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伪”可能是收藏界最忌讳的词,“好”是对艺术品收藏价值的高度肯定。
这两个形容词本是相互对立的存在,但在艺术史的长河中却有一批墨宝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这些既“好”又“伪”的艺术品被称作“伪好物”。“伪好物”一词源自北宋大书画收藏家米芾对一件传为钟繇《黄庭经》的评价。他认为这件作品虽然是唐代摹本,然而因临写极佳,遂以“伪好物”称之,肯定这件摹本的艺术价值。
16世纪至18世纪,以苏州为中心,出现了大批水平颇高且极具地方特色的伪古书画作品,这类冠上唐、宋、元、明书画名家头衔的伪作,无论质量精粗,在近代笼统地被称为“苏州片”。
“苏州片”的出现反映了明末清初“古物热”与书画消费蓬勃的氛围。其原本属于商业性的仿作,然由于数量上的优势与不可忽视的流通量,反而成为明中期以来讯息传播、古代想像与建构知识的重要载体。苏州片甚至成功地进入清代宫廷,直接影响到宫廷院体的形成,对绘画史的发展,具有前人未曾关注到的重要性。
苏州从明中期后,已成为江南甚至是全国的文化与时尚中心,苏样时装、苏式家具与器用、苏州园林与绘画,甚至点心,都是各地竞相模仿的对象。苏州原本就拥有深厚的文化资本,画家们利用江南地区丰富的文物收藏,从学习与临摹古画中逐渐发展出各自的面貌,而成为画坛主流。由于当时江南经济繁荣,许多人都有意愿及财力收藏书画。在丰厚利益诱惑下,苏州当地出现不少古画作坊,甚至部分文人画家也加入了造假的行列。
在了解了“伪好物”和“苏州片”之后,究竟哪些是“苏州片”中的热门商品呢?颜色鲜艳并且细节丰富的苏州商业街的仿古作品,不但广受江南各阶层的欢迎,也成为许多亲王与大臣进贡给清代帝王的礼物。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王都很欣赏这类仇英与受到仇英仿古作品影响的苏州伪古风格作品。更为重要的是,清宫透过“苏州片”接收了许多“古代”的题材与图式。但无论如何,“苏州片”进入到清宫,对于此后宫廷院体绘画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绘画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明 黄彪《会昌九老图》(局部)
黄彪为苏州籍画家,精于临摹。是学者视为少数清楚身份的“苏州片”代表画家。这幅画作是现存唯一有黄彪亲自题识的作品,作于万历二十二年 ( 1594 年),当时他已届 74 岁高龄。画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刘松年《会昌九老》构图相同,为黄彪临摹古画的例子。题识中将图画与世运盛衰联系在一起,并将自己重制《九老图》视为“继绝” —— 具有延续维护过去传统的重要使命。
(传)宋 张择端《清明易简图》(局部)
此作卷末耸立的柱石中有“翰林画史臣张择端进呈”款书,许多店铺的招牌如“孙好手馒头”、“潘家黄耆圆”亦与《东京梦华录》所记汴京名铺相同。然画中砖砌的城墙不见于北宋,山石林木带有仇英风格的影响,屋宇宫观敷染的青、绿、朱色则为苏州片中常见的色调组合,加上画中铃有王世贞、严世藩的伪印,故推测此作应为明代后期根据南宋描述汴京的文本,同时附会王世贞父亲与严嵩父子“因画致祸”的著名情节,融合明末热闹的市街情景,所精心创绘的明版《清明上河图》。
(传)明 仇英《画锦堂》
《相州画锦堂记》是北宋欧阳修为宰相韩琦所做的一篇记文,指出衣锦还乡本人之常情,且古今所同,而韩琦却建画锦堂以为诫训,并未因富贵而夸耀,高洁值得推崇。本幅又是所谓文征明书写题记,仇英绘图的合璧之作。苏州作坊多有这种形式的制作,优雅又具文化意涵,用来馈赠为官或显贵者,颇为恰当。画幅左方先图绘韩琦轻骑简装于返乡途中,接着越过山岭,则见到回到家中创建有画锦堂的韩琦,正素衣凭几而坐。形成中国叙事画中所谓异时同图的表现方式。画家同时也采取了象征的手法,堂前 的松树与堂中屏风上的渔夫图,都象征主人的清风亮节。不过,苏州片惯有的华丽细节却充斥于画面,反倒形成有趣的反差。
(传)明 仇英《宝绘堂》
美国佛利尔美术馆也有一件同名且构图近似的画作,上面还有署名祝允明的书法题记,将苏轼为王诜所写的《宝绘堂记》节录题上,本幅则无。可见当时热门作品,常有多幅而细节稍异的制作。
(传)明 仇英《画连昌宫词》
此画以著名的隋唐宫殿连昌宫为主题的诗画轴,诗塘上都附有所谓文征明书写的宫词25首。此幅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长信宫词》图的书法与画风相当近似。当时的作坊,喜欢绘制以仇英画、文征明题诗的合璧之作来吸引买 家。重青绿描金的山水,配上楼阁人物,相当富丽华贵。此幅诗画轴可能是以仇英绘图、陆师道题诗的《仙山楼阁》 为模仿对象,连左前方松林与其间宫殿都有相似处,只是少了原作的典雅含蓄,更强调色彩缤纷与繁复细节。
(传)明 仇英《乞巧图》(局部)
本幅起始树干上有仇英款印,然而画作并非仇英风格,晚明白描画作颇为盛行,多数被冠上李公麟或是任仁发之名,然而多为丁云鹏或尤求之类的明代画家影响之下的作品。本幅较为接近尤求一派的白描作风。烛火通明的庭院中,宫女们簇拥着嫔妃,三五成群,搬桌携物,缓缓前行, 再经过一群刚刚鉴赏过青铜陶瓷等古玩的妃子, 才看到宫人们开始穿针乞巧与祭拜活动,供桌上有泥偶“磨喝乐”用来供奉神灵,借以乞巧与求得多子。
(传)唐 周昉《麟趾图》(局部)
麟趾二字,即指宗室子弟,此幅描写后妃居后殿,观看孩童沐浴、嬉戏等活动。画作虽然在制作年代上无法上达唐代,但画中一部分人物面相圆润、着高腰唐装,造型确为明代流行的唐风 “周家样”,其中帮婴儿沐浴及逗弄婴儿等母题,还可以在其他传为周昉的苏州片中看到。
(文章图片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本文节选自
2018年第7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