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
八斩刀:我不是体育用品
本片出镜率最高的兵器,但是很多练咏春的朋友一看到它,立刻就抓狂了:导演,这和我们平常见到的八斩刀不一样啊!
因为我们平常见到的是这样的:
而片中是这样的:
完全不是一回事好吗!
稍安勿躁。八斩刀本身就是南方常用的民造兵器的统称,五花八门什么样都有,咏春流传的只是一两种形制。考究再往前一点的八斩刀,也就是清末用于真实战役的刀,形制还是不一样的。最常见的应该是这一类:
(网友收藏)
沿用南方民造刀常见的卍字护手,但是刀身比现在流行的八斩刀要窄而长,略呈长的三角形。护手可以别住对方的兵器。
咏春就地取材,用这种民间常见的刀作为武器,流传到现在,反而演变成体育用品店里常见的大宽铁片,又称蝴蝶双刀。所以《师父》中还原为窄长造型,还是有依据的。
但是不和谐的地方依然存在——它小就小吧,刀尖还有点过于洋气了,如同西方战术刀。中国刀很多在刀尖开反刃是没错,但是少有这种上扬的样式。这就是现代咏春练习者看到本片会抓狂的原因。
(这是笔者多年前拍的更长一点的南方单刀,太平天国时期,可以看到这种经典南方民造刀的基因。)
乾坤日月刀:我们好像在哪见过
没错,这种看起来奇怪之极的刀在现实中的确存在,但也经过了艺术加工。一开始还真没看出来它的原型是什么,直到我灵机一动才发现其来有自……因为现实中它长这样:
(图源网)
是不是很像?但标志性的是护手月牙、弧形的刀,并不是片中可拆卸的刀(当然你要设计成拆卸也行)。拆下来的刀和八斩刀是一个系列,倒是体系内自洽。
这种奇门兵器总归是北方拳种先开始用再传到南方的,北方以四门拳为代表。但是这个四门拳是少林拳的变种,和片中所说的咏春四门拳,个人总觉得并不是同一个东西,希望能有人来解释一下……
六点半棍:因为不含铁,所以懒得写
这个棍得名是因为罗马表六点半两根针都是垂下,比喻持棍法是垂着手的。其实有枪法的含义在,而且枪法是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和六点半棍一样,含有枪法的棍法必然是高级的棍法。暂时没什么槽点,先不说了,毕竟不是带刃的……
咏春说完,最后多句嘴,《师父》里面的咏春,是拳理比动作正宗。
北派
接下来谈谈北方势力,在本片中以八卦门为代表。根据徐导以往的著作来看,他所认为的体系中,咏春和八卦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这个想法在《一代宗师》中也有反映,叶问和宫若梅曾经交流过各自的拳法。至于现实中是不是这样就不多说了。
电影《师父》虽然没有明显提及八卦门,但是从兵器拳脚看,是八卦门肯定跑不了。下面逐一吐槽。
铡刀:跟包公没关系
陈观泰和其他三个老人家分别拿一把又宽又大的刀,刀头有孔,叫做“战身刀”,其实就是铡刀。铡刀是农具,刀头的孔插上销,铡牧草和秸秆用,不是戏文里面包青天专门用来砍头的那种兽头铡。
拿铡刀当八卦刀来用,徐导的这个想法最早反映在自己的小说《武士会》中,为了用重量训练自己的腰劲和走转,把全身的劲都用上。
现实中,成兵器的八卦刀总不能这么笨重了,还是武术刀的形制,只不过非常大,标准重是九斤十二两。因为大,不可能再像单刀那样缠头裹脑了,大多数时候是双手并用,一手握柄一手持刀背,跟走八卦掌时的双掌是一致的。
子午鸳鸯钺:最没有槽点的兵器
本片中最还原传统的兵器反而是一种奇门兵器:戴立忍拿的那一对“子午鸳鸯钺”。
清朝的时候火器盛行,经典兵器被压制,奇门兵器和暗器倒开始层出不穷。子午鸳鸯钺是八卦门的独门兵器,相传是董海川所创,俩手各拿一个,按八卦的路子用。八卦、形意、太极反映在手上,各占一个重要的部位:八卦是小鱼际,形意是大鱼际,太极是劳宫穴(手心),就像下图:
太极吞吐开合是在手心;两手大鱼际一搓,就是形意劈拳的劲。八卦走边,独占小鱼际(我们平常说的“手刀”也算上吧),子午鸳鸯钺锐利的边边角角和锋利弧线就是这个部位运动轨迹的延伸。
戏台一段,八斩刀不敌八卦刀。影片的最后,陈识拿到了这对钺,当成大号的八斩刀用。相当于把八斩刀的卍字型加大,才克制住了八卦刀。
八卦门和梅花拳可能是大拳种里面奇门兵器最多的了。八卦有子午鸳鸯钺、子午鸡爪阴阳锐两种重要的奇门兵器,其余如弧形钩镰剑、风火轮、鹿角橛、七星杆等等,数不胜数。
(子午鸡爪阴阳锐长这样,还是握那个缠绳的部位,怎么握聪明的读者肯定猜得到。)
而梅花拳更过分,他们的各种奇门兵器能够组成一辆小推车……有种变形金刚的感觉。(打个广告,对小推车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人拙作《红学会》)
剑与钩:用起来还是像镰刀
本片里面的剑是比较常见的民造剑造型,简单的剑格和剑首,还是蛮有韵味的。有一对剑,旁边长了一根小枝,跟镰刀似的,很奇怪。但是历史上反而的确有这个东西,属于钩的范畴,相当于用剑的样子来打制双钩。我们常见的护手双钩是这样的:
(图源网)
圆形的钩,有月牙护手。但清朝武器大杂交,用龙泉剑的样子来做钩也不足为奇,所以也叫“吴钩剑”。它的小枝是双刃,更有剑尖在最前面,和镰刀不一样,还是双钩的用法。有的还会在另一边再加个更小的钩,都是变体。
镰刀也是很多八卦门武器的前身。
单锋剑:刀非刀,剑非剑
单锋剑是单侧开刃的剑,似刀非刀似剑非剑。这把东西在设计的时候和八斩刀一样,用了卍字型护手,这是南方民造器的基因,和本身设定略有冲突。
明清时期把刀剑的形制混在一起的例子很多,也不多说了,参考笔者之前写的《单背剑:以及刀与剑的暧昧历史》。
单锋剑的设定是用来“挟刀揉手”(虽然我十分怀疑这个词是徐导自己发挥的),就是试手拆招的时候手里有刀。刀是反手握(这种握法现代战术刀术中反而叫正手),这是为了使用肘劲,肘就是刀。挟刀揉手的设定把八斩刀也带了进去,笔者问了几位学咏春的朋友,都说没见过。
诸长杆兵器:我们横七竖八
是不是每个拍技击的导演,都存在拍长兵器巷战的顽皮心态?
片子结尾,天津武林诸高手的长杆兵器,画戟、“岳王刀”(这一把有斩马剑的影子,生造的成分比较大)、三尖两刃刀、宣花斧……都败在短小的八斩刀下。其实这些长柄兵器,除了枪和棍,到了清代民国大部分沦为礼器和练功、表演器械,不再用来实战了。
其中戟值得一说。徐导的体系里,戟是较好地保留古代战场的技法的兵器。但是他展示的这把戟是旁边有月牙的画戟,和古代矛+戈的造型已经相去甚远。更早的戟长这样,兼有啄击、钩、刺三种功能,是战场上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霸主:
画戟本名“戟刀”,表示对戟的改造,但流传之中丢了刀名,反而成了戟的代名词。吕布用“画杆方天戟”也是评书产物,三国时期肯定不会用这种戟,可以说用法完全不同。
当然,这些徒有其表的长兵器最终和伤员躺了一地,随着时代的汽笛声黯淡了。
不由得想回头盘点一下,发现近年来包括《师父》在内的一些作品所考证的真实武林、兵器、拳理,细追究起来,有太多都是无本之木。中国没有多少保留这些东西的心态,于是失真反而成了传承本身的一部分。
而现在拍东西又有一个倾向,就是描述老辈人传承不下去的苦衷。其实大多数拥有这些传承的老辈人根本没考虑过这些概念,任由手里的东西生灭,产生的缺口接着被商业需求占据,变成另外一番模样。
说到底,都是艺术工作者的一厢情愿,碰上了商业运作的无孔不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