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朱亚文、汤唯、王学圻等主演的《大明风华》,尽管背景设置在大明王朝从永乐朝至天顺朝间波澜壮阔的历史风雨,但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叙述明成祖(王学圻饰)与儿子朱高炽(梁冠华饰)、朱高煦(俞灏明饰),以及皇孙朱瞻基(朱亚文饰)等几位帝王子嗣的日常生活。
其中,朱高炽继承大统后,仅九个月就去世了,但是历史上对他评价却不低。史家将他与其子朱瞻基誉为“仁宣致治”,和史上治功卓著的周之成康,汉之文景相媲美。这是为什么呢?
朱高炽,为燕王朱棣之长子,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七月出生在凤阳,死于洪熙元年(1425年)七月,年仅四十八岁,庙号仁宗,葬于献陵。与历史上多数皇帝一样,史书中也对其出生附绘上种种异象以有别于常人。幼年时期,朱高炽就展现出沉稳持重、一言一行都符合皇家规矩,得到晚年朱元璋的喜爱。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炽被册立为燕世子,成为燕王朱棣的法定继承人。据史料载,朱元璋认为宗藩对国家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将燕王朱棣、秦王朱挾、晋王朱桐以及周王朱槺四藩世子都留在自己身边,言传身教。
《明史》载:一次,朱元璋派四家世子分阅卫士,而朱高炽一个人最后回来,面对朱元璋的询问,高炽言道:“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意思是朱高炽因为早上太冷,于是等到卫士们吃完早饭才进行检阅。自此,朱元璋认为朱高炽待人宽厚、体恤下人。
又《明史》载:朱元璋为了考验其处理政务能力,命其分阅奏章,朱高炽只选择那些与军民利病和宗社大计有关的奏章向朱元璋报告,对于那些仅仅是文字谬误等的小问题则不上报,朱元璋以为他疏忽了,特意提醒“儿忽之耶”,可是朱高炽则说:“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听。”意思是自己并没有忽视,只不过臣下不造成任何影响的小过失并不值得天子去耳闻。可见他十分重大局。又一次,朱元璋问道:“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而朱高炽则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尽管如此,朱高炽也曾差点被朱棣废掉太子位,只因为他天生的足疾和肥胖。按理说,朱高炽三兄弟里,他是不如两位弟弟的相貌好看,且还是个跛子。但是最后朱棣还是没换下朱高炽,还是因为他文武双全,性格沉稳,品行忠厚。
实际上,朱棣想换个上得了台面的儿子做太子,无形中让朱高煦将朱高炽当成对手。朱高煦一直“瞧不起”这个残疾哥哥,嘲笑他走路不稳。加上朱棣在立太子时左右拿不定主意,有意无意中偏向自己,给了个想头。因此对这个哥哥很不尊重,甚至当面损他,但是朱高炽从不动怒,对这个弟弟很宽容,不断给钱财安抚,哪怕他谋反,也没要他的命。最后朱高煦因故意拌倒朱高炽的儿子宣宗朱瞻基,招来烤死在大缸里的厄运。要知道,朱瞻基早就看不惯他横行霸道,有恃无恐的作派。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成祖死,八月,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但是,次年五月就去世了,在位不到十个月,享年仅四十八岁。
有关朱高炽的死因,《明仁宗实录》和《明史·仁宗纪》则只字不提,尽管曾有史学家提及,但基本都是零零星星的。据说,朱高炽能夜观天象,预知自己将不久人世。当时,他对杨士奇说“天命之矣”,叹息道:“我建国二十年,被谗言邪恶所扰,心之忧危,我们三人相同。依赖皇父仁明得蒙保全。我去世后,谁还能知我三人之心呢?”边说边留下了眼泪,赛义、杨士奇也留下了眼泪。
洪熙元年年五月十一日,朱高炽感到身体不适。十三日,就卒于宫中。然而他的死因十分可疑,有“雷击”、“纵欲”、“中毒”、“心脏病”等说法,而比较流行的就是“中毒”之说。据明朝文人祝允明《野记》载:
仁庙圣体肥硕,腰腹数围,上常令太子诸王习骑射,仁庙苦不能,上见辄恚,令有司减削王食。某官每供膳私益以家肴,仁庙德之。上知,醢其人。仁庙登极,乃官其后。
仁庙失意于文皇,每含愠,言:“何以了事?”仁孝每劝之。一日,内苑曲宴,又对后骂之,色怒甚。既而曰:“媳妇见好,他日我家亏他撑持。”又曰:“吾不以媳妇故,废之久矣。”谓诚孝也。时先在侍,忽不见。上令觅之,乃在爨室,手制汤饼以荐。比荐,上大喜,复至感泣,命痛饮而罢。
尽管在位时间很短,但是为人宽厚,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后世评价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