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1月31日独酷军推出《回乡偶记:如何拯救你的故乡》,瞬间刷屏。
很多好友在朋友圈转发或在原文下面发表评论,为了寻求“解决方案”,读库君将大家的留言做了精选,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关注此话题。序 言
人一旦出生,就再也回不到母亲子宫,这只是事实,而不是悲剧。—— 晴耕雨读
农民失去土地,该如何称呼?—— 传奇
到不了的是远方,回不去的叫家乡。—— 平平安安
这是一个痛苦的分娩过程,专注地迎接新生儿吧,不要去试图做些无谓的减轻或消除痛苦的事情。—— 陈之恺
都上岸了,何须拯救?你想拯救的,无非是你幼时的记忆!—— 老兵1981
人人都会批判,可不是人人都会提出解决良策。—— 奔跑在路上
第一篇 你灵魂深处的故乡
郭全新:回乡偶见:梦里家山载梦归,满川萧瑟带斜晖。只今唯见汶河水,不见当年白鹭飞。
国惠龙:每个人对故乡都有着难舍难离的眷恋之情,但人生就像一席流动的盛宴,没有人可以确保自己会凝固在哪一时、哪一点,成年后,于国、于家,更是肩负着不同的使命。看过余光中的《乡愁》,看客会不会说,别矫情,你怎么不回大陆!?
潘廷庆:现在看来,我家乡的小山村远离县城,远离大马路,资源稀少,山地贫瘠,似乎还是幸事,至少还保持着些许的宁静和清晰可见的儿时风貌,但愿这段时光能持续得更久一些。
江南草根:意见虽好,还能回到从前的故乡吗?人口凋零、环境恶化,故乡已不是小时的故乡,农村已不是小时的农村了。
法律学堂:故乡,成为了回忆中的精神寄托,却再也回不去。
许童迪Jenny:空心村,已成为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我老家叫许楼村,小时候感觉人很多很热闹,我家后面就是许楼村小学。现在村里只有老人和极个别的年轻家庭,屈指可数,学校也是一并再并,现在村里的孩子上学都要到十几里外的镇上读小学了。
欣:城里的人曾一度向往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生活习惯,工业化的侵蚀丰富着所谓的物质生活,却让农村失去本来的淳朴,当下觉得最好吃的菜,还是二伯门口那小块依时令种植的,但也日渐萎缩了。
jelly baby芳:小时候,跟着我爸去河里石头夹缝里翻螃蟹,空手抓鱼,再回老家,都找不到去河边的路了。
刘玲:故乡已不再,失去的不仅仅是清澈河水、潺潺溪流,厚道淳朴节俭宽容孝道亲情都急剧衰减,充斥着冷漠拜金势利暴戾…… 也罢,不如在他人的故乡、回忆脑海中儿时的故乡。
Lens:顺其自然挺好。国家不会在乎我们个人怀旧感伤。他是这么想的:农村都没有了,农村问题不就没有了嘛。农民同理。农业也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了。
Ryan Fletcher:传统中国里的农村世界,就像费孝通乡土中国里描述的那样,长幼有序,靠着宗法和礼节维持着农村社会的运转,中国,有阶层没有阶级,乡绅阶层作为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精英具有很高的社会声望起着连接庙堂和沟通乡野之间的桥梁作用。古代中国,民事法律很不发达,德主刑辅,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基本上可以靠着宗法和习俗自行解决,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里描述的宗法世界,可窥探一二。
春暖花开:这是当下多数乡村的真实写照,所以关于故乡最美的东西都在年少时的记忆里了,永远无法再靠近再触摸。
泓言:故乡虽然在变,但故乡依旧承载着太多的记忆。每每谈此话题,老公都说退休后咱俩回农村老家生活,读读书、跑跑步、种菜、养鸡、养鸭…想着今年春节和老公、孩子一起回我爷爷奶奶家,去看看我们的老房子,看看自己能不能顺利找到,只因来去匆匆,未能成行。
农夫山泉:家乡至少五百多年的传承,历经沧桑,村前汶河始终静静地流淌,村边的藕塘冬枯夏涨,…。昔日不再,几百年抵不住三十年,有人说社会发展必然,可我不相信这就是所谓的文明。
周绪平:我的湖北老家,已完全被林木的荆棘所覆盖!在感叹乡村衰败的同时,也有一丝暗庆,至少,生态恢复了!
第二篇 故乡是怎么被毁坏的
夜之眼:曾经的小河和水渠早已干涸,曾经的菜地早已修满了楼房,曾经的青草和野花地带遍地是废旧地膜和垃圾,曾经成百上千的灰鸽子一个也难见到,曾经的布谷鸟叫声已被喧嚣刺耳的广场舞曲代替...... 我们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是疯狂的,周边生态和环境的恶化是触目惊心的。
信天翁:回到故乡,更让人痛心的是那些断子绝孙式的开发与排放,污水直接灌入千米井下,污染严重的化工厂指不胜屈。政府之前导向性的GDP指标与部分国人素质的缺失是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王常清律师:谁来拯救?人人有责,新一轮“上山下乡”。闲下来时,总想着怎么让故乡能恢复繁荣,可惜的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已经占据多数乡亲头脑,奉献、教育、礼数、集体荣誉、家族史实这些都已少有问津。
王hairui:曾几何时,领导之所见与我的故乡情景相同;农村教育严重痿缩、村民外出打工或无序地涌向城镇,原有的邻里关系及处事原则丢了或者说散失了过往基础,我们正在经历西方原有的圈地运动和城市化;个人感觉解决两个问题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和价值取向重新构建。一是引入有实力企业到本地发展或者像华西村那样壮大规范本地企业,留住人、留住人才、留住人心,修正价值体系;二是提高本地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管理水平,对于人口的流动不作过度限制,而是有序引导,总之还得靠发展解决问题。
卢婷婷:回了一趟老家,农村的初等教育依旧堪忧,忙于农活的家长任由孩子在电视机前坐上一整天,而众多稀奇古怪零食的传入让很多农村小孩变的挑食。好像是改变了,但村民好像并没有学会怎么更好的接受这种改变。教育问题,却依旧是个大问题。该怎么让农村孩子跟得上我们教育改革的步伐,让他们解开越来越难的题目,你有解决办法吗?两极分化更加严重,贫穷的农村孩子似乎注定被淘汰。
浩:如何解决农民的生老病死的这个痛点就好了,农民离开农村无非就是为了糊口,农民孩子上学,除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跳出当年爷爷奶奶那辈和父母那辈被刻意划分的阶层罢了,根源还是经济问题,假如重视农村,反哺农村,那农民谁还想楼房?现在年轻点的,搞个婚娶,都要进城搞个楼房才可以滴,都是被动式的,城市如魔方,资本如利剑,欲望如冰毒,撕裂着每个人底线……
狗子狗子向北飞:农村成了城市的垃圾桶,因为贫穷用短视与懒惰的方式来赚钱,乡邻间质朴的感情被攀比取代,所以农村说到底就是一个回不去的故乡。
李则强:老家是汶河上游李家庄,与志刚兄同饮一河水长大,今年同样冒了严寒,回到村里过年。看到千疮百孔的河道,箫索的空心荒村,与各位同感悲凉。首先汶河河道治理应当是现在当务之急了!
了空:乡土的和谐秩序在土崩瓦解,资本撕裂着农村大地,农村再也没有往昔的温情与怀念了;让人读了十分伤感!和谐的乡土秩序瓦解了,不少的乡村的权力落入恶灰势力的手中,这些还转身成为村官,集官黑(灰)于一身,横行乡里,欺压弱小;另以手中掌握的资源,大发私财……;而尖对当前农村无序乱象,上面并没有或没有全面制定治理的政策法律,任这些不法分子有机可趁,猖狂不已! 迫切期待政府重视农村乱象,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加以治理,加强党的领导,重建新秩序!
第三篇 关于城镇化
徐旭忠:当下的中国,城镇化进程是大势所趋,是农耕文明史向城市文明过渡的必然。但这个过程正如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一样,速度背后是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不可持续发展。快速的城镇化必然会造成乡村空心化、村庄萧条、环境恶化、乡村文明异化,以及农村三留守(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社会问题,甚至会出现农民被上楼等剥夺农民权益的现象。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城镇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逆城镇化现象也会出现,一批有良知的城市精英或在城市创业有成的进城人,会用新理念、新模式改造农村,重建美丽乡村、文明乡村。这在一些地方己开始萌芽,让人欣慰!
孙相东:谨慎让农民上楼的运动。西欧人口密度也大,农民现在还是保有当年的村子和自己的院落。谨防让村民上楼住鸽子笼腾挪土地,变成一轮新的对农民的剥夺。就地城镇化,让农民保有土地和自己的院落,长期更有利于农民。
张晓雨律师:过度城镇化加速了乡村的消亡,而城市的无限扩张又挤压了乡村的生存空间,后遗症集中显现或爆发不可避免,现在几大部委倡建的特色小镇就是一种柔化的解决方案,当然这也不是灵丹妙药!
周海刚:非常对!城市的过度集中,大城市对资金、人才、资源过渡占有和掠夺需要反思……德国的中小城市发展战略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郭宸耀:城镇化最好能够以就地(近)集中,翻修改造的方式进行,即保存村落特色又可以节约土地。河南莫沟村的改造就是一个范例。
娄凤才:中央是这个意思吗?谁来管管他们?脱离农村实际,以新农村建设名义,让农民集中住楼,腾出土地卖钱政府花。
辣子:城镇化的发展应是渐进式的,人的素质达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自己的选择。
李默:有希望。外部环境依托生态旅游优化,村风传承依托传统文化注入生命力。认识几个新新农民,有理想有坚守有头脑,缺的是财脉、人脉、文脉整合碰撞。琳姐有个朋友的朋友专门为乡村发展搞设计,如日后有需要,必鼎力相助。
大江东流:生产制造业全都集中于沿海和各大主要城市,农村城镇化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农村人搬到城镇年轻人仍然外出务工,老人小孩依旧留守,反而加重负担。在农村老人不论六七十或八九十能行动都自食其力种点粮食蔬菜瓜果,养几只牲畜。住在城镇六十岁以上老人国家给的所谓的养老金每月五六十元光吃大米就不够。
第四篇 国外以及其他地区的经验
马荣伟:美国部分乡镇也存在这个问题,去日本时感觉好像也如此,但不是那么惊心!我感觉这个问题的解决,任何具体措施只能解决一村一镇的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这个社会必须慢下来,发展迅速未必是人类的福音,我们索取太多,远超需求!宗教在历史上是解决伦理道德的有效手段,但不符合国情,所以也没办法了。
lisa:我对台湾农业的发展很佩服,因为地少和气候等缘故,他们注重产品的品质和深度加工,尤其是通过农会的力量,抱团发展,从产量,到定价,到行业标准等。比如咖啡,除了作为经济作物用来烘焙,还发展为观光产业,以为衍生出食品,香皂等副产品,台湾的咖啡文化还影响了大陆。
第五篇 明道优术
铁蛋:减少顶层设计,允许百姓自己规划。不要把自己看作父母官,以为百姓什么都不懂,就像好多父母对待孩子那样。宁愿扯皮,发展速度慢一些。
李福忠:这篇文章深深触动了内心深处的那根心弦,勾起了渐渐模糊的童年记忆…… 处庙堂之高,念百姓苦乐,思社会发展之道。 中国经济在迅猛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许多问题,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能否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了! 中国经济的发展,再也不能靠简单的统计数字和粗放型经济了,其实我们绝大部分行业的产品还充斥着低劣的假冒伪劣,如果我们政府加强这方面的执法力度和制度建设,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资源(假冒伪劣的工程和产品就是浪费资源),提升了产品价值,就是增大GDP最好的方式,同时也提升我们民族产业在国际上的口碑和影响力! 现在简单的说哪个环保局、哪个质监局、哪个……都只是治标不治本,如果我们党和政府以后把现在的反腐力度同样用到制度建设上、发动群众监督,让那些假冒伪劣、让那些危害健康的企业无处遁形。
二亮:知识分子总是一副矫情样。农村学生为学出乡,学成之后不愿返乡。应该追问的不是如何拯救你的故乡,而是谁来拯救你的故乡。在矫情之前,请先自问一下你为何不愿返乡?
南山喃:回去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手无寸铁换不来任何改变,足够的强大至少应该有一技之长,才能为故乡做点什么。想回去但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何谈贡献?
贝父:无须拯救!这或许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动态社会的人口流动,已经无法传承一些需要仪式感的文化。
玫瑰花园姜小莉:这是一个大题目。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国家改革发展的动能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大批农民卷起裤腿进城发展。他们在改变个体经历的同时也在书写新的历史。城市,因他们的付出变得更美好。那么,农村呢,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发展之路该如何走?又要山清水秀,又要农民腰包鼓起来,太难了。总之,绝不能走多年前破坏环境求发展的老路。
李笑梅:去年一年常在农村跑,个人感觉土地流转并非一无是处。这个时代下,钱是每个家庭的命脉,为了生存,不可避免的农民要进城、务工、讨生计,过他们认为的更好的生活。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体系已经瓦解。农村大量土地空置荒芜,土地流转,把荒芜的分散的土地整合到一起,集中管理统一种植,减少了种植成本,提高了土地价值,这是一件好事。问题的根源并不在土地流转,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谁敢说自己或者自己的祖上跟农村没有关系呢?现在的农村为什么成了回不去的乡呢?更多在于对农村文化的漠视、对传统教育的缺失、以及目前社会中道德体系和认知体系的畸形。这是快速发展下的必然结局。至于回不去的故乡,我心安处即是乡。只能静待一切回归本质。
hui:大江南北中国几乎所有农村都是如此,究其原因是传统的乡绅阶层被打散了,农村除了经济信仰,村民缺乏共同遵守的乡村文化价值观,宗族链条也被打断了,祠堂不再具有威严神圣。以前,邻居纠纷宗族里老人出来一句话就解决,现在却是那家有钱道理大。不但是春节期间,平时农村晚上时间到处都在打牌赌博喝酒,六合彩泛滥成灾,村民没有什么文化追求。可以说,经济好了,精神空虚了,环境破坏了。如果说,怎么办?也许放缓土地开发,城镇化建设步伐,重新树立乡规民约的威信,重建村民人人认可信服的朴素规则。让有威信公道的人当村主任,而不是通过买选票当选的有钱人家年轻人当。
objection:找到适合故乡可长期持续的经济产业才是解决之道,平原地区至少比我们西南丘陵地区好些。
半目僧:社会历史发展的标志是"法治观”的确立。溃败的现实在乡村表述的是宗法亲情的远去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城市则是公平权和话语权的盘剥。你的心大了就是上帝,就会念及苍生。政教合一时,上帝的捉急有力气兑现,而现实连法治的意识,都没有被威权臣服。宏观的叙事何时才不被矫情误会,你知我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