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过了诺兰的[敦刻尔克]之后,如果观众意犹未尽,或者对“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九月末《午夜场》电影沙盘栏目为您深度解析[敦刻尔克]电影所还原的历史,我们将站在军事的角度去探寻这部影片的价值所在。也不妨找来其他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或出现过“敦刻尔克大撤退”历史场景的电影来看。在此将这些影视作品做以盘点:
(文章来源为“看电影杂志”微信公众号moview_weekly)
[敦刻尔克]
上映时间:1958年 制片国家:英国
导演:莱斯利·诺曼 片长:134分钟
1958年,英国上映的电影[敦刻尔克],是首部反映敦刻尔克撤退的故事片。这部[敦刻尔克]的故事分为两条线索,一条是在海滩外围阵地上阻击德军的英军步兵,一条是受到动员前往敦刻尔克救援英军的英国平民。
2017年版[敦刻尔克]中,诺兰也组织了演员进行军事训练,但刻意只教些皮毛,从而获得英军步兵造袭时手足无措的效果。1958年版[敦刻尔克]则注重刻画老兵,演员们大多有过从军经历,因此战术动作极为标准,几乎可以作为军事教学片使用。英军25磅野战炮阻击德军装甲纵队的战斗片段,也令人印象深刻。相比之下,其关于海上行动的镜头,有些失真。这部电影的年龄很可能比大多数读者的父亲都要大,当时的技术条件只能做出这样的视觉特效,是可以理解的。
[敦刻尔克的周末]
上映时间:1964年 制片国家:法国/意大利
导演:亨利·维尼尔 片长:119分钟
作为反映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电影,[敦刻尔克的周末]几乎是被遗忘的作品。大多数相关题材的电影,都是英国制作的。因此,这部法国制作、从法国视角看敦刻尔克大撤退且反映法军官兵的电影,就显得难得可贵。这部电影的男主角是著名的法国演员让-保罗·贝尔蒙多。
电影开拍时,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都表示支持,从法军中调拨了几万名官兵作为群众演员。当年,这部电影的票房,在法国排名第九,有315万人次的观众走进影院欣赏了这部巨片。即使从今天的角度看,这部电影的场面也足够宏大,陆战海战空战一应俱全。武器装备的道具也毫不糊弄,除了各种少见的法军枪械,还能看到R40“雷诺”式轻型坦克、Mle 1897、33式75毫米野战炮、Mle 1917式155毫米榴弹炮等重型武器。
[伦敦上空的鹰]
上映时间:1969年 制片国家:意大利/法国/西班牙
导演:恩佐·卡斯特拉里 片长:110分钟
[伦敦上空的鹰]是以不列颠空战为题材的电影,作为不列颠空战的背景,影片中也展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场景。有趣的是,这部反映英国历史的电影,居然是意大利制作的。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曾出品过这部电影,因此中国的老观众对其会很熟悉。
在这部电影中,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场景,场面宏大,多用航拍。在当时,这样的视觉效果,可谓震撼人心。值得注意的是,1970年,导演盖伊·汉密尔顿指导的英国[不列颠之战]公映。这两部电影题材相同,制作与上映时间相近,甚至中文译名也经常互换使用,因而观众经常将其混淆。[不列颠之战]中也有敦刻尔克大撤退的镜头,但只展现了散落着火炮与车辆残骸的海滩,持续时间只有30—40秒。
[敦刻尔克]
上映时间:2004年 制片国家:英国
导演:艾利克斯·霍姆斯 片长:180分钟
在众多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电影中,BBC制作的这部电视电影,风格可谓独树一帜。其既不是纯粹的纪录片,也不是纯粹的故事片,而是将这两种类型结合在一起。这种将历史影像、采访纪实与演员表演进行穿插的风格,得到了评价也是走两个极端。
作为电视电影,制作的成本很悠闲,因此影片的宏大场景不多,有限的大场面看起来也很假。在影片中,不少中国年轻观众喜爱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也饰演了角色。不过,除非是狂热的军事爱好者,或者“卷福”的铁杆粉丝,否则并不建议观众去看这部影片——长达3小时的观影时间,将变成一场噩梦。
[赎罪]
上映时间:2007年 制片国家:英国/法国
导演:乔·赖特 片长:123分钟
[赎罪]并不是战争片,而应归类于剧情片或爱情片,并集结了包括詹姆斯·麦卡沃伊、西尔莎·罗南、凯拉·奈特莉、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内的多名欧美青年演员。敦刻尔克大撤退只是剧情部分段落的历史背景,但对战争场景的还原,却毫不含糊。
参照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资料与文献,就会发现[赎罪]对敦刻尔克滩头景象的刻画,无论是弃物遍地、残骸散落、一片狼藉的海滩场景,还是受困英国陆军官兵的状态与行为,都要比诺兰的[敦刻尔克]更接近真实的历史。这个展现敦刻尔克滩头场景的长镜头,长达4分52秒。在摄像机几千米的位移过程中,拍摄进了2000多名群众演员,先后拍摄5次,耗资100万英镑才最终完成,堪称教科书式的长镜头。
[敦刻尔克行动]
上映时间:2017年 制片国家:美国
导演:尼克·里昂 片长:95分钟
这部“假”[敦刻尔克]显然说明了,山寨烂片并不都产自中国,美国也能制作出这种“烂片中的战斗机”。这部电影与敦刻尔克大撤退几乎没有关系,讲述的是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盟军小分队深入德军占领区,拯救重要科学家的故事。不仅带着浓郁的山寨风,滥用“五毛特效”,而且道具的使用更是莫名其妙,完全是在穿越。
电影的制作公司是在欧美“臭名昭著”的“避难所”公司(The Asylum)。其专门制作某些大片的山寨版,以与之接近的名称对自己制作的山寨电影进行命名,并抢在大片上映之前发行,误导了很多不明真相的观众。这种精神不正常的行为,确实与其公司名称相配——“Asylum”亦有“精神病医院”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