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如的演技回春了。
《华灯初上》里,她扮演一位日式居酒屋的妈妈桑罗雨侬,并相当精准地拿捏了这个角色风情万种的外在质感与敢爱敢恨的底色。
比如剧里的这一幕。
渣男江瀚向罗雨侬提出了分手,并委托对方的好姐妹苏庆仪替他还钱,示意就此两清。
罗雨侬冷冷地数着钞票,“我要他这辈子欠我,下辈子欠我,进了坟墓做鬼还是要欠我。”
尽管努力地藏起情绪,化妆间的镜子还是暴露了真相——为了不失态,她暗自咬紧牙关,嘴角肌肉微微抽动。
说着说着,她忍不住低下头,小声啜泣起来,“老是遇到烂男人,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此时,苏还没想好要怎么接话,她却利索地抹干眼泪,扬起手中的钞票,决定拉上姐妹一道,去隔壁酒吧狠狠消费男色。
短短2分钟不到,麻木、幽怨、悲恸,各种复杂情绪轮番上演,但最终又落回应有的洒脱与体面。
到了酒吧,她先是配合牛郎,上演了出一掷千金为蓝颜的戏码。
尔后懒懒靠在沙发上,双手抱臂,看着对方起身去开酒,笑容娇媚,眼波流转。
但仔细一看,她的表情又显出三分戏谑,一看就是混迹欢场,惯于逢场做戏的老江湖。
大到剧烈情绪的释放,小到眼神和面部肌肉的控制,收放自如。
和多年前初出茅庐时徒有一双大眼睛却不懂放电,只会放空的状态一比,可以说进步显著。
不过,更值得关注的,是她如今拥有的新身份——
除了主演,林心如还担任了《华灯初上》的总制片人。
顺带一提,本剧刷新了网飞在台湾地区的投资新记录,开价将近3亿台币(制作成本约2.5亿台币)。
这等规模的项目,没有金刚钻,还真揽不下来。
当然,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洗白是不可能洗白的。
既然选择要聊林心如,必定绕不开诸多争议和负面事件。
但抛开争议,我很好奇,林心如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
从“糊咖”翻身的背后,我们又能看到什么?
是贵圈八卦和励志故事的混合体,还是某种新的风向标?
01.
什么叫宝藏剧?
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剧集的质量优秀,值得再刷亿遍,专抠细节。
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幕后八卦之多,随意拼凑几下就是一篇10W+。
而《还珠格格》属于是二者皆有。
虽然没法跟倒腾出一门显学,网罗一堆“甄学十级学者”的《甄嬛传》相媲美,但与之相关的花边新闻始终是热度不断。
就好比《亲爱的客栈3》热播期间,关于选角的陈年旧瓜又被翻了出来。
按照原定计划,“紫薇”的扮演者是赵薇,留给林心如的则是塞娅公主一角。
由于原版小燕子李婷宜因故缺位,林心如才临时顶上,出演紫薇。
好不容易搞定角色,结果开拍没多久却被导演嫌弃演技太差,差点临阵出局。
当时,她已经做好了离开剧组的准备,连纪念照都拍好了。
多亏了琼瑶阿姨出面求情,说要多给年轻人机会,留点时间让她去入戏,这才保住了林心如的位置。
理论上,更符合琼瑶审美的紫薇才是《还珠》的女主,但小燕子这个精灵古怪、不走寻常路的角色却反客为主,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或许是缘分使然,姐妹俩在《情深深雨蒙蒙》剧组重逢。
剧里,文静、楚楚可怜、清纯善良的如萍(林心如饰)也再次被性格张扬、有着热烈生命力的姐姐依萍(赵薇饰)被抢了风头。
剧外,林心如凭着“琼女郎”的光环风光过一阵,但没能掀起太大的水花。
2008年,因为无法忽视内心的落差感,林心如选择从华谊出走,成立了个人工作室。
相比起林心如的落寞,另外两位好姐妹倒是活得潇潇洒洒。
自从靠《还珠格格》红遍大江南北,赵薇的事业便也如当年的股市般,一路攀升至顶点。
一边,是背靠老公黄有龙,开始四处撒钱搞投资,和各路大佬谈笑风生。
另一边,转型导演的处女作《致青春》拿下7.2亿高票房,一派春风得意。
同一时期,范冰冰同样是风光无限。
2010年,她凭借《观音山》获得东京国际影后,激动地在庆功宴上亲吻了李玉导演。
同年,她在戛纳红毯以一袭龙袍造型艳压四方。
以及,最经典的那句——“我不嫁豪门,我就是豪门”。
范爷之心,路人皆知。
凡此种种,两人曾经的光辉事迹几乎就是对于娱乐圈往日盛景,亦或是泡沫的写照。
但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诡谲。
两道天雷过后,本该事业飞升、修成正果的两位渡劫期大能就此陨落,最后安全着陆的反倒是那个资质平平的散修。
这种感觉,有点像是读书时候学习拔尖的班长/学委长大后成了路人甲,坐在教室后排的“特困生”却后来居上。
虽然逃过一劫,不至于惨遭“封印”,但如果对林心如近十年在内地娱乐圈的表现做个评判和总结,四个字足以形容:节节败退。
最先被人发现的一系列迷(缺)惑(德)行为:
像什么把男生的情书贴在布告栏,搞公开处刑,还有偷吃同学便当,吃完就装不知道。
还有扎小人事件。
多年前,某档古早搞笑综艺的节目组上林心如家拍摄,结果在柜子里找到了贴着赵薇照片的玩偶,而且被扎了针。
事后,虽然《还珠格格》制片人出面辟谣,称玩偶只是为了节目效果做的安排,但为时已晚。
屋漏偏逢连夜雨。
有好事者一路翻旧账,连14年的料也被挖了个底朝天。
根据于正提及的关键词:台湾、过气女星、反目成仇,吃瓜群众瞬间对号入座。
接着,是2016年两人的恋情曝光。
别的夫妻档不说强强结合,一对一“扶贫”也是底线,这对倒好,直接整了一波反向圈粉:
“粉丝跑光了呀。”
“我们官方的(后援会)最后减了好几万。”
更惨的是,婚后霍建华的事业也受到牵连,肉眼可见地跟着flop了。
另外,据坊间传闻,《还珠格格》在拍摄期间,剧组偏心港台艺人,连累内地艺人受了不少委屈。
配合上周杰对于舌吻事件(林心如在《康熙来了》里控诉周杰强行舌吻,导致对方被骂“色狼”)的反击,直接打出了一套combo,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还珠》剧组全员恶人”、“容嬷嬷当年没扎错人,我们欠她一个道歉”之类的调侃,一时间甚嚣尘上。
事业低迷期,林心如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比如参加真人秀。
但失去了剧本的束缚,林心如反而是自曝其短,等于向大众摊牌:
姐就是情商低,不懂什么叫说话的艺术。
上《幸福三重奏》,刚才还说自己是颜控,转头就说许富翔能追到陈意涵是很了不起的事,意思就是许(的颜值)配不上陈意涵。
要不是陈意涵反应快,马上开始夸老公,估计这饭是没法吃了。
还有另一期,邓婕吐槽张国立煮的饺子没熟,本来大家轻描淡写揭过去、打个哈哈也就算了,结果她硬要插嘴,“我觉得皮有点没熟”,顿时闹的对方下不来台。
《亲爱的客栈3》里,填简历时粗心大意,正经工作时又划水,光想着抄别人作业,结果被大boss刘涛一通怼。
后来又被观众批评,说她倚老卖老,带不动。
演艺之路不顺,外加黑料缠身。
久而久之,林心如的路人缘和风评便一路跌跌不休,直奔谷底。
2021年8月,随着林心如工作室注销微博的消息传来,外界纷纷猜测,这可能意味着林心如正式放弃了内地的市场。
02.
在舆论场上接连翻车,事业又不见起色。
外界来看,属实是落魄了。
但你要说她从此一蹶不振,倒不至于。
相反,回到台湾之后,林心如仿佛卸下了隐形的包袱。
她不仅开始挑战高难度角色,还告别了玛丽苏,以制作人的身份参与了不少正儿八经的职场剧、悬疑剧,比如《谁是被害者》《她们创业的那些事儿》,还有《华灯初上》。
渐渐地,她的口碑有所好转。
按照互联网思维,这就叫选对赛道。
再回过头看,第50届金钟奖更像一则预言。
2015年,林心如作为《十六个夏天》的主演,最后无缘任何表演奖,而是作为制片人代表上台捧回了最佳戏剧节目奖。
后来,这事还被苏有朋拿来调侃,说他以为林心如只是个会赚钱的漂亮女明星,谁想到现在成了制片人。
话说回来,制作人到底是个啥职位?
对此,普通观众(主要指我本人)经常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在此,还得感谢《导演请指教》的科普:
制片人的主要任务是管钱和管人,以及规划和统筹整个项目的运转,顺便给导演打打辅助。
再笼统点说,就是导演负责艺术,制片人负责现实。
恰好,林心如本人就非常现实。
最明显的,她特别懂得如何利用手头的资源和人脉。
拍《十六个夏天》,请了阮经天、徐若瑄、蔡康永、赵又廷等一大票人来念开场白。
要不是嫌配音太麻烦,估计恨不得把圈内好友全拉来撑场子。
刷脸狂魔到了《华灯初上》,那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点开这部剧的卡司表一看,好家伙,台剧的半壁江山都到齐了:
杨谨华、郭雪芙、杨佑宁、张轩睿、温升豪、吴慷仁、郑元畅、许光汉、林柏宏、李李仁、修杰楷,还有大结局一闪而过的霍建华。
容我小小drama一下,第三季但凡能再凑个贾静雯/张孝全/谢盈萱,那就梦幻全明星阵容了。
凭直觉,大家可能以为制片人只需要负责砸钱就完事儿,甭管多大的腕儿,反正到最后总会“真香”、“他给的实在是太多了”。
这两年来各路电影咖下凡的事,咱也见怪不怪了。
但万一遇上不吃这一套的人呢?
这时候,就得考验制片人的应(脸)变(皮)能(厚)力(度)了。
为了求霍建华来演《倾世皇妃》,两人进行了一番疯狂的讨价还价,过程颇喜感。
第一次约,霍建华当场秒拒。
第二次约,霍建华连连摆手,表示最多抽三天时间客串一把,大不了就当做慈善,不收钱。
第三次见面,林心如只好豁出去了:求求了,这个角色没别的人选了,非你不可。
看到这段,我乐了。
别看人家是大明星,求人办事的样子和咱们平时拉人给砍一刀,发朋友圈求集赞居然也差不多。
最后,实在扛不过对方的软磨硬泡,霍建华这才勉强答应出演男二刘连城。
当着主持人的面,她也敢把“差点给霍建华跪下了”这事当成笑话讲,丝毫不觉得羞耻(节目播出时,两人还没官宣)。
别的不提,就这锲而不舍的精神和能屈能伸的态度,我还挺佩服的。
在这场访谈里,还有处细节令我印象深刻。
聊到钱的话题,刚才还嬉皮笑脸的林心如瞬间切换到“乙里乙气”的模式。
在她这,艺术和现实,永远不会被混为一谈。
不论戏拍的好坏,绝不能让投资人亏本。
拿着甲方的剧本,干着乙方的活儿,大概才是成为合格制片人的第一要义。
顺着这个角度,林心如还算不上金牌制作人,但的确是商业鬼才。
她满足金主爸爸需求的方式,向来突出一个软硬兼施。
比如《十六个夏天》,女主是大润发的收银员,男主是HTC的设计师。
从品牌露出到品牌宣传,一步到位。
拍《我的男孩》,借着女主是广告导演的人设,光明正大地拍广告。
不过最妙的,还是《华灯初上》。
每集片头都有块亮起的复古灯牌,上面写着“新东阳”。
我猜,大多数人应该跟我一样,没想到这居然是个软广。
“新东阳”其实是赞助商的名字
再回想一下,国产剧里无孔不入,令人猝不及防的硬广——
一本正经的破案场景,警察们人手一杯感冒灵,镜头一转,怼着外包装又是个大特写;
案情讨论到一半,角色莫名其妙岔开话题,点名cue同事买的自嗨锅/坚果零食针不戳;
女主和闺蜜正聊着天,冷不丁传来敲门声,开门一看,是快递小哥手捧某品会的快递;
明明是部古装剧,角色却端出一盒某某坊的护肤产品,还面不改色地说是最新研究出来的独家秘方云云。
哦,对了,差点忘了说,还有每集开头名为前情回顾,实则“软饭硬吃”的贴片广告(苦了那些懒得跳进度条的老实人)。
明明会员没少买,最后却沦为“正版受害者”,用户体验极差。
咱就是说,有的片方偶尔也考虑下观众的感受,有空多去取取经,好伐?
03.
像林心如这样败走内地的“糊咖”尚且有东山再起的余地。
反观内娱。
中年女演员们翻红的捷径只有两条。
第一条,乘着女权主义的东风,上《浪姐》镶圈金边。
单就目前来看,这招确实奏效,很多姐姐借此重回大众视野。
问题是,现实不是浪姐的复活赛,观众喜欢谁就投票捞谁。
如果永远依仗观众的同情,那真的走不了太远。
别的不说,就看两季《浪姐》过后,成团的浪姐们除了合体上综艺和晚会,拿出了什么新代表作吗?
所谓的“Xsister”还不是形同虚设,用完即弃。
拿宁静来说。
不用多提醒,大家肯定早就注意到宁静的履历表单薄到只剩下清一色的综艺。
如果不出意料,她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将暂时定格于“静静子”。
哎,真想叹气。
既有作品,又有资历。
然而等到经验最成熟的时期却接不到任何合适的本子,只能白白浪费演员最宝贵的生命周期,这不离谱吗?
换个语境,你能想象安吉丽娜·朱莉、妮可·基德曼、凯特·布兰切特、凯特·温斯莱特等好莱坞巨星常年不拍片,全靠上SNL(《周六夜现场》)刷脸吗?
第二条,跑去各大演技综艺,期待卷出个光明的未来。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倪虹洁。
她在《演员请就位》里的表演,征服了多少观众?
她演花木兰,演出了不同以往的疲倦与隐忍,甚至带了几分痞气,很符合花木兰久经沙场的状态。
很多人评价,说这部20分钟的《花木兰》吊打其他版本。
但那又如何,在资本和市场眼中,她照样是块B级“回锅肉”。
收获再多的演技吹,她仍然重复着“上演技综艺——短暂出圈——过气——继续上综艺”的循环。
典型的叫好不叫座。
你说,这些被边缘化的女艺人,她们缺的是演技吗?
明眼人都知道答案——她们缺的不是演技,而是机会。
有人会说,害,实在不行,考虑下演而优则导嘛,这不是有挺多成功案例。
话说的轻巧。
一来,成功转行的导演大多都是男演员,而他们本身就享受着行业内部的资源倾斜。
二来,导演这行的门槛就搁那儿摆着呢。
如果不经过系统性的学习,外行很难轻易上手。
像贾玲这种凑齐天时地利人和的案例,几乎不可复制。
更何况,就连知识也无法等价对换成导演的实力。
君不见某位毕姓导演明明科班出身,也只会在《导演请指教》里卖弄,以为多整点有电影感的镜头就能拍出好片子呢。
相比之下,制片人却是个无需天赋,只需要人脉和资源的行当。
林心如的转型和台剧的文艺复兴,其实最终指明了同一个方向:
既然改变不了大环境,那就改变自我。
如果市场狭小,那就搭乘国际快车,追寻更广阔的天地。
面对结构性的困境和市场资源的失衡,与其执迷在红海里翻滚,不如试着换条赛道,早日实现拍戏自由。
你要问路在何方?
我只能说,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