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一个月、25集电视剧的铺垫,《觉醒年代》终于把剧情推向了高潮:五四运动爆发了。
尽管,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了100多年,但《觉醒年代》用它生动的故事与画面,把我们拉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使我们在重温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五四运动的价值和意义。
五四运动浮雕
五四运动的来龙去脉也早为人们所熟知,但《觉醒年代》的编导者用良知和认真,挖掘出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与细节,并将其精巧地描述,实现了引人入胜,动人心魄的观赏效果,让观众再一次聆听历史中的“青春之歌”。
巴黎和会老照片
1.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外交官不是卖国贼。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不公平待遇,长期以来,与会的中国外交官因此被骂为“卖国贼”。
《觉醒年代》的新意在于,给这些外交人员以公正和真实的评价。在刚刚播出的第26集中,几乎用一集的篇幅和大量细节,详尽描述了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的艰难境遇和爱国情结。
他们都是一批热烈的爱国者,常年在“弱国无外交”的困境中,领受西方列强的欺辱。也用自己的责任和才华,维护中国尊严。
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陆征祥
代表团团长陆征祥,曾任民国政府外交总长和国务卿,在战乱年代里奠定了中国外交现代化的基础,培养了不少杰出的外交官;在西方列强和政府腐败的双重挤压下,为中国这一“弱国”争取到了较多利益。
出席国际会议的顾维钧
代表团成员顾维钧是一位修养与名望响彻世界外交界的人物,他曾用自己的睿智扩大了中国的影响,赢得一定的尊重。英国一家报纸曾这样评价他:
没有哪一位西方世界的外交家在沉着与和蔼方面能够超过顾维钧。
巴黎和会老照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首次成为战胜国,他们扬眉吐气地出席巴黎和会,准备按公理收复被德国占领的中国山东。
不料日本趁火打劫,以强盗行径妄图从德国手中接管中国山东,英、法、意三国迫于日本的压力,无视中国主权,曾经支持中国的美国也从自身利益考虑,关键时刻出卖了中国。
中国使团的成员都不愿接受这一奇耻大辱,急电北京政府。荒唐的北洋政府竟然相互推诿,迟迟不予答复。
民国时期的外交家顾维钧
这些有良知的外交家只有靠自己的能力做最后一搏了。
1919年1月28日,面对日本代表提出的接管中国山东的无理要求,顾维钧义正言辞地进行了有力地反驳后,幽默地说道:
西方出了圣人,他叫耶稣,使耶路撒冷成为世界闻名的古城;东方也出了一个圣人,他叫孔子,连日本人也奉他为东方的圣人。东方的孔子如同西方的耶稣,孔子的出生地山东也就是东方的圣地。 因此,中国不能放弃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
日本代表哑口无言,其他国家的代表纷纷喝彩。
尽管,顾维钧这番精彩演讲没能扭转中国的败局,但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中国正义的形象。
《觉醒年代》:中国代表团拒绝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
条约签订前夜,陆征祥、顾维钧、王正亭三人奔波于美、英、法、意四国代表住地,费尽口舌向接待人员陈述,要求见到他们的负责人,但都遭到了婉言谢绝和人格的奚落。
无奈之下,有骨气的中国外交官决定在欺凌中国的条约上拒绝签字,以表示强烈的抗议。
随之,将此决定报告政府。
《觉醒年代》中饰演汪大燮的徐敏
2.一个细节促使五四运动的爆发。
就像诸多历史事件多是由偶然的细节引起一样,五四运动的爆发也是由一个突发的事变点燃的。
总统徐世昌接到中国代表团不签字的电报后,深感此事重大,立即召开内阁会议商议。
与会的外交委员会委员长汪大燮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多年在外交战线上尽可能地维护中国的尊严,曾支持北大解聘了不合格的英国教授。巴黎和会期间,他始终与中国使团保持热线联系,给予各方面的指导与鼓励。面对始料未及的困境,他只能支持不签字,以维护中国最后一点尊严。
在汪大燮义正言辞下,大部分内阁官员同意不签字,徐世昌无奈地做了决定。
《觉醒年代》中汪大燮与蔡元培
此后,徐世昌又在国内亲日派的压力下,背信弃义,改变了内阁会议上的决定,命令外交使团在条约上签字。
汪大燮如五雷轰顶,对腐败的政府彻底失望,他把挽回国威的唯一希望寄托在北大了。
于是,剧中出现了鲜为人知、决定中国命运的一幕。
心急火燎的汪大燮亲赴北大,把巴黎和会出现的危机情况告诉蔡元培,希望蔡元培组织学生向政府示威。
蔡元培心中早有打算。他在1919年5月3日这天,先是召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开会,商量对付政府卖国行径的策略,并做了精心的部署。
当天,蔡元培又召开师生代表紧急动员会。他慷慨激昂地说:
爱国是北大的灵魂和传统,在国家的领土和尊严受到侵犯之际,北大要挺身而出,做爱国的先锋。
师生们义愤填膺,许多学生割腕明誓,要用自己的热血维护国家的尊严。
《觉醒年代》:五四运动学生游行示威
当晚,在北大学生的联络下,北京学生联合会成立,商定于5月4日,举行有13所大学、3000名学生参加的示威大游行。
陈独秀连夜撰写声讨檄文和游行口号;李大钊赶赴长辛店,动员工人支持学生运动。
1919年5月4日,一场声势浩大、史无前例、决定中国命运的“五四运动”爆发了。
辛亥革命绘画
3.觉醒的民众维护了国家尊严。
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们都知道,自1840年起,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屡次较量中,屡次失败,又屡次签署卖国求荣的条约,以保全苟且偷生的政权。为此付出了割地与赔款的巨大代价,其数目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而国民对此置若罔闻,麻木不仁。尽管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图强自救”的改良或革命,都没有唤起民众,难以形成与列强和腐败政府抗争的力量。
《觉醒年代》海报
新文化运动则不同,它重在用新文化解放思想,唤起民众,又恰逢苏联的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它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传播下,深入人心,成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社会的有力武器。
电视剧《觉醒年代》用长达25集的篇幅,详尽地描述了这个传播与启蒙的过程。
先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一批文化先贤的觉醒;在他们的引导下,又是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等一大批进步青年的觉醒;继而他们又深入工农民众之中,唤起民众的觉醒。
五四运动老照片
于是,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面对“国耻”,觉醒的青年壮怀激烈,付诸行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他们请愿总统府、火烧赵家楼、痛打亲日派,给腐朽政权沉重的一击。
《觉醒年代》在表现这一历史事件时,没有停留在以往影视剧所采用的宏大场面的传统方式,而是注重被历史忽视的细节。
北大学生郭心刚晕倒在游行现场就是其中之一。
《觉醒年代》中的北大学生郭心刚
郭心刚真名为郭钦光,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拥有爱国情怀。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侵犯中国利益的“二十一条”时,还在上中学的郭钦光不顾当局压制,参加广东各校学生组织的示威游行,并登台演说。因情绪激动当场吐血,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目睹袁世凯倒行逆施的闹剧愈演愈烈,郭钦光入读北京大学,以求更多的救国真理。他在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导师的影响下,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成为北大的学生领袖。
《觉醒年代》中带病游行的郭心刚
五四运动爆发时,郭钦光被推举为学生游行的组织者。紧张的准备使他的病情加重,但他依然抱着“以死作气、以命醒民”的信念,奋袂先行,积极奔走,同学生一起上街游行。在冲向赵家楼搜寻卖国贼时,遭到曹汝霖卫兵的镇压,郭钦光悲愤交加,晕倒在地。
剧中连续用了几个镜头,细致地表现了郭钦光晕倒的过程,情景极其感人。
7天后,郭钦光溘然遽逝,年仅24岁。他的死引起学生极大的悲愤。此后的剧情自然延续这种情绪铺展下来,有很多看点。
工人在五四运动中声援学生
觉醒的工人积极声援学生,在全国开展声势浩大的罢工、罢市、游行等示威活动,极大地震惊了反动政府。他们不能不正视民众的觉醒,不能不在强大的力量面前让步。最终下令中国使团不在协议上签字,首次在西方列强面前维护了中国的尊严。
五四运动老照片
4.“五四运动”的意义需要重温。
“五四运动”的意义与作用,众所周知,不再赘述,但有几点需要重温和铭记:
五四运动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革命。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觉醒年代》:李大钊在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的最大成果是,涌现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瞿秋白、张闻天等一大批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迅速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自觉地到工农群众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这一成果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道路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指导思想的确定,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与组织基础。正如毛泽东所说: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觉醒年代》:陈独秀宣传马克思主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觉醒年代》已超越电视作品本身,是一本具有思想与文化价值的教科书,是给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一份崇高的献礼。
《觉醒时代》还在播出,更精彩的故事会给观众更多的惊喜,也会给需要振作的时代注入“觉醒”的“强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