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腊月廿六,杀猪割年肉。”1月28日,腊月廿六到,此时距离除夕之夜只有不到三天了。这时不禁要问,家中的可备好了春节要吃的肉菜、糖果、糕点?在物质条件有了大幅度提升的当下,人们需要食物便可以随时随地购买,不用早早地备好生怕准备不足。但在旧时,人们于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称为“年肉”。
肉铺(图源网络)
要知道在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就算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容易吃顿肉菜。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因此,腊月廿六炖猪肉也被称为“腊月廿六,杀猪割年肉”。此外,在不少地区的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如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等等,一样也不能少。
据民俗专家刘孝昌描述,旧时在老成都,养猪人会在快过年时,选个好日子来杀猪。但要选在二、三、五、七、八的吉日,因为逢四、六日不能杀猪。“那时杀年猪,看热闹的半条街的人都来了,小娃娃们一个个站得远远地看刀儿匠杀年猪,就想到今天中午有嘎嘎(肉)吃。”
杀完年猪,不仅养猪的主人家要吃肉,帮忙的人也能得到好处。主人家一边煮肉,一边把分好的猪肉用细麻绳拴成块块,还要把肥的二刀肉留给张奶奶、李婆婆家送过去。“当时邻里关系非常融洽。到正晌午各家各户都把方桌长凳抬出来,半条街的人就围坐在板凳上桌子旁。白酒打几壶来,大家把筷子伸长一点。当中午时候已过,这些男子汉脸上个个都通红醉醺醺的,带着一脸的笑容,偏偏倒倒就回到家里去了。这一锅烧的大杂烩,把这半条街的人吃得乐哈哈的。”刘孝昌回忆到,当年杀年猪,可以说是把整条街的十几二十户人家团结成一个整体,比自家团年还热闹还高兴,这种乐趣更有年的味道。彼时街头巷尾还会响起娃娃们打的闹年鼓声,不时又响起阵阵鞭炮声。
“来帮忙的人把分的猪肉提回家后,还要再返回来尝一口汤,舀一大碗肉一盘猪杂加一点葱花,够这一家人今天的晚饭和明天的中午饭。养猪的人还要请帮忙的街坊邻居、亲朋好友,顺便炒一点菜,在这里吃一两顿饭。白生生的棒棒骨猪杂汤,上面飘着油亮亮的油花,还有葱节子、姜丝、豌豆尖,碗里红白黄绿相间煞是好看。”就在街坊邻居人人喜笑颜开一团和气中,在煮猪杂的香味越来越浓时,农历新年也就越来越近了。
此外,在民间习俗中,还有“腊月廿六,里外洗一洗”“ 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的说法。原来,在前两天扫尘,送神,接神后,这两天则要集中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