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震 杨雪坤 孟芮萱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守护好、利用好、发展好自然资源,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所在,也是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贫困发生的角度来看,我国原有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聚集在偏远的山区、林区、牧区和荒漠化地区,这些地方生态脆弱、灾害频仍,阻滞了当地百姓致富奔小康的步伐。针对这一生态与贫困交织的问题,党中央科学决策,把“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纳入脱贫攻坚的基本原则,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结合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和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自2016年起,先后有110.2万贫困群众当上了生态护林员,他们守护绿水青山,构筑起守护生态的第一道防线,打赢了自身生态脱贫的翻身战,也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通往生态振兴的幸福路。
守护生态就是守护绿色、守住美丽。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和标志色。绿色的森林和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生态护林员的首要职责是守护当地的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及时发现、制止并报告火情火灾、盗砍乱伐、乱捕滥猎、滥垦滥牧以及有害生物等情况,同时宣传林业、草原、自然保护地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新中国成立7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和政府带领各族人民筚路蓝缕、绿化祖国,森林覆盖率从不足10%增长到超过23%。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完成五期建设,40多年累计造林保存面积超过3000万公顷。1998年特大洪灾后,我国启动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和精华,是自然界中群落最稳定、生态功能最完备、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基。20多年来,天保工程累计投入超过5000亿元,减少木材采伐将近6亿立方米,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3亿亩,近20亿亩天然乔木林得以休养生息,天然林面积净增4亿多亩,天然林蓄积净增约38亿立方米。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累计投入也是5000多亿,实现退耕还林还草5.15亿亩,完成造林面积占同期全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造林总面积的40%,成林面积占全球同期增绿面积的4%以上。同时我国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造林5.45亿亩,成为同期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正是得益于百万护林大军长年累月在一线的坚守,我们才拥有更多的绿色和美丽。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总体上仍是缺林少绿的国度,距离美丽中国的目标以及世界森林覆盖率31%的平均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生态空间仍需拓展,生态质量有待提升,林业碳汇增量也要不断提高。“十四五”时期,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守护生态就是守护安全、守卫健康。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森林、草原、湿地等都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美丽中国就是要使祖国大好河山都健康,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健康。因此,守护生态、守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就是守卫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守卫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提高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同时也是保障人民拥有良好生活环境权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生态护林员们不辞辛苦守护林区,防止森林火灾和乱砍滥伐,为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青海省互助县松多乡松多村的贾尼玛几乎每天都要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崎岖山路上巡守十几公里,忍受着常年的孤独和艰苦,只为守护好大山生命线,保证没有火灾的发生。吉林省汪清县汪清镇沙北村王明海工作三年中制止挖沙破坏植被行为6次,制止多起盗伐林木、非法开垦等行为,避免村民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增加收入。甘肃省天祝县安远镇柳树沟村的朱生玉、河北省阜平县天生桥镇龙王庙村的高玉忠等人都是尽心尽力做好管护区内林火安全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每到防火重点期,经常整日整夜地值班蹲守,防火安全期则走家串户宣传森林防火、野生动物保护和林草政策法规,从而带动村民提高防火意识和生态意识。
守护生态就是守护财富、守望振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生态护林员守护的一片片山林、草原、湿地都是一个个宝贵的自然生态财富,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开发为生态产品,实现其作为社会经济财富的价值,转化为一座座金山银山。国家鼓励生态护林员在完成规定护林任务的情况下,参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发展林业产业,增加个人收入,增殖集体经济。不少护林员自学或通过培训掌握了林业知识,不仅更好地管护了林地,还利用相关知识带领乡亲们发展林下经济,探索绿色产业,为绿色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贵州省湄潭县鱼泉街道办事处土塘村的陈力之在巡林护林工作之外还带领群众在村寨修建饮水池,成立了贵州力之孵化有限责任公司,带领村民发展林下养殖,实现脱贫奔小康。湖南省汝城县大坪镇九龙瑶族村的吴树养巡护之余通过种植白毛茶和林下养殖蜜蜂、鸡、鸭等进行增收,还通过土地入股、务工入股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乡村全面振兴,不仅要“生态宜居”,更要实现“生态振兴”。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征程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不断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的统筹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和地域分割,整合各类生态管护人员,既统一规范加强管理,又因地制宜确定标准,同时多方筹措资金,提高管护人员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作者林震系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杨雪坤、孟芮萱系该院研究助理)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