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于11月2日早7时在美国逝世。
作为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的领军人物,他被誉为“青年导师”。
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
在书中,李泽厚先生以其多年研究积累下来的深厚功力,从宏观上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史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整体把握,其覆盖的时间范围从远古的图腾艺术开始一直延伸到明清时代的文艺思潮。
在内容细节上,作者在书中考察的艺术品门类包括了青铜器、陶器、舞蹈、纹饰、诗词歌赋、书法、雕塑、绘画和建筑等等。
这本书本身就像是一个艺术品,著名学者易中天就曾经评价说:“实际上,《美的历程》是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的。它充分地表现着李泽厚的艺术魅力。”
大师已逝,我们仍能从他的作品里读到他熠熠生辉的思想宝藏。
1.图腾艺术的代表:龙与凤
进入《美的历程》,就好比是在跟随一位最顶尖的导游李泽厚,参观一座最顶尖的中华文化博物馆。
我们参观的第一站:龙与凤。
我们被称为龙的传人,我们经常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龙是什么,凤又是什么,龙和凤又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是龙和凤,而不是其他?
要说龙与凤,就得回到神话传说时代。在中国远古时代,流传着很多很多的神话传说,流传最广、材料最多、也最出名的,是女娲和伏義的故事。
在神话传说里,女娲的主要事迹有两件,一件是炼石补天,一件是抟土作人。而伏羲的功绩主要是始作八卦,就是可以占卜,预知未来的吉凶祸福。
这样说来,伏羲和女娲不仅奠定了我们的过去,也奠定了我们的现在,甚至我们的未来。更神奇的是,在神话中,他们的身份是一对兄妹,而且还结了婚。
神话里的女娲和伏羲是有着人的脸庞、蛇的身子的杂交物种,作为一种远古氏族的图腾符号存在。
那作为我们中华民族象征的龙,和这种人面蛇身的怪物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知道,从外形上来看,龙恰恰是以蛇为主体,安装上了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构成的。
它是比“人面蛇身”更复杂的物种。也就是说,龙是这种怪物的高级版本。
那么,这个现象反映了什么呢?
它反映的是,在漫长的远古时代,以蛇为图腾的部落,不断战胜和融合了以其他动物为图腾的部落,最终一步步发展成,以龙为图腾的部落联盟。
这个日益强大的龙图腾部落,它的势力范围主要是在中国的西部和北部。
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实力相近的部落集团也在东方崛起了。
这个东方部落集团的图腾是一种鸟,也就是同样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凤凰。
就像龙是在蛇的基础上不断增补、变形一样,凤凰是在鸟的基础上不断加工改造而成的。现实中是没有凤凰这种鸟的。
所以,《说文解字》说:“凤,神鸟也。”
当东西两大部落集团相遇时,免不了出现多次残酷的战争和血腥的屠杀,然后逐渐走向新的融合,最后获胜的应该是西方的龙图腾部落。
怎么判断的呢?那就是龙的身上长出了鸟的翅膀,其主干却还是龙蛇。
《周易》里有一个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词语,叫“飞龙在天”。龙之所以能飞,大概就是因为融合凤鸟部落,添加了翅膀的缘故。
真实情况很可能是,东部的凤图腾部落太大,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龙图腾部落虽然最终获胜了,但却无法对凤图腾部落加以完全的统治。
所以,尽管凤图腾部落的主体已经臣服,但还是有不少地方继续保持着一定的独立地位。
由于这个原因,直到后来战国时期的楚帛画中,我们都还可以看到许多和凤鸟有关的神圣图像。
飞舞游动的龙凤图腾,也由此成为了早期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志。
用今天的标准来看,远古时期的龙凤图腾还不能算是严格的艺术。
但这些图腾里面凝聚着先民的血泪、激情、观念和心理,而且逐渐具有了超越性,因此也成为了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2.陶器艺术的发展:从动物纹到几何纹
在《美的历程》这本书里,李泽厚先生要带我们欣赏的第二种艺术品是什么呢?陶器。
图腾艺术之后,中国艺术的典型转移到了陶器艺术阶段。
当我们看见各式各样的陶陶罐罐时,我们究竟看到了什么呢?
首先可能是陶器本身的外观造型,溜圆的,椭圆的,或者更加复杂的形状。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看见陶器本身的色泽,白的,黑的,五彩的,非常好看,。再进一步,我们还会看到上面有许多线条纹样。
作为现代人,我们该如何欣赏陶器上的纹样呢?
这个说来也是很复杂的,但我们可以从大的类型上、大的趋势上把握。一种类型是类似于西安半坡、甘肃临洮马家窑发掘出土的彩陶纹样。
这些纹样模拟的是各种小动物,比如品种不一的鱼儿,欢快奔跑的狗狗,徐徐爬行的蜥蜴,显得笨拙的青蛙。
它们是那么生动、活泼、纯朴、天真,是那么绚烂多姿,谁看了都会产生一种温馨、留恋的感觉,觉得人间真好。
很明显,这些动物对人类而言不是生命的威胁,而是必要的生活资料,或者说是日常生活之所常见。
透过一个个温馨的画面,我们可以明显感到,生产这些陶器的先民,他们生活得安定而从容。
如果我们按时代来划分,这些陶器出自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
《庄子》有云:“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相害之心。”
意思就是,在神农氏的时代,人们能够安居乐业。在那个母系氏族社会,人们“知其母、不知其父”,彼此“无相害之心”,而这也恰恰就是陶器纹样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陶器纹样也开始发生变化,第二种类型的陶器纹样出现了。它不再是动物纹,而是几何纹,有曲线、直线、水波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形等等。
相比之前的动物纹,这些几何图形跟更抽象跟更简化。
原来,随着心智的发展,人们发现,要表现某种动物的形态,并不是非要用一些很复杂的图形才行。
有时,简单的几条线勾勒一个轮廓,同样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比如陶器上的漩涡纹和水波纹,很可能是蛇的简化。
漩涡纹可能代表的是盘曲的蛇,水波纹可能代表的是爬行的蛇。
如果发现大量漩涡纹、水波纹陶器,那很可能说明,从前那地方可能生活着一个蛇图腾部落。
如果说,陶器纹样整体上经历了由动物纹到几何纹、由写实到抽象、由复杂到简化这样一个发展,那么几何纹本身,也相应地经历了它自己的一个变化和演化的过程。
那就是,早期的几何纹还比较生动、活泼、自由、舒畅、开放、流动,后期则走向了僵硬、严峻、静止、封闭、恐怖、压抑、神秘。
表现在具体形式上,后期几何纹所用的直线压倒了曲线,三角、直角方块增多,弧形、波纹、圆点、弧角减少。
这不只是单纯的形式变化,它背后反映的是时代的剧变。
那就是,由新石器时代前期比较平和安定的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进入到残酷杀戮的父系氏族社会,由神农氏时代,逐渐向黄帝、尧舜时代过渡。
这种由平和向权威、由活泼向压抑的变化,也体现在器物上,那就是更加威严、厚重、神秘的青铜器开始占据醒目的地位。
3.青铜艺术的典型:“食人未咽”的饕餮
进入夏朝以后,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篇章。原始的共产主义理想破灭了,两极分化日益严重,根本没有中产阶级可言。
分化出来的权力集团,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能知未来的大巫师,二是通晓过去的历史学家,统称为巫史集团。
这个集团可以说是最早从物质劳动中脱颖而出的思想家。
为了实现统治,巫史阶层想象出代表神秘天意、决定人间万有的力量,而他们自身,自然也成了天意的代表、人间的正统,至于奴隶和平民,只能匍匐其下。
这种阶级划分的意识形态也表现在青铜器和它的纹样上。前面提到的陶器纹样虽说已经越来越抽象和神秘了,但和青铜纹样相比,属于小巫见大巫。
在陶器纹上,我们毕竟从中看出它代表的是哪种动物,但青铜纹所反映的内容就完全不一样了。它虽然也有依据,但不再简单对应于某种动物。
如果说陶器纹样还代表着全体人民的感情意愿,那青铜纹样代表的只是少部分人的想象意志,是巫史集团恐吓、统治人民的符号和工具。
这其中,最具代表、也最常见的,就是饕餮。饕餮究竟是什么呢?
古代典籍《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句话:“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意思就是说,周代的青铜器物上刻着饕餮这种怪物,很多只有头面,没有身子,吃人还没来得及吞下去,自己反而给害死了。
这一段记载是关于饕餮的比较经典的说法了。但饕餮究竟是什么,实际上还没有定论,不过比较确定的说法是,饕餮的主体是一种兽面纹。
但到底是什么兽类呢?有人说是牛,有人说是羊,有人说是虎,有人说是鹿,不一而足。
我们现在看到的完整的饕餮面纹,包括冠饰、鼻子、眼睛、眉毛、触角、耳朵、嘴巴和牙齿。
除了面纹,完整的饕餮纹还包括作为副纹的脚、身子、尾巴。
饕餮纹呈左右对称结构,有一种持重的深沉和神秘。居于中心地位的是面纹。
颜面是无声的语言,既显露着喜悦、愤怒、悲哀种种情绪,也展现出庄严、威武、仁慈、凶恶、阴险种种性格。
饕餮所表现的面容,睁着大眼,张着大嘴,异常狰狞,显示着巨大的力量和无尽的贪婪,散发着神秘、恐怖、威吓、震慑、残酷、凶狠等等意味。
它把新石器时代后期恐怖神秘的陶器几何纹推向了极致,变得更神秘、更恐怖。
人站在它的面前,往往会感到一种巨大的心理压迫。
这种怪异形象是狞厉的,可线条又是那样雄健,对称图案又是那样深沉,再加上青铜器物的坚实和这种恐怖之物已经远离我们,所以它又给人以一种独特的美感。
李泽厚先生用“狞厉的美”来形容青铜饕餮的这种特色。
恐怖事物的背后,涌动的是一个恐怖的时代。
透过青铜饕餮,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文明已经完全进入到血与火的野蛮时代。
从炎黄时代到殷周时期,大规模的战争以及相应的屠杀、俘获、掠夺、奴役、压迫和剥削,这在当时的社会是时常发生的事情。
殷周的青铜也正是为了夸耀祖先或者自己的武功而作的。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个时候,杀掉甚至吃掉对手是常有的事。
而可怖的吃人饕餮,恰好可以作为那个时代的标记。
看得出来,饕餮是一种极为凶残的动物,吃东西总是生吞活剥,根本不会细细品尝,宁愿撑死自己也绝不放过对方。饕餮展示的是狞厉、崇高、神秘、恐怖的美。
不过,以饕鬣为代表的青铜纹还只是整个青铜艺术的一个方面。想了解华夏文明艺术史,《美的历程》是最好的中国美学入门书。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