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领看重什么?那无非就是带领将士们打赢一场场的胜仗,将领也可以借此得到帝王的赏识,但是将领如果打了败仗,这个时候也要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有的时候还会遭到清算。对薛仁贵来说,大非川之战无非是他人生的一大耻辱,而对于这场战役的惨败,薛仁贵的解释却让李世民感到非常的失望,因为他将战败归结于星象。
即便是现代人读到这部分历史,也会对此感到不解,毕竟薛仁贵是有勇有谋的大唐将领,在吃败仗的时候不应该首当其冲承担自己的责任吗,为什么这个时候的他却用星象给自己找理由,不仅让自己输得更加没有光彩,也让李世民对他有了改观。
而对于薛仁贵来说,所谓的托词绝非托词,他在借用星象解释大非川之战的失败之时,其实是因为他早已心寒。
这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670年,当时唐高宗派薛仁贵和吐蕃展开战斗,唐高宗对薛仁贵寄予厚望,薛仁贵带领着十万大军很快就奔赴到青海的大非川。只不过,吐蕃很快就让大唐的军队受到了重挫,更加重要的是,吐蕃军队人数超过了四十万,而薛仁贵这一方只有十万大军。
其实作战人数上的差距并不影响战况,毕竟大唐的士兵训练有素,而吐蕃虽然四十多万士兵,但如果要比较战斗力,吐蕃未必就占优势。但是当时大唐军队所面临的挑战确实多方面的,第一就是环境上的生疏,在大非川之战中,吐蕃对于当地的地形更加了解,而大唐军队需要一段适应和了解的时间,这样在作战初期就会比较不占优势。第二唐军想要持续作战,粮草就是关键,而当时的粮草供应情况并不好,这也是让薛仁贵感到十分担忧的重要方面,将士们没有足够的吃食,哪里来的力气作战呢。第三将士们无法适应高原作战,很多士兵因为高原反应而感到十分辛苦。
就这样,后来薛仁贵所率领的十万大军几乎没有多少生还。而面对这样的惨败,薛仁贵心中的悲愤自不必说,而对于李世民来说,因为薛仁贵的这一败仗,让自己颜面无光,大唐的这次惨败被李世民看做是耻辱,所以对于薛仁贵,李世民感到失望至极。
在面对李世民的时候,薛仁贵却说自己早已预料出这场战役会以失败而告终,薛仁贵的理由就是星象。那么当时究竟是什么星象让薛仁贵感到如此不利呢?那就是古人很看重的岁星。其实岁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木星,在古时候有一种星象叫做降娄,这种星象其实就是说岁星偏离了原本的位置。按照古人的说法,一旦出现这样的星象,就表示会出现凶相,而且不利于在西方展开战事。而大非川之战其实就是在西方,所以薛仁贵才会如此笃定大非川之战一定会失败。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星象已经不再神秘,谁都不会用星象来为自己找借口。对于当时的李世民来说,虽然他也是受到封建迷信思想所影响,可是他作为帝王,根本就不认可这样的说法。李世民本来已经对于大非川之战的失败感到十分失望,而此时的薛仁贵却用这样不负责的态度来给自己找托词,让李世民对薛仁贵的看法更加不好,甚至会怀疑自己的当初的眼光。
薛仁贵之所以会发迹,其实就是因为李世民慧眼识珠,是他发现了薛仁贵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不仅对他十分信赖,也将很多重要的战事交由他。这对君臣关系算是和谐又互相依赖,可是对于将士来说,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而这就是李世民对薛仁贵感到失望的原因。
可是李世民却不知道,在薛仁贵的心中,他早已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和心寒。薛仁贵的星象说法虽然看似是在给自己找借口,其实他只是希望用这样一个说法来道出自己不能说出来的委屈。那么,究竟薛仁贵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想要知道薛仁贵的遭遇,就要先了解这个星象背后的故事,其实降娄在三国时期就出现过,当时邓艾虽然没有打败仗,可是后来却因为遭到迫害而死。更加离奇的是,邓艾为人很正直,却没有人站出来打抱不平,而陷害他的人后来还当了大官。而邓艾之所以会遭到如此不公平的对待,就是因为邓艾的出身。
邓艾本是穷苦人家出生的孩子,后来他可以得到重用,完全是依靠自己的本事,可是在邓艾的官运越来越好的时候,却有很多人感到眼红,这些人就是贵族之后。邓艾在步步高升之时,其实就是抢了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位置,所以他们自然会联起手来迫害邓艾。而薛仁贵之所以会提到星象,其实就是在暗喻自己的处境和当时的邓艾没有什么两样,也暗指战役失败的真正原因。
薛仁贵是由李世民一手提拔起来的,他能依靠的人只有皇帝,在朝堂上他没有其他贵人,甚至其他人都是薛仁贵的敌人。对此薛仁贵自然心中有数,在薛仁贵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同时,他的敌人也开始增加,他们对于薛仁贵的戒心和敌意也在日渐加重。
所以薛仁贵在官场上和其他官员之间的关系并不好,还处处受到排挤,在大非川之战中,薛仁贵再次遇到了这一情况。当时薛仁贵所率领的军队中有一个佳作郭待封的副将,他的父亲是唐朝的开国大将,所以郭待封仗着老子的权势,在朝廷上十分威风,他给薛仁贵打下手自然心中不满。
在打仗途中,郭待封一直在和薛仁贵唱反调,薛仁贵让他速战速决他就是拖延,而且辎重粮草也没能及时运到。此时的薛仁贵正在前方作战,虽然对于当时的薛仁贵来说已经没有心力去顾及这些事,但是凭借平时对郭待封的了解,以及自己当时受到排挤的状况,他也想到了郭待封会在这个时候给自己使绊子。但是这样的理由薛仁贵不能说出口,即便说出来也无人能理解,所以他只能用星象来道出自己的苦衷。
大非川之战真正失败的原因,绝非薛仁贵的无能,而是他的无力。
看历史远比看小说更为有趣,因为历史就是一个有着无尽谜题的长卷,更何况还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的知识。
常有人问我读什么书好,我总是建议他去读历史书。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中国一样有这样完事丰富的历史记录,人类社会活动的所有变数都写在了中国的历史书里,你想看问题更通透,可以去读历史,想少踩坑,可以去读历史,想搞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去读历史。甚至当心情不好时,也可以去读历史
尤其是去读《资治通鉴》,你不知道干什么了,迷茫的时候,去读《资治通鉴》,想了解社会里的各种关系,去读《资治通鉴》,甚至想了解权术,也可以去读《资治通鉴》。
成千上万人的生死荣枯,被你一页翻过,多少王侯将相在你的指间滑过,与你对话的都是帝王将相,你还会被眼前的小问题困惑住吗?
一部《资治通鉴》,写透了人生百态,写尽了帝王将相,权术谋略。
很多人都喜欢看《资治通鉴》,最多的看了十七遍。
”一共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
“中国有两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又不得意的境遇中编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去自杀。那便是另当别论。"
当然,《资治通鉴》是文言文,如果大家没有古文功底,可以选择白话文,但白话文就存在一个翻译的问题,如果版本不好,翻译出来的东西就不准确。
我一般给大家建议入手《白话资治通鉴》十套装,这本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中台湾地区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
大家知道,台湾地区出了很多有名的词人,比如写出《东风破》、《菊花台》、《青花瓷》的方文山。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国文功底很扎实。
原因就是他们成长的年代,正是台湾地区提倡复兴中华文化运动的时候。
当时台湾地区有一个“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专门负责推行国学。
工作之一,就是出版大量的古籍,《周易》、《老子》、《诗经》等等。
而为了让普通学生和读者也能看懂史记、资治通鉴,他们就组织专家编写了《白话史记》、《白话资治通鉴》。
这套书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而且是全本。
里面有重要人物画像
有简明皇帝谱系表、官制简表。出来后得到了国学大师钱穆跟台静农的推荐。
作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可以说是很超值了。
爱好历史,家里一定要备这样一套书,没事的事情翻一翻,就会发现看问题的角度会完全不一样。
不需要像看十七遍,能够全部看一遍,重点的部分看上三四遍,就非常不错了。208元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