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3)——潘之淙
慨自仓颉造书①,山鬼夜哭,盗阴阳而凿混沌②,莫此若也。何则?忠臣孝子,义士仁人,当欢欣鼓舞之情态,涕泣无从之心事,方咏歌不足,以一毫端泄之而有余。故宛宛三寸枯竹间③,须看言笑,孰谓曾有遁形乎?若然,则人自具一肺肠时,自际一哀乐,而必绳以八法之功令④,若矩之不可废者何?盖庖丁之神解⑤,养由基之巧中⑥,其游刃决拾之法自在也⑦。故论世,汉则古雅多质,晋则逸韵自赏,唐则清峭取险,宋则姿媚求工,世可殊而法不变也。语境,则醉墨濡头者豪于致⑧,败毫成冢者勇于力⑨,怒猊渴骥者奇于气,惊沙舞剑者悟于神,绿蕉覆云者博于趣,脱巾啸傲者逸于姿,境可殊而法不变也。即语至变,篆籀可变而为分隶,分隶可变而为真草,其锋中笔正可变乎?转折三过可变乎?譬之人,肺肠各不同,而哀乐有时异,至眉目手足定位,抑岂可易耶?是必深于法者,而后可与离法;又必超于法者,而后可与进法。斯岂第吊诡者不敢奸,沓拖者不能,即令中行之士,窥藩篱,入堂奥,犹或难之矣。余少嗜书,长而未成,闲取前人论议,拈定为一集,聊以自祛腕鬼耳。偶为寅阳叶先生见而叙之,名曰《离钩》,因遂商之墨池诸君子。天启丁卯中秋,钱唐潘之淙题。
【译文】
从仓颉造字,山鬼夜哭,盗取阴阳的法则而凿破混沌面目开始,没有什么事比书法更能抒发感慨了。为什么这么说?忠臣孝子,志士仁人,当他显示欢欣鼓舞的情态,怀有哭泣无端的心事时,正是咏歌也不足以表达,但用毛笔来宣泄却绰绰有余。所以,在回旋屈曲的陈旧的古书之间,应当看出人的谈笑,谁说曾有隐去的形态呢?如果是这样,那么,人人自具一种情感时,就自然地各有哀乐,却又一定要用八法的功令来约束,好像规矩决不能废弃,原因何在呢?在于:庖丁的游刃有余,养由基的每射必中,其运刀射箭之中本来就包含着规则。所以,以时代而论,汉代的书法古雅多质,晋代的书法逸韵自赏,唐代的书法清峭取险,宋代的书法姿媚求工,时代不同但是法则不变。以境界而论,醉墨濡头的豪于兴致,败毫成冢的勇于力度,怒狮渴骥的奇于气骨,惊沙舞剑的悟于神明,绿蕉覆云的博于情趣,脱巾啸傲的逸于姿态,境界不同但是法则不变。即使以大的变化而论,篆籀可以变为分隶,分隶可以变为真草,但锋中笔正的法则可以变吗?转折三过的讲究可以变吗?譬如人,肺肠互相不同,而哀乐有时相异,至于眉目手足,各有位置,难道可以更动吗?一定要是精通法则的人,才可以和他谈离开法则;又一定要是超越法则的人,才可以和他谈进于法则。不仅那些怪诞奇异的人不敢违犯,办事拖拉的人不敢奢望,就算是行为合乎规矩的人,窥见藩篱,登堂入室,也颇为困难。我从小喜欢书法,如今年岁已长,而技艺未成,于是搜集前人的议论,选编为一书,姑且用来驱除手腕上的鬼而已。偶然为寅阳叶先生所见,为之作序,名为《离钩》,我也就因之印行,以求教于书法界的各位君子。
【注释】
①仓颉:相传为汉字的创始人。《史记》据《世本》说是黄帝史官。文字是在社会的长期实践中逐步产生、形成的,不可能由一人独创。仓颉可能只是整理文字的一个著名人物。
②混沌:清浊不分的样子。《庄子·应帝王》中有这样一则寓言:“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本篇用“凿混沌”比喻开启智慧。
③枯竹:指陈旧的古书。竹,竹简。
④八法:汉字书法有侧(点)、勒(横)、弩(直)、(钩)、策(斜画向上)、掠(撇)、啄(右的短撇)、磔(捺)称八法。功令:古时国家考核和选用学官的法令。
⑤庖丁之神解:参见前篇注④。
⑥养由基:春秋楚人,善射。蹲甲而射,可以射彻七札;又去柳叶百步而射,百发百中。
⑦决拾:即“抉拾”。古代射箭用具。决,即扳指,套在右手大拇指上,用以钩弦;拾,臂衣,著左臂上,用以护臂。
⑧醉墨濡头:相传唐张旭酒后草书,挥笔大叫,以头投水墨中而书之。见唐李肇《国史补》上。
⑨败毫成冢:唐李肇《国史补》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冢。”怒猊渴骥:比喻书法之遒劲迅疾。《新唐书》卷一六《徐浩传》:“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草隶尤工。世状其法曰‘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云。”
猊:狻猊,即狮子。
舞剑:相传唐张旭“初见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知笔意,及观公孙大娘舞剑,然后得其神”(转引自陶宗仪《书史会要》)。
脱巾啸傲:杜甫《饮中八仙歌》曾描写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不拘礼法。
篆:汉字的一种书体,如大篆、小篆。籀(zhòu宙):汉字的一种字体,一名大篆。因著录于《史籀篇》而得名。字体多重叠。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今存石鼓文即这种字体的代表。分:八分。汉隶的别称。魏晋时也称楷书为隶书,故称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以免混淆。“八分”的释义各异。唐张怀认为此体若八字分散,所以名之为八分,此说较为可信。隶: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也称“隶字”、“佐书”、“史书”。将小篆圆润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结构上改象形为笔画化,以利书写。始于秦而盛于汉。最初流行于隶人(胥吏)之中,故称“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唐张怀《书断》:“隶合文质,程君是先。”
早期隶书同小篆相差不远,后加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字体。打破六书传统,奠定楷书基础,提高书写效率,标志着汉字发展史上一个转折点。结构扁平,工整精巧,至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增强美观,大大提高了艺术欣赏的价值。因楷书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故从魏、晋至唐,仍把楷书沿称为隶书。
真草:真,真书,即正楷。草,草书,为书写方便迅速而产生的一种字体。有“草隶”、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锋:笔锋。
卷五
锺意
梁武帝观锺繇十二意:一曰平,横也。二曰直,纵也。三曰均,间也。四曰密,际也。五曰锋,末也。六曰力,骨体也。七曰轻,屈折也。八曰决,牵掣也。九曰补,不足也。十曰损,有馀也。十一曰巧,布置也。十二曰称。大小也。张长史问,颜鲁公答。平谓横者何?谓每为一画,皆须纵横有象也。直谓纵者何?谓每直必纵之,不令邪曲也。均谓间者何?谓间不容光也。密谓际者何?谓筑锋下笔,皆合宛成,不令其疏也。锋谓末者何?谓末以成画,使其锋健也。力谓骨体者何?谓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也。轻谓屈折者何?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又谓转角为暗过也。决谓牵掣者何?谓牵掣为撇,决意释锋,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也。补谓不足者何?谓结构点画,或有失趣,则别点画旁救之也。损谓有馀者何?谓趣长笔短,常使意气有馀,画若不足也。巧谓布置者何?谓欲书先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意外字体,令其异势也。称谓大小者何?谓大字蹙令小,小字宽令大,茂密相称也。
瓘法
张怀瓘用笔十法:
偃仰向背 谓两字并一字,须求点画上下离合之势。
阴阳相应 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左右相应。
鳞羽参差 谓点画编次,无使平齐。
峰峦起伏 谓起笔促衄,如峰峦之状,杀笔亦须蹲结。
真草偏枯 谓两三合字,不得真草合成一字,须求映带。
邪正失则 谓落笔结字,分付点画,须依位次。
迟涩飞动 谓勒磔皆须飞动,无凝滞。
射空玲珑 谓烟蹙识等字,行草用笔,不依先后。
尺寸规度 谓勿长有馀而短不足,须引笔至尽处,则字有凝重之态。
随字转变 谓如兰亭年字,一笔作悬针,岁字即变垂露,其间之字体各别。
心颂
隋僧智果成心颂:
回展右肩 宣高尚等字也。
长舒左足 其贝真等字也。
峻拔一角 国用周等字也。
潜虚半腹 见目月字画略粗于左,左实右虚也。
间开间阖 无字四画上开下阖,四点上阖下开也。
隔仰隔覆 并字隔二,畺字隔三,仰覆也。
回互留放 爻字上捺下波,茶字上波下捺也。
变换垂缩 并字左垂右缩,斤字左缩右垂,上下并然。
繁则减除 王书悬字,作悬虞书毚字,作毚除下二点。张书盛字,改而为皿。
疏则补续 神加点,辛加画也。
分若仰背 川册等字相背也。
合如对目 八州等字须潜相瞩视也。
孤单必大 一点一画独立者大书之也。
重并乃从 昌吕爻等字宜上小,林棘羽等字宜左促也。
似侧映斜 丿为斜,瑽为侧,交欠人之类也。
如斜附曲 女晏字,为曲也。
覃精一字 功归自得盈虚,统视连行,妙在相承起伏。
纲目
永字八法,纲领所全纲目。三静法地,五动象天。次及条目,变点方圆。俯仰向背,沉莹清权。拗者让者,引焉疑焉。鸟立木上,雁在天边。掬特圆起,抢摺回联。齐弩磋驻,屋漏蜿蜒。乌丝阑者,蔡襄所专。复有八忌,切意精研。枯槁生硬,轻重缠绵。内外是纵,左右非坚。
静,不变;动,变也。点,下笔成点而后行。变,如高低阔狭。方圆,如置箸案上,非偏锋也。沉,笔不浮。莹,明朗无翳。清非寒瘦,肥亦清也。权,如鬓字无长点。拗,东西相顺,让还地位。引,如左薝字引而申之。疑,如帝带字伏兵不动也。鸟立木,行仁字。雁在天,燕然字也。掬,本身掬出。圆,口字特笔写其上,欲起口字也。抢策类摺,则笔锋飞翻,非硬直也。回联,各有虚赏,不可偏废也。齐勒类弩竖书,磋者左右揭腕,驻如驻马。屋漏痕不见起止。乌丝阑锋正,两旁如界也。枯槁无润泽,生硬非软美,轻重不典,缠绵不莹,内纵肚腹阔,外纵手足长,左右揭腕要有力。
八法
李阳冰云:逸少十五年偏工永字,以其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也。禁经云:八法起于隶,自崔、张、锺、王传受,该于万字,墨道之最。智永发其旨趣,授于世南,自此广焉。
一侧(丶也,点也。)
柳子厚云:侧不贵卧,丶如高峰之坠石。
诀云:侧下其笔,使墨精暗坠,徐乃反揭,则棱利矣。作点向左以中指斜顿,向右以大指齐顿作报答,以中指挫锋,按笔收锋在内。疾则失中,过又成俗。
论云:点而言侧,谓笔锋顾右,审其势而侧之。止言点则不明顾右,无蹲锋向背坠墨之势。若左顾右侧,则横摘无力,而侧不险乃失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
俗云点,点之祖,蹲鸱之势,此三过侧法也。起自中而末锋自中出。点有尖秃斜正俯仰横波雁阵诸法,要在随势用之,变通为妙。
二勒(一也,横画也。)
柳子厚云:勒常患平,一如千里之阵云。
诀云:策须勒,仰笔覆收,以中指钩笔涩进,覆笔以中指顿笔,然后以大指遣至尽处。又云: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又云:勒缓纵以藏机。
论云:横画言勒,谓趯笔而行,承其虚画,取其劲涩。止言画虑其不趯,一出便尽,则锋拳而怯薄也。勒藉于竖趯,趯则笔劲涩,亡其流滑,微可称工矣。
唐太宗云:为画必勒,贵涩而迟。
俗云画,画之祖,勒法也。状如算子,便不是书。其法:初落笔锋向左,急勒回向右,横过至末,复驻锋折回。锺、王、智、虞多用篆法为画,欧阳、褚、薛多用隶法为画。诀云:横画须直入笔锋,竖画须横入笔锋。
三弩(丨也,竖画也,直落也。)
柳子厚云:弩过直而力败,丨如万岁之枯藤。
诀云:锋须先发,管逐势行,紧收涩进,如锥画沙。又云:弩弯环而势曲,如深林之乔木。又云:须发势而卷笔,若折骨以争力。又云:弩不宜直其笔,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下,最须有力。
论云:中心竖画为弩,势微努,曰弩,在<走历>笔下行。若直其画,则形圆势质,书之病也。
唐太宗云:为竖必弩,贵战而雄。
俗云竖,竖之祖,弩法也。初横入笔向上行而少驻,复引锋下行,至末复驻锋向上,此垂露也。末锋驻而不收,引而申之,此悬针也。画多则分俯仰以别其势,竖多则分向背以成其体,避算子也。
四趯(亅也,钩也,剔也,内挑也。)
柳子厚云:趯宜蹲而势生。峻快如飞。诀云: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收。旁锋轻揭借势,势不劲,笔不挫。又云:直曰趯,横曰挑。锋贵乎涩,适出期于倒收,谓之欲挑还置也。论云:字之出锋曰挑,今曰趯,以笔锋去而言之,趯自弩画收锋。竖笔潜劲借势,而趯之法须挫衄,转笔出锋,伫思消息则神踪不坠矣。张敬玄云:又谓之抽笔。事字中画宜直,下笔便挑,不宜停笔。俗云钩,钩之祖,趯法也。蹲锋上出,险势旁分。然亦分三体,左如氏长字,须长趯以应右;右如门丹字,须短趯以应左;中如东乘字,须朝上也。
五策(乛也,短横也,折也。)
左上为策。柳子厚云:策仰收而暗揭。
诀云:仰笔潜锋,以鳞勒之法,仰收揭腕,趯势于右。潜锋之要,左画势暗归于右也。
又云:策笔仰锋竖趯微勒借势,峻顾于掠也。
论云:策一名折画,今谓策。仰笔趯锋,轻抬而进,故曰策也。若及纸硬画,不务迟涩向背偃仰者,备画耳。
唐太宗云:策者,仰策仰收。
俗云短画,短画之祖,策法也。仰笔趯锋,轻抬而进,有如鞭策之势,故言策不言画。异于勒,勒则两头下而中高,策则两头高而中下,如夫天之类,凡短画皆策也。
六掠(丿也,长撇也,腕也,分发也。)
左下为掠。柳子厚云:掠左出而锋轻。
诀云:撇过谓之掠,借于策势,以轻驻锋,右揭其腕,如以迅出,势旋于左。法在涩而劲,意欲畅而婉,迟留则伤于缓滞。
又云:拂掠须迅,其锋左出而欲利。又云:微曲而下,笔心至卷处。
论云:一名分发,掠乃疾徐有准,随手遣锋,自左出,取劲险,尽而为节。发则一出运用无的,故掠之精旨可守矣。
孙过庭云:遣不当速。
唐太宗云:为撇必掠,贵险而劲。
俗云撇,撇之祖,掠法也。颜云:掠仿佛以宜肥。
法曰:此乃斜悬针,而末锋飞起也。宜出锋处送笔,力到而匀,不可半涂撇出,则无力而瘦弱。
七啄(也,短撇也。)
啄也,短撇也。
右上为啄。柳子厚云:啄仓皇而疾掩。如利剑截断犀角象牙。
诀云:右向左之势为卷啄,按笔潜蹙于右,借势收锋,迅掷旋右,须精险衄,去缓滞。又云:啄如禽之啄物,立笔下罨,须疾为胜,卧斫斜发,啄不宜迟。
论云:撇之与掠,同出异名。撇乃俗言,啄因势立名,用轻劲为胜。去浮怯重体为工。
俗云短撇,短撇之祖,啄法也。下笔驻锋后即出,水永字,凡短撇皆用之,如隼尾也。
八磔(乀也,捺也,波也。)
右下为磔。柳子厚云:磔<走历>趞以开撑。如崩浪雷奔。
诀云:始入笔紧筑而微仰,便下徐行,势足而后磔之。笔或藏锋或出锋,由心所好,须飞动无滞。又云:微直曰磔,横过曰波。抑而后曳,捺不宜缓。又曰抽笔法。左罨掠须峻利,右潜趯而战行。待势卷而机驻,揭摘而暗收。若便抛之,必流滑凡浅。又云:侧起平发紧杀,按波为抽笔,腹内起。又云:平磔法,不迟不疾,战笔侧去,势尽不可便出,须驻笔而后放。
论云:发波曰磔,循古无踪,源其用笔,磔法为轻。磔若左顾,右则势钝,<走历>重锋缓则势肥。法须遒劲而迟涩之。
禁经云:如生蛇度水者是也。
唐太宗云:为波必磔,当三折而遣毫。磔者不徐不疾,去欲复驻而去之。
庾肩吾云:将放更留。
俗去捺,捺之祖,磔法也。今人作捺,多是两驻,虽云三过,其实不知此法也。其法首抢起,中驻而右行,末驻笔蹲锋,如兰叶之状,皆含蓄而不露,最为高也。有欣字燕尾者,乃急就章之波法也。如水自泉口流出,其下遇石激而过,故曰激石波也。
点例
点之变无穷,皆带侧势蹲之,首尾相顾,自成三过偃仰向背等势。着墨皆磊磊落落,如大石当路,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粟子,或蹲如鹗口,或尖如鼠矢,如斯之类,各禀其仪。
散水法 清江旁三点是也。诀云:上衄侧,中偃,下潜按趯锋,或藏或露,状貌递相显异也。若频有则两点相近,而下点当高,此潜相瞩视也。外须解摘,内相附属,为上中潜锋暗衄,下峻趯潜遣之,此锺法。行书势微按轻利。又冷凉旁二点是也。上侧覆杀,下筑而趯之,须相承揖。若并连,衄侧轻揭,则率字左右用之。
烈火法 燕然字下四点是也。诀云:衄锋暗按,须各立势,抵背潜衄,所谓视之不见,考之弥彰。联飞暗衄,微驻轻揭潜趯,笔锋连绵,相顾不绝。又云:联飞如雁阵当秋。姜尧章云:四点者,一点起,二点带,一点应,若四点匀则俗矣。
曾头法 曾上点啄是也。对合贵纵,上开下合。
其脚法 其下啄点是也。相对贵横,上合下开。
诀云:左潜揭而右啄,曾头也;左啄右侧,其脚也。
衮笔法 令今下一点是也,须按锋上下促衄之。
乌字法 下四点是也。宜紧收。右军云:字有缓急,乌字横直须迟,四点须急,取乌脚急形势也。马焉字同。
宀头法宀音绵。诀云:上点驻锋,左右挫锋,横画按笔,势须相顺,上点侧,横画勒,左亻壹笔摆锋,右峻啄轻揭出。虞永兴常用法,以圆峻飞动为美。
姜尧章云:宀头覆下,容宝字上点须正,画不宜相著,上长下短。
暗筑法 月其字中两点是也。驭锋直冲,有点连积。
画例
偃法 蹲锋自驻,力到疾提,力满微捺,力尽回锋。
仰法 蹲锋自驻,力到微捺,力满疾提,力尽回锋。
平法 蹲锋自驻,力到疾过,力尽回锋。
诀云:用笔若锥画沙。横画放手,画力瘦硬,方直沉着,劲健无变为度。纵画硬如屈铁,一纵一横,可方可圆。熟瘦硬之铁画,变温和之玉画。又云:横画似八分。
士 两画上仰下偃。
三 三画上潜锋平勒,中背笔仰策,下紧趯覆收。
唐太宗云:三须解磔,上平中仰下覆,春生是也。
禁经云:黄庭三关字用草法,上衄侧,中策,下奋笔横飞。
匚音匡。有三法:一法上平,旁向,下偃;一法上仰,旁背,下平;一法上飞平,旁飞向,下飞偃。空中飞笔,紧提转腕疾出。
向背 二竖并者,宜有向背。向笔贵和,背笔贵峻。
丨法 丨音兖。垂缩法顿笔垂露,欲垂复缩。
悬针法自右军始,笔欲极正,自上而下,如针垂。
偏拂法自张颠始。
张敬玄云:申字中画宜卓笔直画疾抽。
竖亻壹 尚常中画用之,抬笔竖策曰亻壹,挫锋,上下竖直。
奋笔 示系下小字是也。诀云:左侧而独立,中衄折而右勾。
勾例
勾弩 诀云:勒弩趯,圆角趯锋作弩,势未尽而趯之。
右军云:作右边折角,疾牵下微开,左畔斡转,令取登对,勿使腰中伤慢。视笔取势,直截而下,转为曲折,勾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角。
唐太宗云:贵促锋而转。
张敬玄云:固字转角之势,不宜棱角,弩张则字体俗矣。但有转笔,一切贵圆润也。
书势论云:急牵引如云中掣电,日月因目字是也。
勾裹 一法仰勒背亻壹趯,一法偃勒向亻壹趯。诀云:圆角激锋,待筋骨而成,如武人屈臂。
右军云:回角不用峻及有棱是也。
颜鲁公云:用笔如纸下行。
丁字 丁打宜疾不宜迟。寺守亦疾挑。
勾外
戈法 戈如百钧之弩发。
笔诀云:以中指遣至尽处,以名指拒而趯之,潜锋暗勒,势尽然后趯之。
右军背趯戈法:上则俯而过,下则曲而就。
永禅师戈法:下以名指筑上,借势以中指遣之至下,以名指衄锋潜趯,名秃出法。张旭折芒法:潜锋紧走,意尽乃收而趯之。
章草法:潜按微进,轻揭暗趯。夫揭欲利,按欲轻,轻则骨劲,重则钝俗。
唐太宗云: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张敬玄云:戈脚宜斜笔直抽,直者缘上,实藏锋下自成也。
背抛 乙趸尾,如壮士屈臂。乚外掠。
诀云:蹲锋紧掠徐掷之。速则失势,迟则缓怯。
右军云:腕脚兆刂斡,上捺下拈,始终折转,援毫蹲锋,即轻重有准。
庾肩吾云:欲挑还直,为驻锋而后趯之。
风凡字 其势似飞,宜圆紧。用笔之时,左边势宜疾,背笔时意中如电急,几凤等字同。
撇例
撇法
背撇首圆蹲过,作背悬针法左出。向撇首侧蹲。右顾作向左,笔尾悬针左出,如手之前后撇物。如大天字,须直下笔而弯出之,左字须斜硬,右字须腕转也。彡音彬。上平中仰下偃,上横下纵,或反之。
唐太宗云:彡乃形影字右边,须背下撇之。
王蒙云:趯之欲利,按之欲轻。立人如鸟在柱上。姜尧章云:一切偏旁,须令狭长,则右有馀地。不可太密太巧,唐人之病也。
重复 唐太宗云:多字四撇,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出锋。戋上磔衄锋,下磔出之。诀云:上缩锋作弩,下出锋作趯。
卷六
笃学
徐季海云:张伯英忙则为楷,谓匆匆不暇草书。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衣帛必书而后练,斯称草圣。
锺丞相入抱犊山十年,木石尽黑。
唐太宗军中马上把烛学兰亭不释手。
永禅师登楼不下四十年馀,有秃笔头十瓮,瓮皆数石,后瘗之,号笔冢,乃著能名。
怀素种蕉叶万株以供挥洒,号其居曰绿天庵。漆盘二方,两版皆穿。
郑虔闻慈恩寺贮柿叶数屋,往寄寓,岁久隶书殆遍。
东坡云:留意于物,往往成趣。昔人好草书,夜梦则见蛟蛇纠结,数年后或昼日皆若见之。
黄鲁直云:张古书于壁间,观之入神,乃可下笔。
赵子昂学书,十年不下楼。
巙子山平章,每日坐衙罢,写一千字方进膳。
俗云:字无百日工。以此观之,殆悠谬之谈也。
临书
笔势论云:始临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其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益加抽拔。如其生涩,笔下不滑,两行一度仍临。惟须笔滑,不可计其遍数。
唐太宗云:吾少时观阵,即知强弱。今临古人书,不学其形势,惟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写,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名。
张怀瓘云:为书之妙,不必应文按本,妙在应变无方,遇事从宜,决之度内者也。
虞安吉云:未得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转自取拙耳。
姜尧章云:下笔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务遒劲则俗病不除。
摹书
姜尧章云:摹书最易。唐太宗云:卧王濛于纸上,坐徐偃于笔下,可以嗤萧子云。惟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运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
其次双钩蜡本,须精意摹拓,乃不失位置之美耳。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毫发失真,则精神顿异。
双钩之法,须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得肥瘦之本体。虽然,犹贵乎瘦。使工人刻之,又从而刮治之,则瘦亦肥矣。或云:双钩之时,必倒置之,则无容私意于其间。诚使下本明,上纸薄,倒钩何害。若下本晦,上纸厚,却须能书者为之,发其笔意可也。夫锋芒圭角,字之精神,大抵双钩多失之,此又须朱其背时稍致意焉。
书丹
笔得墨则瘦,得朱则肥,故书丹尤以瘦为奇。而圆熟美润常有馀,燥劲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欲刻者不失真,未有若书丹者,第书时盘礴,不无少劳。若锺繇、李邕必自刻之,可谓癖矣。
辨惑
阳冰云:孔壁遗文,汲冢旧简,年代浸远,谬误滋多。李斯将束为宋,蔡邕以{曲豆}同丰,鱼鲁一惑,泾渭同流。
章俊卿云:有妄改而误者:罚字古从刀,元命刀改作寸。对字古从口,汉文改口从士。叠字古从晶,新室改三田。洛字古从水,世祖改从隹。有私说而误者:陆氏释文以国风为曰风,男女为女子,名誉为毁誉。李祭酒涪说以传人为嘉期,仅得为远近,平生为外甥。郭氏佩觿集以涂泥为道涂,党与为取与,胄子为甲胄。有忌讳而误者:罪字《尔雅》、《周礼》皆从辠,祖龙以与皇字相肖,以四下作非代之。騧字宋明帝忌与祸字相类,以马旁作瓜代之。有穿凿而误者:班史以龟兹音丘慈,范史以龟兹音屈沮。审氏名食其音异基,赵氏名食其音食其。
古今人表以君畴为尹寿,孟僖本传以箕子为荄兹。有音韵而误者:汉书注河朔谓毛曰无,佩觿集巴蜀谓北曰卜,西京记以下马为虾蟆,搜神记以琵琶为婆娑。不辨六书音训,则帝虎亥豕莫别矣。
赵氏曰:篆籀废而分隶兴,分隶废而字学昧。分隶有匕无,有无又,有禾无尗,渐至支攴同书,殳{刀又}并作矣。
先后
下笔有先后,不可紊也。惟草书多变,往往难拘。楷书则有一定之序。不明偏旁,遂致颠倒,略序一二,以俟悟者旁通焉。(下略)
误写
此世俗相传,误书点画者,袭谬已久,是当改正。(下略)
利器
韦诞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得笔、得纸、得墨三者具,而复得手,然后可逞寻丈之势,方寸千言。
右军云:纸刚用软笔,纸柔用硬笔。纯刚如锥画石,纯柔如泥洗泥,既不圆畅,神格亡矣。书石同纸刚例,盖相得也。又云: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深浸则毫弱无力。
欧阳询云:墨淡则伤神采,绝浓又滞锋毫。
米芾云:作字需要得笔。苟得笔,则细若丝发亦佳;不得笔,虽大逾寻丈终无骨气。
东坡云:使人作字,不知有笔,亦是一快。又云:制墨之妙,正在和胶。今之造佳墨者,非不择精烟,而不佳绝者,胶法谬也。又云:研细而不退墨,纸滑而字易燥,皆尤物也。
又云:研之发墨者必费笔,不费笔则退墨。二德难兼,非独研也。大字难结密,小字常局促。真书患不放,草书苦无法。姜尧章云:作楷墨欲干,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得,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墨浓则笔滞,墨燥则笔枯。笔欲锋长劲而圆,长则含墨,可以挥洒,劲则有力,圆则妍美。长而不劲,不如勿长;劲而不圆,不如勿劲。
书谱云:水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干研墨,湿点笔;湿研墨,干点笔。又云:磨墨之法,重按轻推,远行近折。浓则滞,淡则薄,粗则多,累积则不匀。又云:研池宽面细,每夕一洗,则水墨调匀,骨肉得所。端石取细润停水,歙石唯取填涩发墨,兼之斯为美矣。又云:初学须用佳纸,令后不怯;用恶笔,令后不择笔。凡书不得自磨墨,令手颤筋骨木强,是大忌也。磨墨不得用研池中水,令墨滞笔沍,须以注汲新水,临时斟酌之。
卷七
品题
王羲之云:吾书比之锺、张当抗行,或谓过之。
梁武帝云:世之学者宗二王。元常,羲之有过之之论,后生遂尔雷同。元常谓之古肥,子敬谓之今瘦。张芝、锺繇巧趣精细,殆同机神。
肥瘦古今岂易致意。逸少至学锺书,势巧形密。及其独运,意疏字缓。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也。
陶隐居云:伏览书论,使元常老骨更蒙荣造。子敬懦肥,不沉泉夜。逸少得进退其间,则玉科显然可观。比世皆高尚子敬,海内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萧子云云:见敕旨书,商略笔势,洞达字体。于此研思,方悟隶式始变,子敬全法元常。
庾肩吾云:张功夫第一,天然次之。锺天然第一,功夫次之。王功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锺,功夫过之。
唐太宗云:锺虽擅美一时,亦为过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但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字势疏瘦,如隆冬枯树,槎枿而无屈伸。笔踪拘束,若严家饿隶,羁羸而不放纵。鲜察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其惟逸少乎!其点画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雾结,状若断而复连,凤翥龙翔,势欲斜而反直,玩之不觉其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
孙过庭云: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馀草。以子敬之毫翰,擅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绍箕裘。是知逸少之比锺、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疑矣。
张怀瓘云:若真书古雅,则元常第一。若真行妍美,粉黛无施,则逸少第一。若章草古逸,极致高深,则伯度第一。若章则劲骨天纵,草则变化无方,则伯英第一。其间备精诸体,惟独右军,次至大令。又云:锺书状貌亦古,乏于筋力,既无奇姿异态,有减于齐高。然则梁武之声价不振,实以学元常之故也。学锺、张殊极不易,不得柔中之骨,不究拙中之趣,则锺降而笨矣;不得放中之矩,不知变中之权,则张降而俗矣。
卮言云:宋齐之际,右军几为大令所掩。梁武一评,右军复伸。唐文再评,大令大损。
宋、齐之际,人语曰: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盖时重大令,而羊欣为大令门人,妙有大令法者也。中、睿之季,人语曰:买褚得薛,亦不落节。盖时重河南,而薛稷为河南甥,妙有河南法者也。
东坡云:张长史书必俟醉,或以为奇,醒即天真不全。此乃长史未妙,犹有醉醒之辨。若逸少,何尝寄于酒乎!
又云: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劲崄刻厉,正称其貌耳。褚河南书,清远萧散,微杂隶体。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虽称神逸。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今长安犹有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
又云: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晔如也。
又云: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馀,此真可谓书之豪杰。蔡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大字又次之,分隶小劣。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
黄山谷云:李西台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宋宣献富有古人法度,清瘦而不弱,此亦古人所难。欧阳文忠公颇于笔中用力,乃是古人法,但未雍容耳。徐鼎臣笔实而字画劲,亦似其文章,至于篆,则气质高古,与阳冰并驰争先也。
又云: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如李北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公第一。
又云:余尝评近世三家书,杨少师如散僧入圣,李西台如法师参禅,王著如小僧缚律。恐来者不能易余此论也。
又云: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
又云:王著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缘碌碌,则书不病韵。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尽功也。
姜尧章云:欧阳率更虽结体太拘,而用笔特备众美,风流潇洒,追迹锺、王、颜、柳。结体既异,用笔复溺一偏,书法一变。字画刚劲高明,固不能无助,而晋、魏之风扫地矣。
王履道云:世之学东坡者多矣,剑拔弩张,骥奔猊抉,则不能无。至于尺牍狎书,姿态横生,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萧散容与,霏霏如初秋之霖;森疏掩抑,熠熠如从月之星;纡馀宛转,纚纚如萦茧之丝,恐学者未易至也。
丰道生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古传笔法也。妙在第四指得力,俯仰进退,收往垂缩,刚柔曲直,纵横转运无不如意,则笔在画中,而左右皆无病矣。此法锺、王之后惟藏真得之为多。庶几于是者,唐则虞伯施、欧阳信本、褚登善、孙虔礼、钟绍京、张伯高、李泰和、颜清臣、柳诚悬、杨景度,后主重光,宋则蔡君谟、米元章,元则巙子山、赵子昂,本朝则宋仲珩、李伯贞、祝希哲、文徵仲也。
王弇州云:山谷书以侧险为势,以横逸为功,老骨颠态,种种槎出。又云:赵承旨书,功力完足,故于腕指间从容变化,各极其致。中有疏而密者,柔而劲者,生而熟者,缓而紧者。出山阴,入大令,傍及虞、褚,不露蹊径,正以博综胜耳。
右军之书,骨在肉中,趣在法外,紧势淳质,古意不可到。故智永、伯施尚能绳其祖武也,欧、颜不得不变其真,旭、素不得不变其草。永施之书,学差胜笔;旭、素之书,笔多学少。学非为积习也,乃渊源耳。颜书贵端,骨露筋藏;柳书贵遒,筋骨尽露。智永、伯施有书学而无书才,颠旭、狂素有书才而无书学,河南、北海有书姿而无书体,平原、诚悬有书力而无书度也。
唐文皇以天下之力摹书法,以取天下之才习书学,而不能脱人主面目。玄徽亦然。智永不能脱僧气,欧阳率更不能脱酸馅气,颜、柳、赵吴兴不能脱俗气。
宋蔡忠惠略取古法,加以精工,稍滞而不大畅。
苏文忠正行出入徐浩、李邕,擘窠大书源自鲁公而微韵,行草稍自结构,虽有墨猪之诮,最为淳古。
黄山谷大书酷仿瘗鹤,狂草极拟怀素,姿态有馀,仪度少乏。米元章源自王大令、褚河南神采奕奕,终愧大雅。是四君号为宋室之冠,然小楷绝响矣。
子瞻似颜,极口平原;鲁直效陶,推尊瘗鹤;元章出褚,左袒河南。河南楷似行,然自有楷;平原草似楷,然自有草。李北海、杨凝式、黄鲁直无楷矣。
米元章有书才而少书学,黄长睿有书学而少书才。故评骘古人墨刻真赝,有相牴牾者。然长睿引证,各有依据,不似元章之孟浪也。虞伯生谓坡、谷出而魏、晋之法尽。米元章、薛绍彭、黄长睿诸公方知古法,而长睿所书不逮所言;绍彭最佳而世遂不传;米氏父子最盛行,举世学其奇怪,敝流金朝,而南方独盛。
欧、虞、颜、柳以至苏、黄、米、蔡,各用古法损益,自成一家。赵承旨则各体俱有师承,小楷法黄庭、洛神,于精工之内,时有俗笔;碑刻出李北海,北海虽佻而劲,承旨稍厚而软;于行书得二王笔意,可出宋人上,比之唐人尚隔一舍。旭、素。
元人自赵吴兴外,鲜于伯机声价几与之齐,极圆健而不能去俗。邓文原有晋人意而微近粗,巙子山有韵气而结法少疏。然是三人者,吴兴之流亚也。虞伯生差古雅,鲜于必仁朗朗有父风,揭曼硕父子美而近弱,张伯雨健而近佻,柯敬仲老而近粗,班彦功少颇遒爽,晚成恶札,龚璛、陈深皆长于题跋,倪元镇微有韵而未成。
国朝宋璲仲珩,学士濂次子也,真、行、草、篆俱入能品。宋克仲温正体颇秀健,出宣示、戎辂而失之佻,章草是当家,健笔纵横,差少含蓄。宋广昌裔犹臣于克。国初三宋燧为胜。祝希哲京兆,少年楷法自元常、二王至吴兴,行草则大令、狂素、颠旭至李、米、苏、黄,靡不临写工绝;晚节变化,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足配吴兴。他所不论。乃李贞伯之子婿,徐有贞之外孙也。
文徵明待诏小楷师二王。精工之甚,惟小尖耳。草师怀素,行仿苏、黄、米。晚岁取圣教损益,加以苍老,遂自成家,惟绝不作草耳。子博士彭、教谕嘉,小楷皆足箕裘。彭肉而圆,嘉俊而佻,临摹双钩第一手也。
李应祯少卿善悬腕疾书。书述云:质力高迈,乃特违众,弃去根源,或从孙枝。翻出己意,别安耳目。
王履吉初法虞、智,行书法大令,最后益以遒逸,巧拙互用,合而成雅。文以法胜,王以韵胜,不可优劣也。
陆深文裕小楷精谨,自谓有黄庭遗意,然不能离吴兴也。行草法李北海、赵吴兴,晚节尤妙。
盛熙明云:善书者声誉著于时,书翰传于后,皆可历数。至于谬当虚名,庸亦有之;其泯没无闻者,固已何限。况乎好利售奇,传拓乱真,自非精鉴,鲜能去取也。故纂辑评论,研究书刻精粗,以备采摭云。
仓颉 史籀 李斯 赵高 程邈
王次仲 陈遵 史游 杜操 刘穆
杜度 刘德昇 崔瑗 崔寔 曹喜
邯郸淳 师宜官 卫弘 蔡邕 张芝
张昶 胡昭 韦诞 锺繇 锺会
皇象 梁鹄 卫瓘 索靖 张华
嵇康 谢安 卫夫人 王廙 王羲之
王献之 王珉 葛舆 阮研
──右旧评上品
严延年 许慎 班固 罗晖 赵袭
魏武帝 吴孙皓 刘邵 毛弘 卫觊
卫恒 司马攸 陆机 刘舆 庾亮
庾翼 王导 王敦 郗氏(羲之妻) 王徽之
王玄之 王凝之 王操之(皆羲之子,工草隶) 谢道韫
郗愔 郗超 桓玄 杜预 李式
张翼 羊欣 薄绍之 孔琳之 张超
殷均 谢灵运 谢综 陶弘景 郭伯道
李镇东 左伯 张彭祖 任靖 韦昶
张永 范怀约 吴休尚 施方泰 康昕
王崇素 张昭 朱诞 徐希秀 刘绘
王知敬 丘道护 许文静 宋文帝 王僧虔
萧子云 智永 唐太宗 虞世南 欧阳询
汉王元昌 褚遂良 薛稷 张从申 李阳冰
张旭 颜真卿 怀素 李邕 柳公权
──右旧评中品
何曾 羊祜 晋元帝 王恬 王洽
王薈 王修 王珣 王濛 张敞
张澄 王裒 张纮 范晔 萧思话
谢朓 谢静 谢敷 姜翊 梁宣
韦秀 钟舆 向泰 羊溉 识道人
庾黔娄 宋炳 汤绳 费元瑶 孙奉伯
诸葛融 杨潭 张炳 岑渊 张舆
王济 刘穆之 张融 朱龄石 庾景休
褚元明 孔敬通 王藉 卫宣 李韫
陈基 傅廷坚 张绍 阴光 韦熊
张畅 曹任 宋嘉 裴邈 羊固
传夫人 辟闾训 谢晦 孔闾 颜宝光
周仁皓 张欣泰 张炽 徐幹 徐令文
僧岳道人 王愔 颜清 王彬之 柳惲
徐淮南 法高道人 张斯 齐高帝 刘珉
萧特 庾肩吾 袁崧 梁武帝 梁简文
梁元帝 陈文帝 褚渊 沈君理 张正见
智果 萧纶 房彦谦 张大隐 殷令名
简静文 钱毅 刘逖 王晏 周颙
解斯彦明 虞绰 魏徵 徐浩 房玄龄
陆柬之 邬彤 卢藏用 裴行俭 王承烈
高正臣 傅玄 杨肇 崇简 蔡隐丘
韩择木 梁林卿 张庭珪 史惟则 孙过庭
张怀瓘 史麟 梁耿 张芬 房广
沈益 张彪 陆曾 桓夫人 傅玉
王绍宗 程广 张越 萧诚 韦陟
宋儋 沈千运 关操 郑虔 李璆
吴郁 赖文雅 贺知章 何昌裔 宋之问
李清 玄悟 湛然
──右旧评下品
卷八
赏鉴
辨古人墨迹,当观其用笔。虽体制飘逸,兴思不同,其法一也。有如真书,宜逐笔拆看,不可全以纸色体势言之。
响拓伪墨迹,用纸加碑帖上,向明处以游丝笔圈却字画,填以淡墨,谓之响拓。然圈隐隐犹存,其字亦不精彩。
唐萧诚伪为古帖,示李邕曰:右军真迹。邕欣然曰:是真物。诚以实告。邕复视曰:细看亦未能好。以此论之,古帖前墨,诚未易辨也。
古墨迹纸色必表古而里新。赝作者用古纸,浸汁染之,则表里俱透;微揭视之乃见矣。
东坡云:辨书之难,正如听响切脉。知其美恶则可,自谓必能正名之者,皆过也。
兰亭帖,世以定武本为第一,金陵清凉本为第二。其定武本薛珦别刻石易去,宣和间于薛珦家入禁中,建炎南渡,不知所存。清凉本洪武初因寺入官,其石留天戒寺,僧金西白盗去,后事发,其僧系狱死,石遂不知其处。
山谷云:兰亭叙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妍,要各存之以心,会其妙处尔。
又云:观其笔意,右军清真,风流气韵,冠映一世,可想见也。今时论书者,憎肥而喜瘦,党同而妒异,曾未梦见右军脚汗气,岂可言用笔法耶!
弇州云:兰亭如聚讼,自宋已然。即以定武一石言之,有肥者,有瘦者,有五字未损者,有五字损者。何子楚、王明清谓唐时诸供奉拓此帖,独欧阳率更逼真。石留之禁中,他本在外,争相摹拓,而欧本独不出。耶律德先入汴,得而弃之杀胡林,流转李学究家,以至复入公库,所谓未损本也。定武薛师子绍彭摹之他石,以应世购,潜易古刻,于湍流落左右五字微劖一二笔,藏于家。大观中人主知之,取进御,龛之宣和殿壁。京师陷,诸珍宝悉逐虏北,而此独留。宗汝霖得之,以进光尧,至维扬而复失之,所谓损本也。然则绍彭之所别摹者,亦得称未损本也。夫未损本既有两种,不易辨,而先拓者又不可得,盖不能不取极于损本矣。
唐人临禊帖,自汤普彻、冯承素、赵模、诸葛贞外,其严整者必欧阳率更,而佻险者咸属褚河南。
太傅宣示帖,为丞相始兴公宝爱,以授右军。右军以授王脩,脩死从殉,遂不传。传者乃右军别临本,梁武所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者也。
外景、乐毅,俱有完本不完本。完本则烂若舒锦,不完本则零若遗珠。三复之馀,觉不完者差胜。二书见驳通人,几成子朝之诬,至有以为吴通微及王著笔者。此中尚可容虞、褚数人,不知通微辈能办之否。
沈存中谓乐毅论是右军手书刻石,唐文皇将以殉葬。此殆是梦中语。按此论乃右军手书以贻子敬者,至梁武已疑其为摹迹,而陈文帝时赐始兴王,贞观中进御,十三年命起居郎褚遂良排署。至中宗朝,太平公主携出,以锦袋装之。后变起,咸阳老妪窃得,为吏所迹,迫而投之爨下。宋有二石本,其一秘阁所刻,其一高绅学士家所藏,盖他摹本之寿诸石者也。
曹娥碑小楷则右军轶尘,行笔则蔡卞竭蹶矣。不谓中间尚藏北海,其流利丰妍,肉不欺骨,自是可人。
曹娥碑憔悴宛笃,若花蕊漂流,幼女捐躯于波间。东方朔赞遒逸潇洒,令人作天际真人想。黄庭经象飞天仙人,乐毅论象端人正士不得意。
昔人谓洛神赋象凌波神。考赵吴兴孟頫谓所得之陈集贤者十三行,仅二百五十字,系晋麻纸,字画神逸,墨彩飞动,为天下法书冠。又谓宣和书谱所藏末有柳公权跋语者,其行字笔意皆同,而小乏韵,且系唐硬黄纸,定以为临本无疑。
东坡云:唐太宗购晋人书,自二王以下仅千轴。兰亭以玉匣葬昭陵,世无复见,其馀皆在秘府。至武后时,为张易之兄弟所窃,后遂流落人间,在王涯、赵延赏家。涯败,为军人所劫,剥去金玉轴而弃其书。余尝于李都尉玮处见晋人数帖,皆有小印涯字,意其为王氏物也。
山谷云:右军尝戏为龙爪书,今不复见。余观瘗鹤铭,势若飞动,岂其遗法耶?欧阳公以鲁公书宋文贞碑得瘗鹤铭法,详观其用笔意,审如公说。
佛遗教经一卷,不知何世何人书。或曰右军羲之书。此书在楷法中,小不及乐毅论耳。清劲方重,盖度越萧子云数等。顷见京口断崖中瘗鹤铭,大字,右军书,其胜处乃不可名貌。以此观之,良非右军笔画也。若瘗鹤碑断为右军书,端使人不疑。如欧、薛、颜、柳数公书,最为端劲,然才得瘗鹤铭仿佛尔。惟鲁公宋开府碑瘦健清拔,在四五间。
智永真草千文,崔氏所藏真迹,薛嗣昌刻之长安漕司者。翻本尚完好,但太瘦生耳。
今世惟欧阳醴泉铭多旧本,当是宋人好临仿其书,而石坚致耐拓耳。
人传怀仁圣教序为借内府右军书集成者,不知集与习通,乃怀仁习右军之字而书,非拘拘集凑也。若使集凑,则三五字已不免补缀之痕,彼其锋芒映带,章法掩抑,又何奇也!且其墨迹久藏项氏,近归武陵杨脩龄侍御,其字备极八法之妙,真墨池之龙象、兰亭之羽翼哉!
淳化帖,宋太宗搜访古人墨迹,于淳化中命侍书王著用枣木板摹刻十卷于秘阁,各卷尾篆书题云: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摹勒上石。上有银锭纹,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拓打,手摹之而不污。亲王大臣则赐一本。摹刻虽近肥俗,然深得古意,不见古迹,得此足矣。但人间罕得,今世人所有,皆转相传摹者。
绛帖,淳化之子,尚书潘师旦用淳化阁帖增入别帖,重摹刻廿卷于绛州。北纸北墨,极有精神,在淳化阁帖之次。其石比淳化帖本高二字,骨法清劲,足正王著肉胜之失。然驳马露骨,人未免羸瘦之憾。
潭帖,淳化之子,宝月大师摹。风韵和雅,血肉停匀,但形势俱圆,乏峭健之气。庆历间僧希白重摹本亦佳。绍兴间第三次重摹者,失真矣。
大清楼帖,大观间奉旨以御府所藏真迹重刻于太清楼,较淳化帖有数帖多寡不同。其中有兰亭帖,蔡京摹刻,京沉酣富贵,恣意粗率,笔偏手纵,非复古意,赖刻手精工,犹胜他帖耳。卷尾题云:大观三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上石。太清楼续阁帖,刘焘摹刻,工夫精致,亚于淳化。肥而多骨,求备于王著,乃失之粗硬,遂少风韵。
戏鱼堂帖,元祐间刘次庄以淳化阁帖十卷,摹刻于临江,卷尾除去篆题而增释文,颇为有骨格者。淡墨拓尤佳,在潭帖之次。
黔江帖,秦子明于长沙借宝月古法帖摹刻。石载入黔江绍圣院,乃潭人汤正臣父子刻石。
东库本,世传潘氏子析居,法帖石分为二。其后绛州公库乃得上十卷,绛守重刻下十卷,足为一部,名东库本。其家亦复重刻上十卷,足为一部。于是绛州有公私二本。靖康兵火,石并不存,金虏重摹者,盖天渊矣。
鼎帖廿卷,绍兴廿一年武陵丞赵铚与子濬编次者也,较诸帖增益最多。中间有右军黄庭,他本所无。石硬而刻手不精,虽博而乏古意。
赐书堂帖,宋宣献公刻于山阳。有古钟鼎款识文绝妙,但二王帖未精。石已不存,后又重摹。
蔡州帖,蔡州临摹绛帖上十卷刻石,出于临江潭帖之上。
彭州帖,彭州亦刻历代法帖十卷,不甚精彩,纸类北纸。
汝州帖,乃摘诸帖中字牵合为之,每卷尾有汝州印。后会稽重摹,谓之兰亭帖。
脩内司帖,淳熙间奉旨以御府珍储刻石禁中。卷尾题云:淳熙二年乙巳岁二月十五日,脩内司恭奉圣旨摹刻上石。亦名秘阁续帖。
利州本,庆元中以戏鱼堂帖并释文重刻石于益昌,释文字画较临江帖稍大。
泉州帖,完善本虽少逊于大观绛帖,比之他刻亦大径庭。凡泉刻第五卷,智果而后缺十馀帧,其他不尔也。
甲秀堂帖,庐江李氏刻。前有王颜书,多诸帖未见,后有宋人帖亦多。
星凤楼帖,尚书赵约刻于南康。曹士冕摹勒,工致有馀,清而不浓,亚于太清续帖者也。
群玉堂帖,韩侂胄刻。所载前代遗迹,亦多有宋人书。
宝晋斋帖,宋米元章芾手摹二王以下真迹入石者也。凡阁帖所载俱置之。人皆谓元章特妙临摹,又工作古书画色,以真赝本并示人,人往往不能辨。此帖虽古意蔼然,而不能脱米家腕法。
百一帖,王万庆摹刻。笔意清遒,雅有胜趣,恨刻手不精耳。
二王帖,许提举刻于临江,摹刻极精。
章草千文集,书家定为汉章帝书,而后人复定为杜度书,不知章草言以之通章奏耳。千文乃梁周兴嗣取右军帖中所有千字作韵语,章帝时那得有之?疑只是萧子云之最得意者。
孔明对玄德语,章草法甚妙,不知与王中令书先后,要皆为妙墨。
盖融会张芝、索靖两家,骨肉丰杀略相宜尔。
索征西笔短意长,诚不可及。今人作字,大概笔多而意不及。
智果善学书,合处不减古人,然时有僧气可恨。羊欣书举止羞涩。
萧衍老翁亦善评书也。
宋儋笔墨精劲,但文辞芜秽,不足发其书。
王侍中学锺繇最近,真、行皆妙。
昨遂不奉恨深帖,有秦汉篆笔。中令自言,故应不同,真不虚尔。
中令书中有相劳苦语,极佳。读之了不可解者,当是笺素败逸字多尔。观其可读者,知其尔也。米元章专治中令书,皆以意附会,解说成理,故似杜元凯春秋癖耶?
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尔。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
王会稽初学书于卫夫人,中年遂妙绝古今。今人见卫夫人遗墨,疑右军不当北面,盖不知九万里则风斯在下耳。右军笔法,如孟子道性善,庄周谈自然,无不如意。
王中令人物高明,风流弘畅,不减谢安石。笔札佳处,浓纤刚柔,皆与人意会。贞观书评,大似不公,去逸少不应如许远也。
王、谢承家学,字画皆佳,要是其人物不凡,各有风味耳。
张长史郎官厅壁记,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故草圣度越百家,无辙迹可寻。怀素见颜尚书道张长史书意,故独入笔墨三昧。
盛传颜公书得长史笔法,僧怀素见公,自矜得折钗股笔。颜公言折钗股何如屋漏痕。怀素起捉公手云:老贼尽之矣。观鲁公乞米、乞鹿脯帖、与郭令书、祭侄文,皆当与王中令雁行耳。怀素草暮年乃不减长史。盖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两人者一代草书之冠冕也。
乐毅论,旧石刻断轶其半者,字瘦劲无俗气。后有人复刻此断石文,摹传失真多矣。完书者是翰林侍书王著写,用笔圆熟,亦不易得。如富贵人家子,非无福气,但病在韵耳。东方曼倩画赞,笔圆静而劲,肥瘦得中,但字身差长。盖崔子玉字形如此,前辈或随时用一人笔法耳。
道林岳麓寺诗,字势豪逸,真复奇崛,所恨工巧太深耳。少令巧拙相半,使子敬复生,不过如此。禁中板刻古法帖十卷,当时皆用歙州贡墨墨本赐群臣。元祐中,亲贤宅从禁中借板墨百馀本,分移宫僚,但用潘谷墨,光辉有馀而不甚黟黑,又多木横裂纹,士大夫不能尽别也。
北墨多用松烟,色青,北纸横纹,其质松厚,不甚染墨,拂之如薄云过青天。凡北碑皆然,不用油蜡。南碑用油墨,色纯黑,用油蜡碑文。赝墨皆仿此。
卷九
法帖
古籀篆
石鼓文 古文尚书 古文孝经 延陵季子碑
泰山碑 望山碑 峄山脾 仓颉十五篇
诅楚文 碧落碑 新泉铭 张平子碑
许慎说文 徐锴通释 六书考 石经遗字碑
薛尚功款识法帖 薛尚功重广钟鼎韵
王梵钟鼎韵 张有复古编又五声韵谱
林罕偏旁小说 高氏五声韵总
夏竦古文四声韵 翟耆年籀史
续千文 泉志
隶书
汉隶字源 碑本款韵 佐书韵编 蔡邕石经碑
洪适隶韵 洪适隶释 啸堂集古录
真书
锺繇力命克捷宣示 右军乐毅画赞黄庭霜寒
大令洛神赋 六朝曹娥遗教羊叔子碑
智永千字文 虞世南孔子庙碑
张旭郎官 陶弘景瘗鹤旧馆坛
欧阳询九成宫化度寺虞恭公皇甫碑
柳公权陀罗尼 褚遂良哀册圣教
颜真卿麻姑坛放生池中兴颂干禄字东方赞
行书
锺繇丙舍吴人羸顿雪寒长风
逸少兰亭开元寺又官奴来禽诸帖并见淳化
大令地黄鹅群诸帖并见淳化
谢安八月五日 褚河南枯树赋星霜
李邕岳麓娑罗树云麾东林寺
张从申玄静先生碑 怀仁圣教序
草书
张芝知汝诸帖右军十七诸帖大令委曲诸帖并见淳化
张旭千文 怀素自叙千文圣母藏真
淳化阁帖为诸帖之祖。
绛帖淳化之子。 潭帖淳化之子。 太清楼帖淳化之弟。
戏鱼堂帖 秘阁续帖 黔江帖 东库本
鼎帖 赐书堂帖 蔡州帖 彭州帖
汝州帖 泉州帖 脩内司帖 利州本
甲秀堂帖 星凤楼帖 宝晋斋帖 玉麟堂帖
二王帖 群玉堂帖 百一帖
近世杂刻种种,去古愈远,兹不具载。
原笔
刘熙云:笔者,述也,述其事书之。上古用竹简刀锥画之,或用漆以竹梃子书之。诗曰:贻我彤管。礼曰:史载笔。说文曰:楚曰聿,吴曰不律,燕曰弗,秦曰笔。
蒙恬始用兔毫为笔。毛颖传云:颖,中山人,蒙恬载以归,始皇封诸管城,号管城子。累拜中书令,呼中书君。
书指云:笔管欲细欲轻,毫不欲太刚,亦不欲太弱。
古人以象管为笔,重而不适。竹管兔毫者为佳,取圆熟而健。若狸毫者峭而不圆,未善也。
江淹梦笔生花而文章益进,王珣梦人授笔如椽,而草武帝哀册谥议。笔洵有灵,毋以毛锥薄之也。
藏笔须用黄连轻粉明矾渍尖,且塞管孔。然亦一年而止,不可太久,久则毫宿而易断也。
原墨
刘氏云:墨者,画也,画其迹以为则也。上古以漆画字,未尝有黑。毛颖传云:与绛人陈玄、弘农陶弘、会稽楮先生友善,出处必偕。
坡仙云:世人论墨,多贵其黑而不取其光。光而不黑,固为弃物;若黑而不光,索然无神采,亦复无用。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为佳也。
又云:王晋卿遗墨用黄金丹妙,墨成,价与金等。三衢蔡瑫自烟煤胶外,一物不用,特以和剂有法,甚黑而光,殆不减晋卿。胡人谓犀墨暗,象白暗,可以名墨,亦可以名茶。
墨胶以鹿角者为妙,然最要椎炼坚好,磨之,其光可以照人,而四旁可截纸,乃贵耳。
墨旧而胶气尽者,必少光采。世重旧墨,取其入药耳。若作书画,太旧则烟浮而不光,须十年上下者为妙。
原研
刘氏云:研者,坚也,研也。太公曰:石研孔著,其用久矣。唐皆凤池研,中心如瓦凹,故曰研瓦。援笔因势,凹则锋圆,书画亦圆。今研如砥,援笔则锋多偏。近有钅敖心凸研,援笔则三角矣。
坡翁云:建州北苑凤凰山,山如飞凤下舞之状,山下有石,声如铜铁,作研至美,如有肤筠然。此殆玉德也,疑其太滑,然至益墨,余名之曰凤咮。
又云:仆好用凤咮石研,然论者多异同。盖自少得真者,为暗黮滩石所乱耳。
淄石号韫玉研,发墨而损笔。端石非下岩者,宜笔而褪墨。二者当安所去取?用褪墨研如骑钝马,数步一鞭,数字一磨,不如骑骡用瓦研也。
端溪石出肇庆府端溪下岩。旧坑卵石,色黑如漆,细润如玉,有眼,眼中有晕,六七眼相连,排星斗象。此岩庆历间坑已竭。又有一种卵石,去膘方得材,色青黑细润如玉,有青花如箸头大,似碧石青滢,或有白点如粟,排星斗象,水湿方见,皆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此二种石最贵。下岩止有一坑,出此二种石,其色未尝紫也,别无新坑。
端溪中岩,旧坑亦卵石也,色紫如嫩肝,细润如玉,有眼,小如绿豆,或有绿条文,或有白条文。坚而圆者为眼,横而长者为条。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此种石亦贵。外有青膘色,久用锋镆不退。
北宋时坑已取竭。中岩新坑石色淡紫,眼如鸜鹆,眼中有晕,嫩者扣之无声,磨墨微有声。
端溪上岩,旧坑新坑石皆灰色,紫而粗燥,眼如鸡眼大,扣之磨墨皆有声,久用光如镜面。旧坑稍胜,新坑惟端溪有眼。古云:无眼不成端。其眼有活眼、泪眼、死眼。活眼胜泪眼,泪眼胜死眼。又云:眼多石中有病。
辰沅州出一种石,色深黑,质粗燥,或有小眼。端溪人取归,刻作端样,称为黑端。辰沅人自制者,多作犀牛八角等样。又有一种氵黎石,出九溪氵黎溪,表淡青,内深紫而带红,有极细润者,久用则光如镜面。或有金线及黄脉相间者,号为紫袍金带。
歙溪石出歙县龙尾溪。旧坑卵石,色淡青黑有细纹,润如玉,水湿微紫,或隐隐有白纹,成山水星月异象,燥则否。大者不过四五寸,多作月研,就其材也。或有纯黑者。此石最贵,不减端溪下岩。南唐时方开,至宋时尽矣。龙尾溪新坑,石色亦有青者,质粗燥。有极大者,盈二三尺。
金星旧坑新坑石,淡青色,并粗燥,大者盈尺。
银星旧坑新坑石,色淡青黑,并粗燥,有星处不堪磨墨,多侧取为研,大者盈尺。
万州悬岩金星石,质亚端溪下岩,色漆黑,细润如玉。水湿金星则现,干则否。极发墨。
洮河绿石,色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出临洮大河深水底,甚难得。今有绿石研名洮石者,多是氵黎石之表,或是长沙山石也。氵黎石光而润,亦不受墨。
铜雀研,乃铜雀台瓦,入水多年,故滋润发墨,世多伪者。
未央研,乃未央宫瓦,亦注水经久,好事者以为研。
原纸
刘氏云:纸者,砥也,平滑如砥。上古竹简韦编,汉蔡伦字敬仲用树肤敝布鱼网为之,故从巾;一从糸,氏声。
坡翁云:成都浣花溪水清胜常,以沤麻楮作笺纸,坚白可爱。数十里外便不堪造,信水之力也。扬州有蜀冈,冈上有大明寺井,知味者谓与蜀水相似。西至6合,冈尽而水发,合为大溪,溪左右居人亦造纸,与蜀产不甚相远。自十年以来,所造益多,工亦益精。更数十年,当与蜀纸相乱也。
北纸用横帘造,纹必横,其质松而厚。南纸用竖帘,纹竖。故二王真迹,多是会稽竖纹竹纸。唐有麻纸,其质厚。有硬黄纸,其质如浆,润泽滢滑,用以书经,故善书者多取作字。五代有澄心堂纸。宋有观音纸,匹纸长三丈,有彩色粉笺,其质光滑,苏、黄多用是作字。元亦有彩色粉笺,有蜡笺,彩色花笺、罗纹笺,皆出绍兴。有白箓纸,清江纸、观音纸,出江西。赵松雪、巙子山、张伯雨、鲜于枢多用此纸。有倭纸,出倭国,以蚕茧为之,细白光滑之甚。或云倭国无蚕,亦树肤也。
纸取无灰者为妙,然愈旧愈佳。坚滑则胜,松涩则恶。
第十卷言切韵,与书法无关,略去。
【说明】《书法离钩》十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明潘之淙撰。之淙字无声,号达斋,钱塘人。是书荟萃旧说,各以类从。大指谓书家笔笔有法,必深於法而後可与离法,又必超於法而後可与进法。俗学株守规绳,高明尽灭纪律,俱非作者。书中知道从性诸篇,皆言不法而法,法而不法之意。其名离钩者,取禅家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语也。其中考论六书,如籀文与古文、大篆皆小异,故说文序云,新莽谓之奇字。徐浩云,史籀造籀文,李斯作篆,江式、唐元度则谓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又如隶书在八分之前,行书在草书之後,故蔡琰云,吾父割隶字八分而取二分。萧子良云,灵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说文》,汉兴有草书,张怀瓘则谓八分小篆之捷,隶亦八分之捷。郭忠恕则谓小篆散而八分生,八分破而隶书出,隶书悖而行书作,行书狂而草书圣。之淙率杂录旧文,不能订其舛异。至杨慎改岳麓禹碑中南昌昌言四字为南渎衍亨,伪云得之梦中,之淙亦信之,尤为寡识。然大旨在论八法,不在论六书,学问各有门径,不必以考证之学责诸艺术也。前有自著凡例,称此书本与《淳化帖释文》合刻,此本无之,或藏弆者残缺欤。——出《四库总目提要》
此文为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