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宝钗反应最为冷淡,真的是冷血吗?
《红楼梦》第67回,三姐自刎、湘莲失踪,据说是随和尚出家去了的消息传来。即使连素昧平生的薛姨妈,也有“不知为何,心甚叹息”的反应。
至于和柳湘莲交厚的薛蟠,更是眼中尚有泪痕,完全不是打死冯渊时的呆霸王作风,让人看到了薛蟠也有深情之处。毕竟,在旁人眼里好端端的一对人、三两天就全没了。薛蟠与柳湘莲还有恩情,谁能不感伤一番?这也算是人之常情。
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宝钗的表现,却给人一种坠入冰窖的晚年森寒之感:
宝钗听了,并不在意,便说道:
“俗语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前日妈妈为他救了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
虽然,宝钗和尤三姐、柳湘莲并没什么交情。但前有母亲薛姨妈的不忍,后有哥哥薛蟠的落泪唏嘘,而宝钗却表现出人意料的冷静。似乎没了的这两个,根本就是不是人类,只是阿猫阿狗般的事物罢了。
实际上,宝钗的这几句话,也从此将她推上了冷血淡漠的高座。拥黛者更是以此为由,说她冷血,有失于大家闺秀的风范。
其实,我们认真分析宝钗的为人,就会发现,对宝钗而言,什么事情基本都是不置可否的。即使在王熙凤这个表姐口里,也说她是“一问三不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作风。
为什么宝钗会有这么冷静的心思呢?按说,一个年方妙龄的姑娘,更是蕙质兰心才华出众,为何在待人上会表现得这么绝情冷血?
其实,早在尤三姐自刎之前,宝钗的“冷”就已经表现过一回了。那是金钏儿投井身亡之后,宝钗在劝说王夫人不要悲伤时所说的:
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不为可惜。
可见,在宝钗心里,对于旁人的生死大事其实并不怎么在意。那么,有哪些事情才是宝钗最关心的呢?
在我看来,宝钗在荣国府的时间里,唯一在意的似乎就只有贾宝玉。
相比如对金钏儿的冷漠,对尤三姐柳湘莲的淡薄,宝钗在对待涉及贾宝玉的事情时,倒是表现出了和自己年龄相当的热情——一个妙龄少女的芳心暗动、激流汹涌。
如果宝钗对贾宝玉漠不关心,还会那么巧妙地设计让宝玉看金锁吗?更不会那么招摇地前去探望被贾政暴揍的贾宝玉了。
宝钗前往怡红院的频率,甚至连晴雯、袭人都颇有微词。晴雯表现得激烈一些,甚至因此而不给黛玉开门、不小心得罪了黛玉。其实始作俑者,还是宝钗去怡红院的次数太多,让“主人”也有点不耐烦之故。
而宝钗还有一个受人诟病之处,就是滴翠亭事件里,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甩锅给黛玉。
其实,我们反过去想一想,宝钗此举,其实正是说明了她内心绝非平常表现的冷漠。如果宝钗真的是绝对冷漠,还会在意小红知道自己听到她们的谈话吗?还需要嫁祸给黛玉吗?
无非就是因为宝玉而在意。因为在意,所以才表现出与平时截然不同的反应。
至于贾母亲自掏了20两银子,为宝钗举办15岁生日,更是让这个情窦初开的姑娘芳心大悦。
要知道,这可是贾府的老祖宗,自己心里白马王子的奶奶。只要宝钗对自己和宝玉的前途抱有任何的希冀,贾母绝对是绕不过的一座大山。因为得到贾母的“承认”,所以才表现得格外的欣喜。
当然,宝钗对宝玉的心思,有喜也有忧。张道士隐晦地为宝钗向贾母提亲,贾母的反应就让宝钗霎时如掉入冰窖。
这种让我欢喜让我忧的情绪变化,都是因为贾宝玉而起。再也没有任何人能让她心起波澜。
所以说,在《红楼梦》里的宝钗,唯有在贾宝玉面前,才能让她焕发出别样的风情。那才是年方及笄的宝钗应有的情怀。
要知道,在《红楼梦》里,宝钗身禀热毒,需要冷香丸才可压制。
或许是冷香丸之故,在尤三姐、金钏儿等不相关的人事里,宝钗才表现了浮在表面的冷漠。唯有宝玉才能让她被压抑多年的“热情”彻底奔放出来。
套用一句很俗的话,宝钗的身上,其实就是一种矛盾的体现。内心热情奔放(先天热毒),却又被冷淡所压制(冷香丸)。唯一能勾动龙雷之火的,就只有贾宝玉了。
当然,情动于宝玉,对宝钗而言,也许是冰冷一生里最温暖、最温馨的记忆。在世人面前,她是肌肤若雪的高山隐士晶莹雪,更是脸若银盘的肌肤胜雪。在宝玉面前,才表现出应有的、久被压抑的热情。
青春之火虽未熄灭,而唯一能点燃这个火种的人,却又面对与黛玉的竞争。
金玉良缘和木石前姻之争,对黛玉而言,是性命攸关的生死抉择。可对宝钗而言,则是一生情动的冷暖之分。
正因为黛玉的存在,互剖心迹、义结金兰契之后的宝钗,完全就是一个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冷美人了。尤三姐和柳湘莲的悲欢离合,也就难以在古井无波的宝钗心里,掀起半丝波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