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9轰炸机(英文:Boeing B-29 Strategic Bomber,绰号:Superfortress,中文:超级空中堡垒)是美国波音公司设计生产的四引擎重型螺旋桨轰炸机。B-29轰炸机命名延续自B-17飞行堡垒,是美国陆军航空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主力战略轰炸机,是二次大战时各国空军中最大型的飞机,也是当时集各种新科技的最先进的武器之一,被称为“史上最强的轰炸机”。
1945年8月,B-29轰炸机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B-29在美国空军继续服役了很长一段时间(包括朝鲜战争,19个不同的变种机型扮演了多种多样的角色——气象侦察、空中加油和作为超音速飞机研究的实验台),直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全部退役。
从1941年开始,日本的生产力远远跟不上消耗,于是日本陆军决心把大部分飞机都隐藏起来,等待美国登陆的时候再进行决战。担任防空的陆军和海军飞机只有区区970架,而高射炮仅有2590门。最后海军还不肯把高射炮放出来保护城市和工业基地,而全部去保卫海军军港,海军基地和镇守府。由于B-29的升限很高,美军护航战机和舰载机密集,日本纵深又小,雷达还遭到美军大规模电子战压制。日本防空进行的捉襟见肘,日本的3200门75MM-100MM高射炮都无法命中高空飞行的B-29。只有自动装弹的三式120MM高射炮和五式150MM高射炮才有能力拦截高空B-29,但是数量只有122门,无济于事。
日本纵深太小难以防御高速轰炸,日本防空的难点是B-29暴露在日本防空火力面前的时间非常短暂。日本任何内陆重要工业目标与城市目标距离海岸都不到50公里,B-29进行轰炸进出日本海岸线时间短暂。更何况美军B-29安装携带了APT1黛娜,APQ2小地毯干扰机和RR3U箔条,甚至还有专门的电子战B-29轰炸机。对日本进行了世界首次大规模电子战有效压制了日本防空雷达和高射炮的火控雷达,使日本的炮瞄雷达效能下降了90%。防空雷达的有效发现跟踪距离也从平均30-40公里,下降到了区区2-5公里。日本航空兵只能进行1次拦截1次突击。而且由于B-29的高度和速度,也无法发挥全部飞机的威力,只有少数到不到100架飞机执行这些任务。
专门的防空截击机需要是上升限度和上升速度,而日本几乎从来就没有想过还要进行本土防空战。他们的飞机都是基于大航程,野外和海上空战设计的。是在5000米-6000米高度性能最出色的战机。如果到了7000-9000米高空,比如一式隼战,二式屠龙这些战机只能进行一次攻击,就会开始倾斜下滑。日本的专用截击机是秋水,是一种喷气式截击机,可以上升到12000米,设计时速900公里,但是这种飞机在1945年7月还在试飞当中。
应对B-29轰炸的主力截击机还有Ki-61“飞燕”式战斗机、Ki-45川崎屠龙战斗机等。由于B-29防护火力猛烈、作战高度极高,所以日军很难击落,以至于发展了撞击作战。1944年8月20日,4战队的屠龙飞行员渡边重夫军曹撞击击落2架B-29。日本陆军航空队大开眼界。决定用坚固耐用的飞燕战机专门进行撞击战术。不过飞燕并不能在B-29的飞行高度持续飞行,一般只能对B-29展开跃升攻击,这样一次拦截也就是1-2次射击机会,而且飞燕的火力并不很强,多数型号只装12.7mm或13mm机枪,1-2次射击就击落B29的机会也不多,于是日军干脆利用飞燕装甲厚机体坚固的特点,用飞燕直接撞击B-29的水平尾翼,并不是去迎头撞机身,具有重型装甲的飞燕,雷电,钟馗都是用撞B-29的水平尾翼这个方法撞落B-29,并不属于自杀攻击,当B-29水平尾翼被撞飞后就会翻滚坠落,为了提高撞击成功率一些飞燕干脆把武器拆了减轻重量提高升限,由于当时日军拥有的飞燕比雷电和钟馗多的多,所以日军击落的B-29大部分都是飞燕击落的。最好的战果是1944年12月3日,飞燕撞击6架美机。
B-29除了本身的性能外,作战环境也极大的提高了B-29的生存率。在日本本州南部中部以及九州四国上空9000-10000米高度,有一股恒定向东的高速高空气流,当B-29从太平洋方向折向日本海岸后,就进入了这股气流,B-29的飞行速度会降低到500公里/小时,而日军假如已有截击机进入这一高度,日军截击机如直接转向B-29,因飞机小,受风影响明显,则速度会增加120-160公里/小时,会让截击机与B-29的接近速度过大,日军的截击机将无法对B-29进行截击,因为根本就没有时间完成瞄准,攻击,脱离的步骤。奇特气流帮助美军B-29如虎添翼,而当B-29投弹完毕转向高速脱离时,B-29向太平洋方向脱离,进入顺风状态,飞行速度超过690公里/小时,日军截击机不但无法对头攻击,甚至也无法追上B-29,日军的截击机实际只能在B-29进入时与B-29处于同样航向同样位置的情况下才能攻击B-29,并通常只有1次攻击机会,因为要进入这股气流,并与B-29处于同一位置,必需先于B-29抵达B-29的航线上方,保持与B-29相同的航向,然后等下方B-29通过时,俯冲下去攻击,并这股气流在9000米高度以下就不存在了,日军俯冲攻击后也就脱离了这股气流,双方的距离就会拉大,也就没机会再爬进去攻击B-29了,而一次射击就击落B-29的概率根本就不高,往往伤而不落,所以说日军截击机最后干脆采用了撞击战术。
到了1945年美军攻克硫磺岛以后,从塞班和提尼安基地起飞的进行白天轰炸的由300-700架B-29组成的庞大轰炸机群可以得到从硫磺岛起飞的P-51战斗机的掩护。美军野战战机的标准程序是,一个中队排成一个纵队,以200英里速度进入攻击路线,16架野马的96挺大口径机枪一起开火扫荡日军地面高炮部队,开辟攻击道路。这样一来,担负拦截任务的二式屠龙复战、二式钟馗单战、三式飞燕还是四式疾风在白天均无法接近B-29机群。
根据美军官方资料,从B-29参战到日本投降,在作战任务中损失的B-29为:
第20轰炸机司令部:总共80架,被战斗机击落:22架,被高射炮击落:7架,其他原因:51架。
第21轰炸机司令部:总共334架,被战斗机击落:52架,被高射炮击落:47架,被战斗机和高射炮击落:19架,其他原因:216架。
1943年6月1日,陆军航空军在B-29还没装备的情况下在佐治亚州玛丽埃塔市组建了第一支B-29 作战部队——第58轰炸联队(超重型)。7月之前,终于有7架YB-29交付新组建的B-29训练中队。
1944年4月,第1批B-29轰炸机进驻印度加尔各答美军基地,美军成立了第20轰炸机指挥部。并在4月24日经过喜玛拉雅山的驼峰航线,抵达中国四川成都专为B-29而建的机场调度场。
1944年6月5日,B-29轰炸机进行了第1次作战试验,98架B-29前去轰炸了日军占领下的曼谷。
1944年6月15日,92架B-29再次从加尔各答基地起飞,轰炸日本本土的九州岛,向曾为日军提供过大量钢材的八幡钢铁厂投下了首批炸弹,拉开了美军对日战略轰炸的序幕。在此后10个月的作战期间里,美军轰炸机摧毁了位于日本本土的1个重型工业工厂、2个飞机制造厂、大量的海运设施、陆地交通运输枢钮和油库等重要目标。
1944年7月29日,霍华德.R.贾雷尔上尉指挥的B-29-5-BW(序列号42-6256)在轰炸日本设在辽宁鞍山的昭和钢铁厂时被高炮击中。飞机无法返回成都基地,机组决定迫降在苏联海参崴。当时苏联还未和日本宣战,这架 B-29 和贾雷尔机组被苏联扣留。
1944年8月20日,另一架从成都起飞的B-29A-1-BN(序列号42-93829)在轰炸八幡市时受损飞往苏联。途中机组跳伞,飞机坠毁在伯力以东的山区,机组员全被扣留。
1944年10月12日,首架B-29抵达塞班。首次作战是同月28日,14架B-29轰炸了特鲁克环礁。11月24日,岛上111架B-29轰炸东京。自此展开B-29对日本本土越加猛烈的空袭,一路直至战争完结方才结束。
1944年10月中旬,美军还轰炸了冲绳岛和中国台湾日军机场,取得了一系列战果。
1944年11月10-11日的对九州大村市的夜袭中,B-29(序列号42-6365)受损迫降到海参崴。11月21日,B-29(序号42-6358)迫降苏联,这两架飞机和机组都被扣留。
1945年1月,苏方安排所有机组人员经德黑兰返回美国,但他们扣留了三架B-29。
1945年1月6日,49架B-29从中国起飞向日本空袭,这是B-29最后一次从中国起飞执行轰炸任务。到了1月底,B-29开始从中国撤出,重新部署在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上的基地。
1945年3月,美军停止了从印度方面起飞的攻击,将第20轰炸机指挥部与第21轰炸机指挥部合并,成立了美国第20航空队。
1945年3月9日晚上,334架B-29首次以新战术空袭东京,将东京16平方英里的地区烧成平地,商业区63%被焚毁,失去18%的工业生产力。84,000人于当晚葬身火海,一百万人无家可归。
1945年8月1日向日本33个城市投下的宣传单张,警告在之后数天将空袭所列城市。到了战争末期,B-29空袭日本几乎成为例行公事。
1945年8月6日,艾诺拉·盖号在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小男孩。
1945年8月9日,伯克之车号在长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弹胖子。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B-29在朝鲜战争中出动超过20,000架次,投下200,000吨的炸弹。在战争后期,美军指挥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曾提议以B-29搭载原子弹轰炸中国东北,以遏止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猛烈攻势,但被时任总统杜鲁门反对并撤销指挥的职位。
1950年,英国为了在阿芙罗·林肯远程轰炸机量产之前获得所需的飞机,向美国租借了87架B-29,英国皇家空军按照自己的传统将其命名为波音华盛顿 MK.I。87架B-29 的序列号依次是:WF434-WF448、WF490-WF514、WF545-WF574、WW342-WW355和 WZ966-WZ968。大多数的B-29在1955年都归还给美国空军,但其中两架(WW345 和 WW353)移交给澳大利亚空军,澳空军序列号是A76-1和A76-2。
之后随着喷气机时代的来临,B-29开始退下前线。当B-36开始服役后,B-29由重型战略轰炸机改变为中型轰炸机。之后B-29多数转为执行辅助性质的工作,例如搜救,电子侦察、空中加油、气象侦察等。
1952年9月20日,一架在上海执行侦察任务的B-29被中国空军击落于长江口,该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防空作战击落的首架入侵外军战机。
1954 年美国空军的 B-29 被喷气式的 B-47 所取代,KB-29M 和 KB-29P 加油机到 1957 为止全被 KC-97 取代。但是一些经过改装用于执行特殊任务的 B-29 可以继续服役多年。
1960 年 6 月 21 日,最后一架 B-29(TB-29 雷达校准机,序列号 42-65234)从美国空军飞机清单中退役,结束超级空中堡垒的时代。
波音公司研制的B-29轰炸机性能优异,当然从现代眼光来看,这种飞机也没什么新奇之处,但在当时是一个划时代的研制成果。为了实现在10,000m高空上飞行,除了炸弹舱之外。B-29的所有座舱都是密封加压舱室。其机身设计成流线形,从空气动力学角度来看,也很佩服机身设计水平接近理想水平。如果想挑出什么毛病的话,就是座舱有些狭小,前后机舱的中间通道过窄,各机舱内部舒适性较差。究其原因也十分简单,因为B-29轰炸机携带炸弹量十分大,炸弹舱尺寸过大,挤占了其他机舱的空间尺寸。
可以说,B-29轰炸机的设计思想十分明确,为了提高轰炸机的性能,机身的流线形达最高境界,为了多装炸弹,不惜牺牲机身设计的其他功能。B-29研制于二战的最激烈时期,一切为战争服务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机身设计凝聚了同时代人的各种优秀方案。为了适宜于高空飞行,B-29各舱室都采用了密封加压方案,但一旦中弹,将使加压系统失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机身采用了正圆断面,这样能减少机身表面积、降低机身被炮弹击中的机率。又如,各机关炮都采用了遥控结构,以减少机关炮射手的伤亡。当然机身采用正圆断面也有缺点,这使机身较细,使前后舱的连接通道过窄,妨碍了机组人员的自由活动。
在要求大炸弹舱,或者要求大座舱两种意见发生矛盾时,B-29轰炸机倾向选择了大炸弹舱,但也适当地改善了座舱的舒适性。总之,B-29机身设计是一个相当成功的例子。
B-29轰炸机还装用了4台活塞式发动机,动力充足,速度高,每台发动机承连的炸弹重量是当时的新世界纪录,并能飞越太平洋,直接轰炸日本本土。无论从哪方面讲,B-29设计计划都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样板。
波音公司研制的B-29轰炸机性能优异,当然从现代眼光来看,这种飞机也没什么新奇之处,但在当时是一个划时代的研制成果。为了实现在10,000m高空上飞行,除了炸弹舱之外。B-29的所有座舱都是密封加压舱室。其机身设计成流线形,从空气动力学角度来看,也很佩服机身设计水平接近理想水平。如果想挑出什么毛病的话,就是座舱有些狭小,前后机舱的中间通道过窄,各机舱内部舒适性较差。究其原因也十分简单,因为B-29轰炸机携带炸弹量十分大,炸弹舱尺寸过大,挤占了其他机舱的空间尺寸。
可以说,B-29轰炸机的设计思想十分明确,为了提高轰炸机的性能,机身的流线形达最高境界,为了多装炸弹,不惜牺牲机身设计的其他功能。B-29研制于二战的最激烈时期,一切为战争服务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机身设计凝聚了同时代人的各种优秀方案。为了适宜于高空飞行,B-29各舱室都采用了密封加压方案,但一旦中弹,将使加压系统失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机身采用了正圆断面,这样能减少机身表面积、降低机身被炮弹击中的机率。又如,各机关炮都采用了遥控结构,以减少机关炮射手的伤亡。当然机身采用正圆断面也有缺点,这使机身较细,使前后舱的连接通道过窄,妨碍了机组人员的自由活动。
在要求大炸弹舱,或者要求大座舱两种意见发生矛盾时,B-29轰炸机倾向选择了大炸弹舱,但也适当地改善了座舱的舒适性。总之,B-29机身设计是一个相当成功的例子。
B-29轰炸机还装用了4台活塞式发动机,动力充足,速度高,每台发动机承连的炸弹重量是当时的新世界纪录,并能飞越太平洋,直接轰炸日本本土。无论从哪方面讲,B-29设计计划都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