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差异之争由来已久,但大豆豆腐脑之争、甜咸粽子之争、买菜之争、取暖之争、语言差异之争、大葱大小之争、大葱大小之争、这场南北差异之争的硝烟蔓延到生活、饮食、环境、方言等方方面面。
在你想象不到的事情上,我们都可以就地方特色等来做一番辩论。这次,争论的焦点就发生在餐桌上。木子和领导一起出差到武汉,都说武汉美食多,从热干面、鸭脖、武昌鱼、豆皮、欢喜坨到面窝等等。但是到达武汉之后,公司领导给我们的接风宴上,就出现了问题!
“为什么没有硬菜?!”
“啥是硬菜?”
两方大佬喝了点小酒就为了吃给掐上了,还拉着木子给他们评评理!木子老家在江苏长江边上,按区域划分我们应该算南方,但是按照长江以南长江以北来划分,又被划拉到了北方。被大佬拉着评理,我就很尴尬了,但是也不能不说。不对的地方,请指正#扶贫达人在行动#
处于南方的武汉,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易中天说它“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
这样的地理位置注定了武汉必有吞吐山河的大气磅礴,只要一登黄鹤楼,便可望大江东去,看浪花淘尽英雄。临江临湖,大风大浪都见过,看清了是是非非如浮云,骨子里也就生出些豪爽大气。只是这豪爽,在北方叫“排场”,在武汉,叫“胃口”。讲胃口,就是讲义气,你来就是贵客,好烟好酒好茶从不含糊。
鸡鸭鱼肉、鲍参翅肚、黄鹤楼和五粮液,都是武汉人要讲的胃口,是礼仪,是宾客要上坐;讲义气还在于武汉人交友不分贵贱,不管你居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一旦认定你这个朋友,就尊称一句“拐子”。
“兄弟伙的,一起坐哈子”,吃饭只是为了联络感情,大菜小菜都不是问题。一碟花生米、两瓶雪花、十串筋子……大排档里一坐,这种不拘小节,反而落得通体自在。
往往,关系越“梗”,菜就越不讲究。最好的菜,永远是同台食饭的那个人。大家在一起,追求的无非是简单、随便、温暖、私密和惬意。
武汉的排骨藕汤全国出名已不在话下,听过的人都对它垂涎三尺。
三根新鲜猪脊骨,两筒莲藕,藕要七孔藕,粉糯清甜,入口即化。大火烧开后,转文火慢熬,接下来就是耐心等,等骨胶质熬出来,清水变成暗红色,肉的脂肪与藕的淀粉缠绵交融,用汤匙舀除面上一层油,盛上一碗,鲜美甘醇,浓而不腻,如琼浆流过舌头,从口腔暖到脚底窝儿。
如果被武汉人请到家里喝一口汤,交情已算不浅;若还能挑逗你吃碗烫饭,或者仅仅是在你面前,呼啦啦一碗烫饭吃得鼻涕眼泪横流,大概就没把你当外人。
而在北方请朋友吃饭,一整桌没个硬菜,朋友可能觉得跟没吃一样,不得(dei)劲,容易被误认为瞧不起对方。
“硬菜”,应该算是个标准的北方用词了。是东北人带起来的。
2007年的春晚小品《策划》里,宋丹丹有句台词就是:儿媳妇啊,整俩硬菜,咱家今天来客人了。
就像宿舍里有一个东北人,不出三个月,全是东北人。硬菜,这个东北常用词,近年已普及到北方多省市,随着网络争议呈挥军南下之势。
搞清楚硬菜说来也挺简单的,“本宫不死,你们全都是妃”,基本上说尽了硬菜的灵魂地位。
逢年过节,桌上没几个硬菜那根本没有年味;朋友请客,不点一两个硬菜,别人会说你没诚意;就算是普通的家庭外出就餐,如果没有一个硬菜撑场面,就算最后吃饱了,也总觉得缺点啥。请人吃饭究竟算不算有诚意,有没有硬菜是个硬性指标。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口味偏好,点菜要体现差异化,点出当地特色来。北京的硬菜是烤鸭,山东的硬菜是九转肥肠,到广东估计就是清蒸东星斑。
乳猪全是肉、整只上菜、排场又大,双目还自带blingbling闪灯,身边的广东人都觉得这够硬。但是在广州开餐馆的哈尔滨人却说,乳猪称不上他心目中的硬菜,因为“不算咱东北特色”。
同理,换作广东人请客,中间不放一锅足料老火汤,反倒摆个西红柿蛋花汤,会被同桌的广东人默默拉黑。
我们大中国国土辽阔,很难用三言两语来界定“硬菜”。 能在餐桌上C位出道成为焦点,靠分量便能解馋的,似乎也很难概括硬菜的核心要义。
所谓的硬菜,既是让人津津回味的菜品,也是唤起家乡骄傲的味道,更是用一桌菜来告诉你:你很特别,贼重要,你能不能吃饱吃好吃高兴,我都放在心上。总之,我在乎你。
朋友,不管怎样,我对你用心,拿出我们当地的特色、最好的来招待你,吃好喝好就对了!
你们怎么看待南北饮食的呢?欢迎大家来唠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