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利。
近日,《决胜法庭》电视剧刷爆朋友圈,跌宕的剧情、缜密的推理,精彩的抗辩,艺术化展现了检察工作的职业特点和检察官的良好风貌。作为一名未检检察官,为之热血沸腾的同时,职业的敏感让我更加关注剧中几个孩子的成长及命运,引发对未成年人保护问题的思考。
首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剧中的校园欺凌,尽管事后证明是林小萱同学剪辑拼凑的一场闹剧,但推搡的行为、倒地并受伤的后果,再贴上“检察官女儿打人”这一身份标识,“完美”呈现了一场“官二代”版校园欺凌画面,一经网上传播,便引起轩然大波,给高霜带来很大的烦恼,高剑也因此被停职。俗话说“事不关己,关己则乱”,面对沉默寡言的女儿竟是校园欺凌施暴者的“视频”证据,不明真相的高剑失去了办案时的查微析疑与冷静理智,盛怒之下还差点打了高霜,致其离家出走。此时,幸亏检察助理傅小柔暗中相助,她的细腻缜密与循循善诱,让这一事件终于真相大白,此时心地善良的高霜没有选择让对方难堪,加上对林小萱类似成长环境的同情,高霜用真诚和大度让这一事件悄然化解,最终取得比较圆满的结局。这一事件也从侧面反映出自媒体时代“互联网+校园欺凌”的传播威力,教育我们要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教授他们正确处理同学间矛盾、争执的方式方法,防止成为校园欺凌的参与者、受害者,一旦问题发生,要摒弃先入为主的片面思维,给孩子充分陈述和辩解的机会,在掌握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让孩子自己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取得剧中双赢多赢共赢的效果。
其次,是家庭暴力。家是孩子成长最安全的港湾。剧中的家庭暴力,最直观的是由校园欺凌而揭开的林小萱母亲实施的家庭暴力。林小萱受到家庭暴力后愤怒情绪无处释放,进而因琐事迁怒高霜,并从网络复仇中发泄快意。笔者认为,剧中还有一种隐形的家庭暴力,即丁宏对其子丁天的家庭暴力,可以更多的理解为“语言暴力”,即精神暴力。剧中丁宏的人物形象大多通过其尖酸刻薄的语言和飞扬跋扈的神态来刻画,归根结底是其阴暗暴躁性格的反映。丁天涉嫌故意杀人案庭审结束后,高剑一行与丁宏相遇,透过高剑对丁宏诅咒的反驳,以及对第三块佛牌用处的推测,可以探出丁天对丁宏管教方式、刻薄言语的痛恨、反抗与报复。家庭暴力,不论是哪种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家庭的悲剧,悲剧只能酿出苦果,让当事人乃至身边其他人都深受其害。对于每一位家长来讲,我们都要意识到做父母也是一种资格,是每一位成年人不用考试就能天然获取的资格,但有资格不意味着合格。剧中不论是林小萱的母亲还是丁天的父亲,显然都是不合格的家长,傅小柔虽然没做过家长,但自己的成长经历让她更明白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通过办理类似的案件,也直陈出林小萱问题是其家庭问题的映射,提醒林母改善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也算是一种简单的家庭教育指导。特别是很多家长或多或少存在教育焦虑的当下,不论是基于“棍棒之下出孝子”的陈旧观念,还是信奉狼爸虎妈模式的严苛教育,都需要警惕演化成为家庭暴力,对于有家庭暴力行为或者苗头,甚至缺少相应教育知识、方法的父母,都应及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避免酿就更多的家庭悲剧。
再次,是监护与收养。女主人公傅小柔的父母因自认为受到不公正的处罚,冲动之下用一场大火结束了生命,也将傅小柔烧成了孤儿。剧中没有透露傅小柔失去父母后被收养的过程,但通过剧情展现出的傅小柔的善良品行、睿智思维、得体行为以及养母后期对高霜态度的转变,等等,都反映出养母傅明丽的监护职责履行是很到位的,收养期间的家庭教育也是成功的。此外,剧中高霜外冷内热的性格,直呼高剑“老高”的专属称谓,以及在被叫家长时由张小波、傅小柔、铁力等人的轮番救场,映衬高剑工作繁忙、敬业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家庭监护的缺位,如何既把工作干好,也把监护职责履行好,是高剑们应该思考的话题。监护权作为一种身份权,其本身就是权利和义务交织的共同体,不论是作为法定监护人的父母,还是其他监护人,都有维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义务。可喜的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一审修订草案已就“国家监护”作出相关规定,当监护人不履行或者因故不能履行监护职责,符合相关情形的,监护权将面临被剥夺或者替代的危险,改由国家进行监护。
最后,是罪错未成年人教育矫治。这也是以上三个问题以及社会、司法等多种因素交织造成的“多因一果”。从最初丁宏质疑其子丁天涉嫌故意杀人的旁白中,我们得知丁天曾经的身份是一名未成年犯,至少是一名罪错未成年人。可以看出,不论是司法机关的教育改造,还是外出留学的影响熏陶,都没能阻止其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滑越远,中间不知何时还染上了吸毒的恶习,最终因杀害两个同父异母的妹妹被判处了死刑。从丁天的成长悲剧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对罪错未成年人简单地“一关了之”或者“一放了之”并不能解决问题,除对其罪错行为及其危害后果予以客观评价外,还需要深刻分析其行为形成的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矫治措施,促使其从根本上矫正罪错行为以及背后的心理问题、思想根源。如果一味地保护,既容易陷入司法纵容的误区,也会让未成年人产生司法不够威严的错觉;倘若单纯地打击,不但不利于未成年人改过自新,还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推向社会的对立面,甚至以更严重的犯罪报复社会。当下,结合司法办案实践,如何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的罪错未成年人的分级处遇措施,是我们新时代未检检察官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虽然《决胜法庭》首播已落下帷幕,但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大幕正徐徐拉开,《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明确提出了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职责,相信各方共同发力,共同呵护,电视剧反映的未成年人成长问题将越来越少,祖国的未来将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