着冷水。
阿瑄看到妻儿的尸体已是如此,再看到母亲窗户前悬挂着被辱的尸体时吓得闭上了眼睛。等了许久,他才鼓起勇气,把母亲放下来。
曼娘死得平静而美丽,安详的面容让阿瑄的灵魂重新回到人间。他终于放声大哭。阿瑄想过要放火烧了屋子,和家人永远在一起。但是注视着死去的母亲,忽然就有了勇气。他决定要报仇,埋葬了家人,在坟墓前坐了三天,大哭之后离去。
他去做什么了?原文如下:
他一路走向游击队的大本营,去参加打游击。加入之后,他总是在前线作战,而从未受过伤。他的性命好像是疯魔了一样。他的同志都奇怪为什么他打起仗来那 么勇敢,打得那么狠。他没有告诉他们是因为母亲,妻子,孩子阴灵保佑,增加了他的勇气。别人不知道他是孤身一人了,但是他并不孤单。
曼娘一生清白隐忍,恬静淡然,高洁忠贞,她几乎具备中国传统妇女的所有美德,是传统女性典型的代表。她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用最完整最温暖的母爱将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抚养长大,超越了血缘的界限。她傲骨铮铮,无畏生死,用决绝的方式向儿子传递了信念的力量。阿瑄因此有了面对残酷的现实的勇气,生命得到了重生,灵魂得到了归属。
林语堂写曼娘具备传统女性的美丽,暗示曾经风光秀丽的中国;写曼娘的坎坷,暗示清朝末年遭到列强入侵的中国;写曼娘的毁灭,暗示被日寇肆意践踏,狼烟四起,哀鸿遍野的中国。阿瑄的奋起反抗,代表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为了祖国母亲而战。
每每读到此处,都会想起一首歌,歌词如下:
可爱的中国,亲爱的妈妈。
母亲的安危,儿女的牵挂。
巍巍大中华,风姿甲天下,
为什么留下了累累的伤疤?
可爱的中国,亲爱的妈妈。
儿女的肝胆,母亲的泪花。
为了明天,甘把热血洒。
为了妈妈,无悔青春年华。
为了明天,为了妈妈,
千古情缘,永系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