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疫情期间,读了一些“传染病与历史、文明发展过程”的书籍,发现世界名著以及人类伟大思想的诞生竟与传染病有关联。
世界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大家都熟悉吧,一个千古流传的爱情悲剧。这一名剧1595年在伦敦首演。剧中有这样的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深深相爱,但是受到代表两种对立势力的双方家庭的阻挠。朱丽叶的父母强迫让她与门当户对的人结婚,朱丽叶找神父想办法,神父给了她一种药,服下去后就像死了一样,但42小时后会苏醒。神父答应她派人通知罗密欧,会很快挖开墓穴,让她和罗密欧远走高飞。朱丽叶依计行事,在婚礼的前晚服了药,第二天婚礼自然变成了葬礼。神父马上派人去通知罗密欧……
当时舞台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有如此的情节,神父的信使——一名修道士给罗密欧送信的途中顺道去看了一位朋友,不幸的是,这位朋友得了当时在欧洲流行的鼠疫,当地人十分害怕,于是把与鼠疫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修道士信使隔离起来,当时不知是否是14天。即使耽误数个小时,亦是葬送了一对情人的前程……不知朱丽叶假死的罗密欧来到爱人的墓穴旁,掘开墓穴,他吻了朱丽叶,掏出随身带来的毒药一饮而尽,倒在朱丽叶身旁死去。后来,朱丽叶醒来,见到死去的罗密欧,不想独活人间,她拔出罗密欧的剑刺向自己,追随爱人而去。疫情中的隔离,断送了伟大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上演之前,伦敦也曾发生了鼠疫,一段时间剧场被自肃停止营业,所以当时的观众看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信使被隔离的细节,一定万分感慨。
不止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当时欧洲的其他文学作品里,也出现了描写鼠疫给人间带来无限悲情的物语。不朽的文学记录着历史。
《十日谈》美术作品
乔万尼·薄伽丘创作于1350—1353年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的故事背景与134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流行的鼠疫有关。10名男女为躲避瘟疫,把自己隔离在乡村一所别墅里。他们终日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共住了10天讲了百个故事,这些故事批判天主教会,嘲笑教会传授黑暗和罪恶,赞美爱情,谴责禁欲主义。《十日谈》表现的正是“隔离期”的独特情怀,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是“隔离文学”。
17世纪,牛顿坐在家乡的苹果树下乘凉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大家也一定耳熟能详。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呢?他分析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开普勒的三定律,进而思考:行星为何绕着太阳而不脱离,行星速度为何距太阳近就快,远就慢,离太阳越远的行星,为何运行周期就越长。牛顿认为它们的根本原因是太阳具有巨大无比的吸引力。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测和演算,牛顿发现太阳的引力与它巨大的质量密切相关。牛顿进而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规律:凡物体都有吸引力;质量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间距越大,吸引力就越小。这就是经典力学中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后来给牛顿带来灵感的家乡的苹果树被移植到了剑桥大学,进而“牛顿苹果树”被嫁接到世界各地,结出智慧之果。
剑桥大学的牛顿苹果树
问题是,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发生在1665至1667年间,牛顿当时是剑桥大学的学生,为何不去上课而有时间坐在苹果树下发呆呢。原因是当时鼠疫流行,学校不得不停课,只是当时没有网课,牛顿闲得发慌只好与苹果树为伴。不曾想,因疫情学校停课,造就了一个伟大定律。
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壮举,推进了人类文明,但是不知不觉中也助长了传染病的流传。据专家考证,随着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哥伦布的美洲人部下把梅毒带到了欧洲,而西班牙人把天花带到了美洲。天花疫情,直到1980年才由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灭迹。比哥伦布早100年的中国明代的郑和七次下西洋,62艘大船浩浩荡荡从印度洋、阿拉伯半岛再到非洲,链接并传播了各国文化。2010年,美国一学术杂志发表研究结果表明,分析14世纪流行的17种鼠疫的DNA,发现从中国传出的可能性很大,那么不能排除郑和的船队有可能像今天的“钻石公主”号一样,出现过传染病流行的情况。日本派到中国的勤勉的遣唐使,学到了唐风文化,亦有可能在中日之间传播过传染病。
人类交往越密切社会文明进步越快,但是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文明史中瘟疫也占有一席之地。即使如此,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与人也无法做到老死不相往来,只有摸索病毒的规律,抑制它的扩散。今天人类又处在疫情时代,怨天怨地无济于事,在孤独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灵感,把别人眼里的司空见惯、无所事事变成机会吧。(黄文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