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之死
谶曰: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脂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第四出《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
对林黛玉之死,众说纷纭,目前存在几种说法,有说黛玉自缢而亡的,有说沉湖自尽的,有说泪尽夭亡的,到底哪种说法更靠谱呢?我们必须结合脂胭斋、畸笏叟等批注和诗谶语解析,否则就是歧路亡羊,让人贻笑大方。
黛玉有可能沉湖自尽吗?有人根据黛玉和湘云中秋联诗的“冷月葬花魂”,以及黛玉号“潇湘妃子”的典故,推断黛玉结局可能是沉湖。但我们知道,大观园里虽有池塘,但黛玉早就说过“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又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把花糟蹋了。那犄角上我又一个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在绢袋里,拿土埋了,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也就是说,冰清玉洁的她不可能采用沉湖这种不干不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喻为潇湘妃子只是说明黛玉爱哭。说林黛玉沉湖,这本身并不符合作者对黛玉之死的文学设定。泪尽夭亡,更是无稽之谈。脂批“颦儿泪枯”。“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但并没有说“泪尽而逝”。何况从古至今也没有听说泪尽而亡之人。上几集我已经说明白了,再烦述就有点啰嗦了。
那到底林黛玉是怎么死的呢?其实作者己经早就告诉读者了。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脂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既非生其地,反之那肯定是死其地之意也。玉带林中挂,反之则是:挂中林黛玉。古人把自缢而亡当作一种走投无路最体面的死法。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刘兰芝,男主人公焦仲卿,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而死。“挂”就是上吊自缢之意。《葬花吟》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畸笏叟批注:尸身怎禁的一年风霜,故言能几时,难寻觅。也隐隐透露林黛玉尸身在外风霜一年多。“冷月葬花魂”意思更明白不过了,花魂乃林黛玉无疑,林黛玉是在春暮的一个晚上上吊而亡,这个在《癸酉本石头记》上得到了应证:“……却见外头虽有朗月,只是比不得白天易瞧……只是因长年哭啼眼中已经泪尽,哭不出一滴泪来。知道大势已去,加上药劲功发,浑身辛苦,又怕被贼人侮辱污了清白,不如一死倒也干净。不觉来到柳叶渚边,只见槐柳成阵月泻树林……又在柳树旁边的槐树下站了,将绳子往高处一投,穿过枝桠过来打了一个死结,望着远处连呼三声宝玉,将头儿望绳里一伸,足儿一蹬,忽然眼前漆黑,辨不出方向。”“到了第二年,宝玉又在紫檀堡住了几个月,不觉又是深秋,因惦记着家里,趁宝钗袭人等不留心偷偷跑出山庄,星夜赶回府中来……”才有“尔今死去侬收葬”,“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将林黛玉之死之线对得天衣无缝。“冷月葬花魂”自是无懈可击。
杜丽娘与柳梦梅
第四出《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这是作者想更具体明白的告诉读者,但读者看之更是一头雾水。首先我们来看看《牡丹亭》的故事。
女主人公杜丽娘长得天生丽质而又多情善感。她到了豆蔻年华,正是情窦初开的怀春时节,却为家中的封建礼教所禁锢,不能得到自由和爱情。忽一日,她那当太守的父亲杜宝聘请一位老儒陈最良来给她教学授课,这位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讲解《诗经》的“关关雎鸠”,即把杜丽娘心中的情丝触动了。数日后。杜丽娘到后花园踏春归来,困乏后倒头睡在了床上。不一会见一书生拿着柳枝来请她作诗,接着又将她抱至牡丹亭成就了云雨之欢。待她一觉醒来,方知是南柯一梦。此后她又为寻梦到牡丹亭,却未见那书生,心中好不忧闷。渐渐地这思恋成了心头病,最后药石无治竟然死去了。其父这时升任淮扬安抚使,临行将女儿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并修成“梅花庵观”一座,嘱一老道姑看守。而杜丽娘死后,游魂来到地府,判官问明她至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状元柳梦梅结亲之事,便准许放她回返人间。
此时书生柳梦梅赴京应试,途中感风寒,卧病住进梅花庵中。病愈后他在庵里与杜丽娘的游魂相遇,二人恩恩爱爱,如漆似胶地过起了夫妻生活。不久,此事为老道姑察觉,柳梦梅与她道破私情,和她秘议请人掘了杜丽娘坟墓,杜丽娘得以重见天日,并且复生如初。俩人随即做了真夫妻,一起来到京都,柳梦梅参加了进士考试。考完后柳梦梅来到淮扬,找到杜府时被杜巡抚盘问审讯,柳梦梅自称是杜家女婿,杜巡抚怒不可遏,认为这儒生简直在说梦话,因他女儿三年前就死了,如何现在能复生,且又听说女儿杜丽娘的墓被这儒生发掘,因而判了他斩刑。在审讯正吊打之时,朝廷派人伴着柳梦梅的家属找到杜府上,报知柳梦梅中了状元了。柳梦梅这才得以脱身,但杜巡抚还是不信女儿会复活,并且怀疑这状元郎也是妖精,于是写了奏本让皇上公断,皇帝传杜丽娘来到公堂,在“照妖镜”前验明,果然是真人身。于是下旨让这父子夫妻都相认,并着归第成亲。一段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姻缘故事就这样以大团圆作了结局。
《牡丹亭》主要是讲杜丽娘和柳梦梅离奇爱情故事。作者再一次暗示贾宝玉和林黛玉虽无夫妻之实,实有夫妻之名。上集我已经在《林黛玉之咏絮之才》阐明我的观点,我这里就不一一烦絮了。结合第五十一回,薛宝琴作了十首怀古诗,第十首《梅花观怀古 》: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蝉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作者明写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相遇,实际诗中伏谶林黛玉死后与贾宝玉相聚。而在八十后原稿丢失,读者一时理不清头绪,对黛玉之死,更是云山雾水。
《癸酉本石头记》很好诠释了《梅花观怀古》诗谶之意。“到了第二年,宝玉又在紫檀堡住了几个月,不觉又是深秋,因惦记着家里,趁宝钗袭人等不留心偷偷跑出山庄,星夜赶回府中来……”然后是“锦囊收艳骨”,另有意思的是,贾宝玉在念完给晴雯的《芙蓉诔》时,黛玉出现了。在《癸酉本石头记》里,黛玉念完给黛玉的诔文时,黛玉又出现了,不过是黛玉的魂灵。情节伏笔真是严丝合缝。“念毕犹在嗟悼,忽听背后有人戚戚然叫了一声:‘宝玉,你好。’宝玉回头看那花遮柳隐处,影影绰绰走来一人……‘哥哥(宝玉)何其痴矣!我(黛玉)早在暮春三月死了……你我前生缘定,我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之绛珠仙草,哥哥是天界赤瑕宫神瑛侍者,你既下世为人,我也下世为人,用我所有的眼泪还你,以偿还君之灌溉之情甘露之惠,既然吾泪已尽,前缘已证……’‘妹妹(林黛玉)是偷空跑出幻界,如若天神知觉,妹妹回去又要遭罚了。’”此回《癸酉本石头记》第九十九回回目:林黛玉还魂证前缘,贾宝玉展裘触旧情。“七十九回眉批: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林黛玉还魂,祭晴雯时黛玉出现,作者如此精心安排,如果《癸酉本石头记》《红楼梦》不是同一作者,是无能如何也理不清《离魂》和《梅花观怀古》的关联性。“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蝉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中“在柳边”“一别西风又一年”。实际是说在柳叶渚边的白骨是林黛玉(梅树下葬的是杜丽娘),一年后林黛玉还魂与宝玉相聚,互诉衷肠。“我是仙女杜兰香(杜丽娘),因为犯了错误被贬到人间。天上的日期是有严格限制的,今天我就要回去了。”与“……妹妹(林黛玉)是偷空跑出幻界,如若天神知觉,妹妹回去又要遭罚了。”两句是遥相呼应的。林黛玉死后还魂与宝玉相聚,然后魂归太虚幻境,与《牡丹亭》中杜丽娘魂归仙境是一个模式。
红学鼻祖胡适说,《红楼梦》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想,我又不是什么历史学家,周易专家,戏剧专家,建筑专家,中医专家,文学巨匠。我只读了几首歪诗几本破书,我只是想从《红楼梦》诗词歌赋、谶语伏线、语言细节、原作者批注中找出蛛丝马迹,与《红楼梦》八十回后完全对榫的任一本续书就知足了。一本《红楼梦》已经着实让不少专家头痛发热,早生华发了。《癸酉本石头记》后二十八回还真是不负众望。至少,作品的人、事、物之线是通畅的,而且是最合理的。不像一些专家终其一生,说《红楼梦》其作者为曹雪芹,但曹雪芹生卒年都没厘清,岂不可笑。
崇祯皇帝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一本诡异之书,一个人物应该对应一位风云人物。不然作者不会“真事隐”“假语存”。有人说林黛玉对应崇祯皇帝,我个人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细读这些文章,也确实认为有些道理。
薛宝琴作十首怀古诗,“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探春便道:“这话正是了。”黛玉这段话意味太深长,说胶柱鼓瑟,固执拘泥,不知变通。正读“黛玉”反读之“玉带”。想想谁佩玉带自缢,“史鉴上无考”。就是告诉读者,黛玉死后,胶柱鼓瑟,史鉴上就有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