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九儿”高粱红
许 晨
时光之水一刻不停地潺潺向前流淌,似乎只是一眨眼间,伴随了热心观众近一个月的60集电视连续剧《红高梁》,犹如女一号主人公扮演者周迅的名字一样,迅疾地跳跃着一簇簇闪亮的浪花,渐行渐远地离开了当下的视线。然而,那一曲象征她那精灵一般化身的主题歌《九儿》,却还在我---以及所有喜欢这部作品人们的耳畔回荡。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身边的那片田野啊
手边的枣花儿香
高粱熟了红满天啦
九儿我送你去远方......
只有短短四句朴实无华、自然亲切的歌词,在作曲家阿鲲和演唱者韩红的精心演绎下,经由小提琴华丽婉转的前奏,一节节变调递进,一层层曲高升华,悠扬壮美,凄婉动人。尤其是全剧大结局的画面里,出现了女主角九儿义无反顾,为了拯救浴血奋战弹尽粮绝中的抗日武装,在漫山遍野的高粱地里引吭高歌,勇敢而机智地引开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直至引燃成堆的高粱酒与敌人同归于尽。歌声陡然升高了八度,变得撕心裂肺、直冲九霄,孩子豆官的童声按照高密东北乡送亲人“上路”的风俗随之响起:
“娘、娘,你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娘,娘,你上西南,溜溜的宝马,足足的盘缠.......”
如同一枚重重击在人们心弦上的琴鍵,轰然作响久久共鸣,令人泪奔。同时全剧中那些具有典型性的动人镜头,依依闪回叠印着,此时此刻,每一个荧屏前的观众无不热泪盈眶,深深地被剧情、被这些高粱地里宁死不屈的中国人强烈地震撼着、激动着。在一片红遍天地烧得鬼子惨叫的大火中,在远方的余占鳌、张俊杰、抗日将士和代表着未来的小豆官们复仇的目光里,电视连续剧《红高粱》达到了高潮,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坐在电视前沙发上,我久久不愿站起来,眼前不断闪现着九儿、罗汉、淑贤、朱县长夫妇,以及那些惨死在日寇铁蹄下的村民身影,耳边一再回响着这首荡气回肠的主题歌和片尾曲。
老实说,电视剧版的《红高粱》从筹拍到开播时,虽然集结了编剧、导演、演员等许多名星大腕,我并没有十分看好这部沉积近三十年重新翻拍的作品。前有诺贝尔奖得主莫言的小说成名作,再有将金熊奖揽在怀中的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而且我与莫言是军艺文学系的校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熟知他的《红高粱家族》(初版小说名),已将那片土地那段岁月展现得淋漓尽致,加之近年来改编名著鲜有佳作,一窝蜂打鬼子又产生了不少啼笑皆非的“神剧”,真真让人为电视荧屏上的《红高粱》捏了一把汗。
然而,当漫步经心地看了几集之后,竟如大功率电磁铁一样强烈地吸引了我的眼睛和心灵,先睹为快,欲罢不能了。尽管手头上正在集中精力写作一部“海洋文学”的作品,每天晚上还是在看完新闻联播后,牢牢锁定山东卫视频道上,观看这部源于原著忠于原著又丰富于原著的新版《红高粱》。无庸讳言:莫言的原作提供了故事、人物、立意等等深厚的基础,金牌编剧赵冬芩和王牌导演郑晓龙,又付出了巨大心血,潜心设计二度创作,补充丰满了新的人物性格,讲述了一个个传奇故事。加之周迅、朱亚文、秦海璐、于荣光等演员们的精彩演出,应该说,丝毫无愧于与小说和电影,完全可以与其相媲美。
最使我感到惊喜及受到启迪的是:电视剧可以这样改编!我早就熟悉编剧赵冬芩女士---她曾是我在《山东文学》工作时的重点作者,也十分欣赏和钦佩她的许多影视作品,比如《孔繁森》、《沂蒙》、《北方有佳人》等等,可这部《红高粱》却更使人刮目相看。莫言创造的高密东北乡,提供了一个再创作的硕大舞台。在那个“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她充分展示自己在编剧领域“长袖善舞”的技艺,与导演、作曲、美工和演职员们,精益求精,把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历史、民俗、传奇汇聚于一炉,酿造出一坛醇香浓烈的高度高粱酒,醉了众人、醉了天地。
当然,其中的主旋律和片尾曲《九儿》,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地烘托渲染了本剧的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从某种角度上说:这首歌曲就像一根长长的红丝带,牢牢牵引着观众的神经。甚而弥补了个别剧情的仓促和镜头的穿帮,使人即使看完了一集之后,并不马上转台或离开,还要聆听欣赏整首歌的回响。这就是完美艺术的力量!据导演介绍,先有歌,后有剧,剧组就是在播放着《九儿》的旋律中,一场一场地拍戏的。直至最后九儿壮烈牺牲时,音乐、剧情一齐达到了高潮,全体剧组人员潸然泪下。而今,我也是一遍遍倾听着这首歌一气呵成此文的。事实证明,好的插曲必将为影视剧增光添彩,传之后世。
“高粱熟了红满天,九儿我送你去远方......”
激昂壮美的歌声中,高密东北乡,不,是整个山东、华夏大地上那“遍野血一样的红高粱”,那“高粱红成汪洋的大海”的描写,化作了银幕荧屏上震撼人心的一幕幕活剧。那是中华民族的血性精魂在翻腾狂舞,那是流淌着千百年不屈的鲜血的古老土地在昂然崛起。哦!九儿,美丽如花的九儿,敢爱敢恨的九儿,以澎湃的热血和宝贵的生命安全送走了抗战将士,也是将子孙后代的希望送到了并非遥远而盛开鲜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