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元末乱世,群雄并起,猛将如雨。
徐达、李文忠、常遇春、冯胜、朱文正等等都是辉映夜空的将星,但其中最为灼眼的,无疑是张定边。
张定边此人,不但多谋善算,而且沉着老练,偏偏又武艺高强,有一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狠劲。
张定边的成就比不上徐达等人,那是他跟错了主子。
他是湖北沔阳州湖弦口人,与陈友谅、张必先结拜为义兄弟,而他又是一个视关羽为偶像的人,重情重义。这,就注定了他的一生和陈友谅捆绑在了一起。
张定边跟随陈友谅起事,定武昌,战荆楚,征伐两江、闽、浙边陲重镇,居功至伟。
可惜,随着事业做大,陈友谅越来越狂妄,越来越听不进不同意见。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约张士诚联手攻取朱元璋的老巢应天(今南京)。朱元璋派陈友谅的旧交康茂才前往诈降,引诱陈友谅孤军深入。
张定边看出其中有诈,力劝陈友谅不可轻信。
可陈友谅利令智昏,置若罔闻,兴冲冲地领着几十万大军走进了朱元璋的埋伏圈。
结果,两万多人被杀,七千多人被俘。
陈友谅本人在张定边的拼死救护下,仅以身免,逃回武昌。
值此大败,本应收拾旗鼓,重振军心。
但陈友谅却急躁难耐,非要过一把皇帝瘾,改五通庙为行宫,建号称帝。
彼时,张定边跪于庭前,痛哭劝谏,陈友谅不纳。
陈友谅所据武昌为九省之通衢,又有长江天堑之险阻,稳居长江上游,如能养精蓄锐、励精图治,等待时机,与朱元璋一争雌雄,天下谁属,尚未可知。
陈友谅偏偏又不肯听张定边之劝,制大舰,扩水师,集结举国之兵,号称六十万,要毕其功于一役,报一箭之仇。
出征之际,张定边献策:分兵两路,一路直捣南京,一路围南昌,使朱元璋尾首不能兼顾,分头击破。
陈友谅自以为是,持重兵沿路推进,致使六十万大军顿于南昌坚城之下,兵疲师老,粮饷难继,最终陷入了朱元璋设定的鄱阳湖大战。
这场大战历时三十七天,举世瞩目。
决战晚期,张定边于百万军中发现了朱元璋的指挥舰,不管不顾,指挥军士,全速杀向朱元璋。
朱元璋以及其手下的所有兵将都被张定边一往无前的气势吓傻了。
当时,有三十多只船只上前拦截,但张定边手持大刀,立于船头,将拦截之船一一劈翻,杀开一条血路,直取朱元璋。
朱元璋座前大将韩成、宋贵、陈兆先纷纷上前救驾,全被张定边砍落水中。
朱元璋座舰上的船夫心慌意乱,不断后退,竟然搁浅在沙滩上,动弹不得。
朱元璋仰天长叹,束手待毙。
张定边跳上朱元璋的大船,抡起大刀,手起刀落,眼看就要改写历史。
关键时刻,朱元璋的女婿汪清挡开了这一刀。
随即,离朱元璋座舰不远处的常遇春射来一箭,张定边负伤。
没奈何,张定边返回了自己的小船,但他的表演还没结束。
俞通海和廖永忠以飞舸来截杀张定边,张定边且退且战,身被百余矢,突重围而去。
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朱元璋只好鸣钲集诸将申约束,改日再战。
不久,朱元璋以火舟、火筏冲击陈友谅的舟师。
乱军之中,陈友谅中箭,“贯睛及颅而死”。
张定边乘夜以小舟载载陈友谅之尸,护谅之子陈理奔还武昌,立陈理为帝。
朱元璋乘胜追击,围困武昌。
坚守两月有余,陈理气沮,献城出降。
张定边不愿为降将,冒死突出重围,改名换姓,混迹江湖,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