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挟天子后,欲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于是,在李儒的谋划下,他宴请百官,在席间说道:“天子为万民之王,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今上懦弱,不若陈留王聪明好学,可承大位。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
此时,丁原出场,怒言相对,坚决反对董卓的恶行。这一过程也是为吕布的出场做了一个铺垫,同时也有一个小疑问:董卓如此恶行,二帝未发言,群臣也没反对,为什么偏偏只有丁原集团反对呢?这也说明了丁原在当时的势力,侧面地反映出吕布的才能。当丁原的反对的时候,董卓直接喝斥他:“顺我者生,逆我者死!”此时,吕布登场,瞬间熄灭了董卓的怒火。这一过程说明了:董卓势力之大,不畏惧丁原势力,而偏偏畏惧吕布;实际,董卓并不畏惧吕布,而是有另一谋划——江山再大,有人则大!他是想拉拢吕布。
由此,罗先生把一个有才的吕布展示给了我们。在才能上讲,吕布确实有无人能及的才能,有着无与伦比的武力,是一个正经的武将。这一点必须得到我们的认可,但才也有真假,因为他生在华夏的大地。
而后,吕布在董卓势力的运筹下接受了金玉、高官,把自己的义父丁原杀害。从价值的对比来讲,这一结果也证明了丁原确实不如金玉。同时,这也让我们在另一个层面上看到:1、丁原给予吕布的利益并不能满足吕布的期望值;2、吕布是一个重利益的人,而不是一个重义之人。当吕布平衡利益的轻重后,他自然把丁原杀害了。这一情节又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在古代,父亲的意义,弑父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2、丁原为父,董卓也为父;二父亲又有什么区别呢?
3、现实中有多少弑父的行为呢?
4、如何弑父?
下面猪哥一一分析:
其一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代人是这样理解的。父亲给予了我们一切,从生活到成长,无微不至地奉献着他们的智慧。从孝的角度来说,父亲是人生之本,生我者母亲,养教我者父亲也!因此,在古代中,父亲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必须得到后代的孝心;不孝的人必须受到唾弃!那么弑父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一个人不但不孝,反而杀害了自己的父亲;这样的人是否要被天谴呢,是否要受到非常严厉的刑罚呢?明朝时,朱元璋对待这样的人直接处以死刑,而且是千刀万剐的凌迟。
其二
丁原为父,董卓也为父。实际二者都不是吕布的父亲,都是利益,唯一的区别是二者提供给吕布的利益有大有小。对于吕布来说,他们都是吕布牟取利益的工具,在道德层面上,有父亲的位置。丁原的下场后来也成为了董卓的结局。
其三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但需要把父亲的定义扩大到母亲,扩大到祖国,把杀缩小到侮辱。近期有许可馨、方方、梁艳萍等等。本受着父母的恩惠,在祖国母亲的培养下长大成人,却反噬母亲一口,可悲,可叹!
其四
当我们把父亲再扩大到理的层面上,我们可以弑父。父亲犯了不可弥补的错误,也必须接受惩罚,弑父也未尝不可!比如:商纣王的后代可以灭商纣王,秦桧的孩子可以杀秦桧,近代某些侵略国的后代可以指责、处罚他们的祖先等等。在理的层面上,父亲也为小,理为大。
简短分析了这四个疑问后,我们再回到吕布这里,看丁原、董卓、吕布三人的成败。丁原先死,在某种意义下,已经失去成败的资格了。实际,他是这三人之中最成功的;因为这样的人,在东汉生存越久,造成的危害越大,留下的骂名也越多。次之为董卓,最失败的就是吕布。丁原、董卓所犯的错误只在利益,对于国家他们确实不忠;而吕布不仅如此,还犯了世人难以容忍的龌龊行为。以当时东汉的情形,前二者的行为虽然有不当之处,但这也是可以被人接受的。而吕布则不然!所以,吕布是在这三回中最失败的人,既丢了利益,也丢了人格!
猪哥感悟:
人生总有起起落落,衣锦还乡时要有一定的品位,不得高傲自大;面对窘境时,也要坦然对待,不可随意认贼作父。吕布大才也,而小用了,本能以自己的才华打出属于自己真正的天地,却以白起杀妻为例弑父,得了千古骂名。有的时候,我们论人生成败,往往只看重了充满铜绿的权与钱,而忽略了那已经藏于我们心中的华夏瑰宝;成败,只在个人的取舍。
繁华过后始有散;人生成败终有定!成功不是忠,不是孝,也不是仁义礼智信,而是规矩。
@猪哥读书笔记 爱读书的猪哥,尽量做到每日更新,期待网友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