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老电影《小兵张嘎》中的老钟叔吗?他把对嘎子的爱表演得亲切自然,把对日寇的恨,一举一动一亮相,都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这个老演员叫张平,1917年出生于江苏省昆山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幼年丧母的他,在亲友的帮助下,在一所寺院的义校读完小学。十五岁那年,父亲因患中风而半身不遂,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一家七口的生活重担压在了张平一人肩上。为了维持生计,他做过电影院检票员、码头工人、建筑公司学徒等。
或许是为了重温儿时与姐姐登台表演话剧《仙女和牧羊人》的幸福感,疲于生计的他在空闲时也不忘看戏。在看过由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出的《欲魔》,被魏鹤龄的表演深深折服后,他下定决心成为一名演员,由此,黯淡的生命照射进了一道光亮。1936年秋,他与几位志趣相投的伙伴组织了“雷电”剧社,很快引起左翼“剧联”的关注。
后来,“剧联”介绍“南国社”的著名演员左明加入“雷电”剧社担任导演,左明的到来将张平真正引上了艺术的道路。 1937年夏秋之际,抗日的烽火席卷祖国大地,自幼坎坷的张平在救亡运动中逐渐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是真正为天下穷苦人谋求解放的事业。
在左明的领导下,“雷电”剧社更名为“先锋”剧社,成为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领导下的“救亡演剧第五队”,与众多爱国青年一同奔赴延安。途经西安时,“大风”剧社曾以高出“先锋”剧社数十倍的薪金邀请张平留在“大风”剧社做演员。然而,张平并没有动摇,他说,“我坚决要到延安去,因为救中国要靠共产党”。
延安的生活是艰苦的,但一切都令张平感到新鲜。1937年10月中旬,他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参与了《广州暴动》《血祭上海》《团圆》等大型话剧的演出。 1938年底,作为鲁艺实验剧团演员兼剧务科长,张平亲赴山西前线八路军总部进行慰问演出。通过与八路军首长、战士、群众的亲密接触,他的头脑中积累了更为鲜活、丰富的形象素材,这些珍贵的记忆在他后半生的银幕生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张平不止一次地说:“这一年是我演员生活中重要的一年,我真正体验了工农兵的生活,体验了他们的思想感情。” 1948年12月,根据东北局加强电影工作的指示,他随团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开始了新的艺术生活。从舞台走向银幕,张平经历了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
他还记得第一次走到摄影机前的青涩,那是在他的第一部影片《光芒万丈》中,他饰演老工人周明英,众目睽睽之下,没有一点舞台演出气氛,他甚至感到局促不安。多亏了陈波儿和许珂的热情帮助,他才逐渐适应了电影拍摄过程。
不到两年时间,张平凭借日趋成熟的演技在《钢铁战士》中大放异彩。影片《钢铁战士》以1946年后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大举进攻解放区的生活为背景,描写我军某部战士在排长张志坚的带领下,掩护部队、群众转移粮食和兵工厂机器的战斗生活,歌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的坚贞品质、钢铁意志和革命英雄主义情怀。
张平在饰演排长张志坚这一角色时,充分调动了自己在多年战斗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素材,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英雄形象。五十年代初,这部影片在广大青年和部队战士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曾获1949—1955年优秀国产影片评选故事片一等奖,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和平奖。
1956年,张平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1959年重返北影厂后,他又成功塑造了电影《风暴》中勇于反抗的工人阶级先进分子孙玉亮、《探亲记》中为救战友英勇牺牲的三儿、《粮食》中机智幽默的村长康洛太、《小兵张嘎》中乐观坚毅的游击队侦察连长钟亮、《千万不要忘记》中和蔼可亲的老工人丁海宽……他的一生塑造了40余个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
于蓝在回忆张平时曾说:“他演干部、首长,演得非常有风度。”从1935年在左联领导下从事救亡演出,到投身秧歌运动,再到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转型电影演员,张平始终生活在干部群众中间。根深才能叶茂,丰富的生活阅历使张平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老干部气质,因此,他的表演也更加朴实、自然。
对于在荧屏上塑造干部形象,他感到一种演员之外的强烈责任,“我热爱老干部,感到有责任在银幕上赞扬他们,歌颂他们,把他们的光荣传统留诸后世,使人们不要忘记他们。”
1990年,《电影艺术》杂志有一篇表演艺术家于蓝回忆张平的文章: 最近,在中央电视台展播的一系列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中,我又看到了他:那个一面削着木头手枪一面给嘎子讲抗日英雄故事的老钟叔;那个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美人计下同样坚贞不屈,表现出一个革命军人崇高的气节和顽强的意志的“钢铁战士”张志坚;那个“停战以后”在军事调停处执行部的谈判桌上慷慨陈词,揭露美蒋假和谈、真备战阴谋的中共代表顾青……
他,就是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我的老战友、好兄长张平同志。 张平同志去世已经将近四年了。然而,每每重温他所主演的影片,体味他所创造的角色时,我总是一次比一次强烈地感到他没有死,是的,没有死
他没有离开我们,没有告别影坛,没有放弃对于表演艺术的探索,没有停止关于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考……特别是,当四十多年来留下的印象纷纷浮现在我的眼前,银幕上的张平又还原成生活中的张平——仍然带着他所特有的宽厚而真诚的微笑,用略带沙哑而低沉的嗓子操着北方口音讲话。此时,我愈加感到,他本身不就是一个光彩照人而又可亲可敬的艺术形象吗?而且是一个永生的艺术形象!
随着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我们一起转到了电影战线,先是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张平从此作为一个优秀的电影演员,赢得亿万观众的尊敬与爱戴。 由他主演,并且影响较大的影片主要是《钢铁战士》和《停战以后》。
我和田方替他感到担心的,是他在六十年代接受《停战以后》中的顾青角色的时候。我们知道,这部戏表现的是1946年停战协定签订后,在北平由国、共、美三方组成的军事调停处执行部下面一个小组的斗争。这是一部“政论性”影片,所有的情节都围绕着谈判桌上的斗争展开。因此它所呈现出来的戏剧性便不是常规形态。另外,顾青所应具备的“儒将”气质,对演员的素质、心理以及表演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张平能演好顾青吗? 待到影片拍完以后,我们坐在小放映室中,看到银幕上身着呢料制服、器宇轩昂、目光炯炯的顾青时,我们都认同了。我们祝贺张平继《日出》的李石清后,又登上了一座新的艺术高峰。
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平在这部戏中几处“笑”的处理:在没有想通与敌人谈判的意义、要求到前方去的下级面前,他的笑是宽厚的,表现出一个老干部对同志的爱护与关怀;在善良的人民群众面前,他的笑是和蔼可亲的,像儿子面对父母;在愚蠢、反动的县长面前,他的笑是隐隐的,透露出鄙夷与嘲讽;在美蒋代表面前,他往往微微冷笑,有理有利有节地回击了他们一次又一次的诬陷与诡计;
而在谈判破裂后,他瞻望前景,又露出了自信的、意味深长的笑容…… 确实,张平已经完全“化”成了顾青。 张平走了,但他一生所走过的为工农兵服务的道路,他一生对艺术真谛的执著追求,他一生对革命的忠诚,将伴随他所创造的银幕形象,永远地留在我们心中……(本文部分章节来源《人民艺术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