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攻灭南宋,元帝国的疆域便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极致。有史学家估计,横跨亚欧大陆的元帝国在鼎盛时期最少也有1372万平方公里的疆域。然而,这个貌似庞大的帝国,其内部矛盾却颇为严重,尤其是种族歧视。史料记载,元人将辖区的子民共分成了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一般都是执掌各级政府兵权机要的首脑。第二等是中亚细亚人,也叫色目人,一般都担任省、院、台、部、宣慰司、宫廷卫队长等次要官职。法律明文规定,若这两种人作奸犯科被捕,要由专管蒙古贵族的机关“大宗正府”来处置。不过,因为这两种人位高权重且腰缠万贯,无论是人命案还是贪污案,“大宗正府”一般都会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解决态度。第三等是原金国统治下的“汉人”。第四等是南宋统治下的“汉人”,也叫“南人”。这两等人地位最低,生杀予夺都由前两等人决定。此外,缴纳帝国赋税的主力也是他们。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蒙古人和色目人少不了要借机搜刮一番。对此,浙江人叶子奇在《草木子》就曾详细记载过。
简而言之,蒙古和色目官吏搜刮民财无所不用其极。如逢节要“节钱”,过生日要“生日钱”,管事的要“常例钱”,送迎要“人情钱”,打官司要“公事钱”,下属来见要“人情钱”,无事白要叫“撒花钱”。这些钱不够用,他们便挪用国库资产。国库被挪用殆尽,他们就滥发纸钞。纸钞印的多,通货膨胀,经济不稳定,百姓生计遂变得越发艰难。可是,官吏们却不在意。为了进一步搜刮民财,他们又动用手中的权力放起了高利贷。这种名为“斡脱”的高利贷,利息高得吓人,有很多人因借了此贷而被弄得倾家荡产,沦为奴隶。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元人好似不懂这个道理,对待百姓只是一味地采用高压手段,动辄杀伐。1351年,元丞相脱脱改钞失败,帝国财政崩溃。加之黄河决堤造成的自然灾害,百姓们再也不能忍受,遂揭竿而起,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红巾大起义。常遇春本是一介平民,天下大乱,他的日子也过不安生。于是,他也乘势而起,参与到了这场民族解放运动中来。然而,常遇春起事之初却错投了主公。
史料记载,开始常遇春为之效力的,是纵横怀远、定远一带的绿林大盗刘聚。此人没有远图,总喜欢干一些拦路抢掠,入宅为盗的勾当。常遇春心气颇高,对此很看不惯,遂产生了脱离盗群,另寻出路的念头。这时,他听闻那位带着24人便降伏驴牌寨3000民兵的朱元璋正在招兵买马,赶紧跑去投了军。或许是常遇春的盗贼史让朱元璋很看不起,反正他一开始对这位状貌奇伟的大汉并不器重。临到渡江攻打集庆(今南京)前,才给了他一条小舟,让其随军行动。于是,明初第一勇将常遇春的军旅生涯就这样郁闷的开始了。
史料记载,朱元璋攻打采石时,因为元军水师强大,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第一路军郭英部和第二路军胡大海部均被打得大败而归。正当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只见常遇春飞身而起,驾着一叶扁舟,左手拿盾,右手持矛,如尖刀般插入了元军阵地。待到元军反应过来,常遇春已用一记漂亮的撑杆跳杀上了岸。元军仗着人多,纷纷涌上来与之搏斗。谁知,却被膂力过人的常遇春打得四散而逃。朱元璋呢?他见元军阵脚大乱,赶紧派兵夹攻,不多时便赶跑了元军,顺利拿下了采石。
登上梦寐以求的江南土地,从军三年的朱元璋不禁思绪万千,割据集庆的大业彷佛就在眼前。高兴之余,他给予了常遇春极高的封赏:先锋官。此后,作为先锋的常遇春从采石出发,带领朱军一路所向披靡,很快就攻破了集庆城。不过,踏入集庆城后,朱元璋却发现他的处境是喜忧参半。喜的是黄河流域的刘福通将元军主力牢牢地吸引在了北方,从客观上掩护了朱元璋的集庆政权。忧的是,朱元璋在江南几乎处于孤立的境地。在他的南边,依然有许多州府遵奉元朝的号令,如卧榻之侧的宁国。在他的西面,也就是长江上游,有徐寿辉的天完政权。虽然这个政权存在着“下克上”的矛盾,但整体上处于上升期,其辖区已由湖北扩大到了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地。后来,天完政权的一支偏军还在大将明玉珍的带领下攻陷了川蜀。不过,因为天完政权和朱元璋之间仍夹杂着元朝的领地,所以他们的矛盾暂时并不尖锐。倒是东边的张士诚,已经威胁到了朱元璋的生存。史料记载,凭借高邮城下击溃百万元军的威名,张士诚早在朱元璋渡江前就将苏杭大部分地区收入了囊中。到了朱元璋稳定集庆的形势,张士诚已经发展到了他的眼皮子底下。于是,朱元璋思索数日,遂做出了东向攻略苏杭,遏制张士诚的战略决策。
朱元璋渡江初期
因为是首次交手,所以求胜心切的朱元璋给统帅徐达配备了最精锐的部队,这其中自然包括常遇春。总而言之,在攻略苏杭的过程中,常遇春每战必然争先,无论是攻镇江、破常州,还是打宁国,他都被作为拳头部队使用。并且,常遇春每次出战能将取得大捷,以至于张军闻常遇春之名无不退避三舍。战后,常遇春因功升职,成为了中翼大元帅。这个官职,在朱元璋军中仅次于徐达。不过,常遇春猛虽猛矣,却有一个坏毛病:好杀战俘。如1359年常遇春于池州击败陈友谅,曾一次性俘虏了三千杂兵。或许是为了震慑锐意东进的陈友谅,常遇春竟然做出了杀降的行径。不得不说,这次杀降影响很大,一是从某种程度上激怒了陈友谅,使朱、陈决战提前到来;二是使陈军误认为朱军很残暴,以至于两军决战鄱阳湖的时候,陈军士卒即使身陷险境,仍然紧随陈友谅奋死作战。然而,由于朱元璋的水师装备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火器,手持冷兵器居多的陈军士卒虽然誓死奋战却终未挽回鄱阳湖之战的败局。
后来的历史耳熟能详,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后,在短时间内便攻灭了陈友谅政权。然后,他又返回身来,生擒了张士诚。作为朱元璋军中首屈一指的猛将,常遇春在这两场战争中起到的中坚作用是无可置疑的。不过,随着常遇春仗越打越多,朱元璋旋即发现了他的一个致命的缺点:不喜欢在后方运筹帷幄,常和小校争着冲锋陷阵。因此,在朱元璋北伐的时候,遂特意以谨慎二字嘱咐常遇春。不过,由于这次北伐是寄托汉民族百年心结的复土之战,常遇春怎能耐得住性子?于是,这位北伐军的先锋遂将朱元璋的告诫丢到了九霄云外,频繁以单骑出阵对战元军。
朱元璋北伐
元人以骑射起家,没想到却碰到了更擅长骑射的常遇春,只能不断败退。1368年,先锋常遇春带领明军顺利推进至元大都。元顺帝不敢对抗,乃舍弃都城逃入了苍茫的大草原。史料记载,为了彻底扫清元人对中原的威胁,朱元璋继攻破元大都后,又发动了一场驱逐元顺帝的奇袭战。这次,常遇春再次领兵出战。不久,明军捷报传来:常遇春全歼元军留守兵团,缴获大车万余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至于那位元顺帝,则带着少量随从逃回了元朝的起家之地——漠北和林。然而,就在39岁的常遇春班师回朝的时候,这名威震中外的猛将却突然暴毙身亡了。难道是被敌军袭杀?抑或是和霍去病一样,被游牧民族暗算?都不是,根本的缘由还是朱元璋当初告诫他的那个缺点:好和小校争功。我们知道,打仗是最消耗体力的活动,人体出的汗水也比平常多。常遇春每战必单骑冲锋在前与敌厮杀,出的汗必然是普通人的数倍。这种情况,如果贪凉吹风,很容易引起所谓的“中风”之疾。五代时期的名将李存孝一日力敌五候28将且诛杀15人,回营后卸去盔甲,被寒风侵袭入骨,就是这么得了“卸甲风”。据说,常遇春亦是如此。不过,比之先瘫痪后痊愈的李存孝,常遇春更加厉害,直接为此送了性命。史料记载,听闻常遇春暴死,元军将领无不额手相庆。可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常遇春虽然暴亡,却将他的小舅子蓝玉培养了出来。在以后的日子里,蓝玉接替了常遇春的事业,不但成了元人挥之不去的梦靥,还用一场名为“捕鱼儿海之战”的大胜彻底倾覆了北元的统治。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