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晚更新的剧集里,《少帅》将才损失惨重。张学良折了郭松龄和储世新两位挚友。
追剧的观众都知道,郭松龄是因为发起反奉内战,最终功败垂成,被击毙在老塔房林外。而储世新则是因张学良一时意义用事强令上战场而踩雷牺牲。
这两个人的离开,对少帅张学良的打击都是重量级的,也间接推动了后期张学良自暴自弃,染上吸毒赌博等恶习。
对于这两个角色的结束,观众的情感却非常两极化。储班长凡事都为少帅着想和打算,哪怕明知张学良的军事命令是冲动而为,也愿意为他卖命,实为忠厚良将。而作为少帅的军事启蒙师傅郭松龄,却在这场反叛的内战中,狂遭观众吐槽。
为什么大家就这么不待见剧中的郭松龄呢?
或许我们可以从剧中对他的数段描述,可以得出一些他不被理解和欢迎的佐证。早在第九集张学良第进讲武堂的时候,借同僚之口就这么描述过他本人。
第一说的是怀才不遇:“早年参加过同盟会革命,当年要不是他的女人拦了法场,早当乱党给判了。再后来又去了北京,读了陆军大学。毕业后回到奉天未受重用,又去了广州投靠了孙中山。广东护法失败后,才回到奉天。到了讲武堂做了战术教官。”
第二说的是有军事才华:“不抽不漂一身正气,还懂现代军事。不靠关系不靠裙带,一身虎威。”
这样既有军事才华又有军事主张的将才,完全不同于父亲辈那群人情纠葛的老派作风,张学良决心收为己用。先是拜师后是为友,两人相互支持。
在郭松龄的协助下,打造了一支军纪严明,战功累累的张学良亲信部队,而郭也在张的提携下政治地位一跃千里。
慢慢的,郭松龄本人性格上的缺陷却拉开了他和奉军高层的距离。战功未受嘉奖就甩脸色沉不住气;和诸位师长闹矛盾要张学良去说和擦屁股;没打下山海关战役就赌气带着部队直接走人。
种种表现都把郭松龄这个人推向了心胸狭窄,缺乏肚量,过于计较个人得失的危险高台。
随着各种人际斡旋的失衡,他和张学良也渐生隔阂。既看不惯张作霖老牌军阀的专政统治,又无法说服张学良和他一起发动革命,于是他决定自立门户,自称革命军,挥五万精锐部队倒戈奉天。
受过民主革命的开化,希望出人头地,又拥有一定军事才华,这些标签都注定了郭松龄会发起这场内战。
内战的结果就是自己吃亏外人得利。郭发起的这场内战差点就把张作霖拿下,为了稳住政权张作霖答应了日方的诸多政治条款,这才给了日本人当时插手东北政务的机会,加重了民族危机。另一方面内耗严重,使得奉军从最鼎盛辉煌的时期开始走下坡路,商业经济均受影响。
郭松龄本人是非常爱国的,这点确认无疑。他最初的反叛理由也仅仅是他的信仰和张作霖的军阀作风不符合,想拥立新生代张学良上台。
很多人不明白的是,既然郭已为少帅的左膀右臂,为什么不等少帅直接接管军权在进行内部改革呢?
或许这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追问。从剧中对郭这个角色的整体刻画来看,朗读菌似乎能够理解为什么郭等不及内部改革,而要进行如此惨烈的革命。因为他对民主革命的深刻认识,因为手握精锐部队的权利欲望,因为不受重用的另寻出路,加上各方势力的介入和干预最终催生了这场兄弟内室操戈之战。
所以,老帅还是有先见的。他承认郭的军事才华,却不主张快速提拔。
郭松龄四处树敌且睚眦必报,实为反骨。九门口一役,郭松龄和姜登选因一名部下的处决权结下梁子,后来郭发动内战,姜登选前往进行军事和谈。郭直接扣押并下令处死了姜,直到战争结束后找到姜被丢在荒野外的棺材,才发现棺内抓痕遍布,是活活闷死的。如此手段,足见郭凶狠和心胸狭隘。
真实的历史是怎么样的,我们已经无从追问。仅从剧中对郭的描写来看,他有信仰先进的地方,也有性格落后之处。任性的郭鬼子终于领盒饭了,任性的少帅又将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