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什么?
一个年近40的职场熟女,面对即将到手的新房和婚姻生活,决定逃离大都市,选择回到家乡“躺平”,
除了自由,还会有其它理由吗?
在台剧《俗女养成记1》里,台南土著出身的独立女性陈嘉玲,“辞掉了一份5年6个月的鸟工作,结束了一段4年3个月又23天的感情”;
而回到家乡的她,“经历6个月17天的刻苦学习,接受398个小时的岗位培训”,拿到英文导游证,解决了经济问题之后;
却发现:虽然“我的人生下半场才刚开始。……回到台南很惬意,天天都可以和家人……见面。”
但是,要“躺平”做自己,自由掌控自己的人生,依然要面对诸多的人性困扰和挑战。
这部豆瓣评分高达9.1分的台湾自制剧,从两年前第一季开始,就创下了岛内的最佳收视率;
唯有爱和亲情从不缺席。但摆脱了亲情、感情的控制,拥有了完全选择的自由,就一定是“真香”吗?
如今,《俗女养成记》第二季的剧情,依然没有霸道总裁和人生逆袭的套路,却让人看得戳心又温暖,在轻松氛围里,忍不住唏嘘而泪奔。
其实,每个人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贯穿终生的。
01
摆脱亲情的控制
在《俗女》第二季里,陈嘉玲买下了小时候的“鬼屋”,开始按照自己的喜好,装修布置完全属于自己的住所;
人已“不惑”的她,期待着“住在自己喜欢的房子里,做自己喜欢的饭菜,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唱自己喜欢的歌。”
但父母的爱,却依旧如影随形,紧缠不放。
妈妈不仅连她客厅的沙发式样、颜色都要“代办”,还花钱请风水“大师”来帮她布置房子;连爸爸也是“好心没好报”的牢骚抱怨;
嘉玲果断把父母“请”出了院子,收回了钥匙,并告诉老妈:这位太太,以后来的时候,请按门铃,我帮您开门。
而她激烈反抗的,并不是父母的关爱,而是父母的经验。白色沙发“可就是脏了,我也愿意。因为‘这是我的家,我的东西!’—你们不要再管我的事!”
人到四十,还能像陈嘉玲这样的,能执着去爱,也敢狠狠硬杠亲人的,真的爽,够幸福!
因为打着“为你好”幌子的亲情,裹挟着父母认知的有限,甚至是荒唐的;
但你知道,他们骗你剪短发、吃猪脑,敲着你的脑袋让你好好读书,都是爱而不是虐待。
所以,出身于这样原生家庭的陈嘉玲,从小被爱包围着,才会有勇气“一无所有”地回到家乡,冲力十足地开启下半场的人生。
在亲情上,反抗父母而不是立场对立,一家人吵吵闹闹,日子才热热闹闹,跌宕起伏地流动着,不会成为沉闷的一潭死水。
这样的亲情,是相互信任和依靠,而不是彼此的控制和依附。而这样的共识,往往需要像陈嘉玲这样,去反抗、争取后,才会达成的。
所以,嘉玲的弟弟—嘉明一开始放弃移居英国,决定留守在父母身边,维持着祖传药店生意时,他是痛苦而挣扎的;
但当他通过参与姐姐返乡生活建设,并在朋友大眼仔的鼓励下,自己也得到了成长。
“这辈子很短,短得你时间再去勉强自己”,所以,我们才要尽可能地“做自己”。
最后,嘉明也勇敢背起行囊,挂出药店打烊的牌子,去实现自己从小当背包客,周游天下的梦想。
于是,当故乡不再成为羁绊,当亲情能够滋养彼此时,故乡、亲情和梦想,就这样达成了和解。
关注“清风吴语说”,做教育和生活的清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