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凉州籍的两员名将,除了董卓,还有这位皇甫嵩!)
当董卓旧部叫嚷着要反攻长安之际,王允推举了一人做征西将军,这人是谁呢?便是之前镇压了黄巾军的一时名将皇甫嵩。
王允觉得这人一定能压制住李郭樊张那些个散兵游勇,为什么呢?首先第一点,这位皇甫将军与董卓一样也来自西部地区(就今天的地理观而言,董卓来自甘肃,而皇甫来自宁夏)。在王允想来,你们跟着老董混,不就因为他是西部名将么?而今皇甫可比他牛多了!
的确,论之前的战功,皇甫嵩比董卓出色太多。镇压黄巾起义,除了张角病死,张宝、张梁实际上都是死在他手里。而董卓呢,一上场便被黄巾打得落花流水,以至于撤职回家,若干时月之后才得以东山再起。
188年,西凉叛军包围陈仓,受命平叛的两支军就是皇甫嵩与董卓,而且汉室中央的命令很明白,皇甫为主,董卓得听他的指挥。也就在这时节,董卓提议应该快速进兵救陈仓。可皇甫却将敌我形势看得更清楚透彻:陈仓虽小,却坚固难攻,叛军一时攻不下来;等到他们精疲力尽我们再行攻击,一定可以破敌。
于是叛军围攻陈仓两个多月之后便撤退,皇甫嵩这就要追赶,董卓却摆出了兵法理论,说穷寇勿追,再度被皇甫否决——他的理由很简单,此刻叛军围攻不成,正是士气低落的时候,而我军养精畜锐也到了可用的火候,所以这不是什么追穷寇,而是“以整击乱”!
结果,皇甫嵩抛下三心二意的董卓,独自带兵追击叛军,大获全胜——也正是这一场令董卓颜面扫地的战事,使两人从此俨然仇敌。
当时的大汉天子汉灵帝似乎也看出了董卓与皇甫二人之间的芥蒂,189年年初他任命董卓做并州牧之时,就特别下令,要老董把兵权交出来给皇甫接管。结果老董拒绝,此时汉灵帝据说已病重,皇甫嵩若是借这个理由把董卓杀掉,完全站得住脚。他的侄子皇甫郦就提出这般建议。
皇甫嵩是如何回应的呢?一句话,他说董卓不肯交兵,固然是错了,但自己若是擅自杀董,那自己也是错了,到时候朝廷问个擅杀之罪,该如此处置?
这些话,就常理而论自然是不能说错,但董卓的不遵朝命是明白无疑的事实,皇甫若是能以这个理由加以威压,就算不杀董,也能将他的气焰打压下去。
结果,最终还是上报朝廷,而朝廷的处理最终居然只是责备一顿而默认事实——因为汉灵帝将死,中央政权正在动荡之中。
皇甫嵩的优柔寡断,终于结下恶果。不久京中事变发生,董卓便起兵进京,成功夺权——但是,实际上此时皇甫尚有机会,他手头有三万军队,长安的地方官盖勋也有意与他合作,一起反董。
董卓自然也明白自己的背后存在危机,实际上这也是他最终放弃洛阳退居长安的根本原因。对于皇甫嵩,他更是不放心,所以一纸公文,调皇甫嵩进京做城门校尉——此时,皇甫嵩若是有心,就该与盖勋合作,构成对董卓背后的第二战场。
一旦真的如此,实际上对董卓而言,皇甫嵩比东方的诸侯联军更有威胁力。可就是这位能征善战的皇甫嵩,居然以朝命不可违为理由,孤零零跑去了洛阳,结果很自然,被董卓一下子投进了监狱。
按理说皇甫嵩这就该没命了,可偏偏他有个儿子叫皇甫坚寿,与董卓的关系居然还很不错。这就赶紧跑到洛阳,在酒席上向董卓求情,一方面是为父亲辩护,另一方面却是叩头落泪,向董卓求情。老董赚够了面子,这才起身,宣布释放皇甫嵩。
如此得以幸免于难,皇甫嵩终于明白自己犯了何等大错?不但是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实际上也抹灭了大汉幸免于难的最后可能。
有人说,后来董卓不是被王允杀了吗?王允若是派出皇甫嵩去统领董卓的西北军,岂不是很好么?
不错,这便说到开头了,王允确实任命皇甫做了征西将军,可实际上,却因为他的猜忌,皇甫手头并没有几个兵,更别提招纳董卓余部来做他的手下了。李傕、郭汜这些人压根就不听他的:什么狗屁名将,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还敢来招抚咱们?
确实,经历这一系列事变,在危急形势之下没有及时做出正确决断的昔日名将,终于被历史所抛弃。195年,也就是李傕和郭汜、袁绍与公孙瓒、曹操与吕布各自在不同地盘上展开恶斗的那一年,皇甫嵩病逝。
三国,不是皇甫嵩这种人能玩的。
回看上一集:他是三国演义前半部里最聪明的人,却与正义无关,人称“毒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