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剧照
齐鲁大地,礼仪之邦。几年前,随着电视剧《闯关东》的播出,曾一度满霸荧屏。此剧一出,山东人以其善良忠厚、勤劳朴实、仁义礼让、侠肝义胆、刚正不阿、与人为善、扶困济危等等良好品质为山东人赢得了好的名声,国人以能与山东人共事为荣为幸,引以为豪。朱开山一家闯关东的故事并非全是虚构,自有其丰富详实的历史依据。有数据显示,清朝末年至建国之前,200年间,有3000万山东人外出谋生。电视剧《闯关东》再现了清朝末年那段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山东人纷纷背井离乡,去关外谋生的历史,这里不再详述。
本文要说的是,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山东省宁阳县石碣集周姓一家母子三人苦于战乱、天灾,难以度日活命,不得已远奔漠北谋生,其间历经波折最终重返故乡的故事。其中的甘苦,虽说非当事人不能体察,然而了解了其中艰难曲折甚至可以说是传奇的故事,令人不禁为之潸然泪下。
为求活命,母亲偕子奔漠北
清朝乾隆年间,宁阳县石碣集周氏家族有户人家,兄弟三人,老大叫秉俊,老二叫秉仁,老三叫秉继。家中世代以种地为生,常年没有稳定收入,更谈不上有什么家业。父亲死得早,留下兄弟三人,靠母亲一个妇道人家拉扯长大成人。在那样一个战乱频仍、天灾不断的年代,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兄弟三个都是老实本分的农家孩子,对待母亲十分孝顺。因家庭贫困,成年累月,粮食常常不够吃的。兄弟三人竭尽全力,维持一家人生活,虽然兄弟三个都常吃不饱饭,但供给母亲的饭食却从没缺过。
乾隆年间,宁阳大地旱灾、蝗灾、涝灾、雹灾等连年不断。乾隆五十一年(1785),春季大旱,宁阳境内斗米万钱,曾发生过人吃人的事件。第二年,乾隆五十二年(1786),年景更加恶劣。秉继的母亲思虑再三,怎么想都觉得如此下去一家人都难以活命,于是,长长叹了口气,看着三个儿子说:“我们这个地方,没有收成,先辈留下的几垄薄田,紧靠河边,常常被沙壅积,多年来都不大长庄稼。我们母子与其呆在这里一起等死,还不如分开出去,兴许还能活命。”
兄弟三人围着跪在母亲身边,恭敬地听从母亲的吩咐。
母亲说:“你们有个族叔名叫传隶,几年前去了蓟北赤峰县(今属内蒙古)一个叫红花沟的地方,你们的婶母早就想去寻找你们那个族叔,但苦于没人作伴,千里遥远的,一直没能去成。现在我想和你们的婶母作伴一起前去,也好讨生活,你们能跟我一起去吗?”
兄弟三个知道母亲的用心,这样打算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于是一致同意,连连说好,尊从母亲的安排。
母亲说:“现在我们将要远行,还不知道哪年哪月能再返回故乡,也不知还能不能回来,老家有祖先的坟墓在,我们都走了,恐怕连个给先祖烧纸的人都没了。这样吧,老二秉仁就别跟我们走了,你留在老家吧,记着每年清明节到先人坟头上去烧点纸钱,供一碗麦饭,别让狐狸在先祖坟头上挖了洞,我也就心里踏实了!”
秉仁一边哭一边答应了母亲:“娘啊,我听您的,就留在老家不跟你们去了,千把里路,你们可要一路多保重啊!”随后,跟大哥秉俊、三弟秉继相拥而泣,互相嘱咐,不在话下。
闯关东图片,网图
母子三人去意已决,老大秉俊到集市上买来一辆破旧的木车,收拾了些简单的行装,让母亲和婶母坐在车子上,和弟弟秉继一个推一个拉,开始上路。就这样,一行四人,一路向北,朝着漠北赤峰县红花沟方向去了。
不知走了多少日子,一行四人朝发暮宿,一路走走停停。经过长途跋涉,入冬时节,他们来到燕赵之地,出了古北口,举目远看,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荒无人烟。北方地区冬季气温本来就比南方要低,如今他们又来到离家千里之外的燕赵之地,更觉寒风猎猎,刺骨如割。
眼看着母亲寒冷难耐,冻得浑身打战,上下牙齿,碰击有声,秉继脱下上衣给母亲穿上,自己唯有靠着拉车快走让身体稍微有点暖和。
就这样,日复一日,一路向北,一行四人又走了七百里,才终于到达族叔传隶所在的赤峰县一个名叫红花沟的地方。
这个地方位于蒙古翁牛特西部。秉继母子本以为这个地方可能比老家山东宁阳生活环境好一些,但没想到,来到这里一看,地处偏远,比起内地来更加荒凉,住的是草窝,仅有羶味十足的羊肉羊杂可吃。婶母和族叔夫妻二人算是团聚了,可秉俊、秉继和母亲母子三人既然已经来了,环境再差也只好投靠在这里,相托活命。
举目无亲,母子三人羁留塞外
过了一年,那位名叫传隶的族叔得病死了,他的妻子收拾了他的遗产,赶紧回了老家。而秉继母子来到这里立足未稳,便从此失去了依靠,只能羁留在了塞外,无衣无食,根本没法生存。
兄弟三个之中,与大哥秉俊、二哥秉仁相比,这个老三秉继头脑活泛一些,为了生存,他到处打听,看能不能到当地人家去做佣工。赶巧当地有户人家,家庭经济状况不错,家里有养的羊,还有养的马。这家主人看秉继这孩子面善,本分老实,便雇佣他帮助放羊,按时给他工钱。有了这份做佣工的活,秉继和哥哥、母亲勉强有了点生活来源。
秉继作为一个山东小伙子,本性善良,老实肯干,为主人家放羊特别尽心尽力,对待主人家的羊就像对待自家的羊一样悉心照看,因此主人家的羊生长得很好,而且繁育也很多,主人特别高兴,打算长期雇佣他,于是,便又让秉继去放马。
放马这活不像放羊那么简单,丢失一只羊事还算小,要是丢一匹马可真比一个人的命都值钱。秉继给主人放羊没丟过一只,也没让羊病死过一只,现在主人改让他放马,他更是尽心尽力,恪尽职守,因此也更赢得了主人的信任和厚待。
夜黑迷路,秉继跌落悬崖险些丧命
有一天,秉继在给主人放马的途中迷路了,直到深夜都没找到回去的路。月上中天,夜色朦胧,正在迷途左右为难的秉继匆忙中失足坠入了深谷。
夜黑风大,远近看不到一个人影。秉继用手攀着陡立的悬崖峭壁,使出全身力气都爬不上去。
此时此刻,秉继不时地听见周围传来虎啸声和豺狼的叫声,此起彼伏,乍远乍近,就像虎狼渐渐来到身边一样,顿时感到毛骨悚然。他想,这下自己死定了。于是,他定了定神,既然身陷绝境,求助不得,也只好听天由命了。这样一想,秉继也就不再惧怕虎狼。
不知过了多久,哥哥秉俊借着月光,循着踪迹找来了,看到弟弟秉继境况危急,想伸手拉他上来,仓促之间却不知怎么办才好。
真是命大福大,正在这个时候,赶巧一位打柴的人从这里经过,看到这种情况,便把一条绳子借给了秉俊。结果发现绳子不够长,秉俊又解下自己的腰带接上,然后把绳子递给悬崖下的弟弟秉继,把他拉上悬崖,才让他脱离危险。
回到家里,秉继见了母亲,母子相抱,痛哭失声。
经过这一件事,雇佣秉继放马的那家主人更加可怜秉继母子,除了给秉继更多的工钱和更好的待遇,同时还贷给了田地和种子,让秉俊耕种,这让秉俊母子感激不尽。有了田地和种子,秉俊辛勤劳作,精心侍弄每一棵庄稼,把庄稼看得比命都金贵。一年下来,除了交给主人家的粮食之外,秉俊还得到几十斛谷子。一下子有了这么多粮食,秉俊、秉继和母亲三人的生活状况开始渐渐好转。
另外,秉俊、秉继的母亲会针灸,凡是来求医的病人,经她一治就好。很快好名传扬了出去,很多人前来针灸治病,治好的人越来越多,人们都争相带着钱物送到家来。
网图
光景好转,千里奔波返故乡
过了几年,秉继母子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好,生活得到了改善,而且稍稍有了些积蓄。“飞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离家千里,漂泊在外,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儿子,生活在北部边疆地区,总会不时地想起自己的故乡,也是人之常情。
有一天,秉继对母亲说:“异地他乡总归不可久留,娘您老年事已高,我们什么时候回山东宁阳老家呢?”
母亲听儿子说的有道理,自己心里也有了回家乡的念头,便说:“好吧,我们也该回老家去了……”
于是,秉继与大哥秉俊照顾着母亲,举家南迁,一路千里迢迢,再次过沙漠,过燕赵之地,从塞外到内地,一路辗转,终于回到山东宁阳老家。
原来留在老家生活的老二秉仁,眼下正给人做佣工,听说母亲和哥哥、弟弟回来了,急忙赶回家里。一家人相见,悲喜交加,相互问寒问暖,喜极而泣。
几经周折,一家人终于团聚,在老家安顿下来。全家人先是一起到野外收割来茅草,将老家房屋修葺一番。然后,秉继从积蓄中拿出一部分钱来,置办了田产,让大哥秉俊、二哥秉仁两人在家耕种,赡养母亲,自己仍然出去给人做佣工。每次赚回工钱,秉继就买些好饭好菜来给母亲吃。看到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不错,母亲深感幸福高兴,每顿饭往往都能多吃一些。
母亲寿终,秉继孝名垂后世
后来,母亲年纪大了,寿终正寝。没了母亲,秉继悲痛得呼天抢地,几度晕厥过去。母亲要下葬了,秉继按照传统丧葬礼节为母亲操办丧事,并亲自背土为母亲筑成坟头。
安葬了母亲,兄弟三个都成了没娘的孩子,整日悲哀不尽。秉继哭着对两个哥哥说:“我们兄弟三个,朝夕侍奉咱娘,如今娘舍我们而去了,她老人家这辈子也就结束了,我们何不各自努力好好生活,等我们富裕些的时候,在祖父母、父母坟头立块墓碑,才可以回报他们,让他们安眠于地下,含笑九泉。”
于是,兄弟三个共同奋斗,辛勤耕作,不辞劳苦,最终于某年某月如愿以偿,在祖父母、父母坟头立了墓碑,以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秉俊、秉仁两位兄长没有儿子,全靠秉继儿子养老送终。
道光己亥(1839)年,宁阳县侯举办全乡人酒宴,都特别敬重秉继的为人,请他入席嘉宾上座。整个周氏家族,都恭恭敬敬地把秉继当作学习的榜样。
后来,秉继寿终,享年七十三岁。
这个母子远奔漠北谋生,最终重返故乡的故事,发生在清代乾隆年间至道光年间。
周秉继,初名秉辛,他是道光年间举人、宁阳县石碣集人周远昌的同族祖辈。周远昌为秉继写传,载于《宁阳县志》,流传后世。
周远昌在《书家续斋翁孝友事略》后面有一段议论:“世间说起关于孝的人和事来,大多都是到那些诗书礼义的人家里去寻找,秉继只是一个农家子弟,当初远到异域塞外边疆地区,后来还归故乡,专心侍奉母亲,生养死葬,没有遗憾,他超过常人之处太多了。卜子说“侍奉父母尽心尽力也就可以了”。要学习秉继的孝心孝行,哪里能比向那些诗书礼义之家学习容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