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征东以及传为他的子媳薛丁山、樊梨花、孙子薛刚的故事,久已在民间流传,至今戏曲舞台上还有演出。写这些故事的小说,很久没有人看了,近年却又有得流传。戏曲里还有个薛平贵,姓名和薛仁贵只差一个字,这个人从叫化子一直做到皇帝,陕西还有他的破窑的旧址。史学家顾颜刚先生认为薛平贵故事是从薛仁贵故事演化出来的,编戏的人嫌薛仁贵故事还不淋淌思致,所以造出一个平贵来,替他弥补,至于那个破窑,自然更是后人造的。
我们看历史记载,非但薛平贵是“子虚先生”,就是薛丁山、樊梨花、薛刚也是杜撰出来的人物。薛仁贵实有其人,但地位并没有小说戏曲里那么高。他的子孙世代做武将,姓名事迹,班斑可考。我在本篇里对他们几代人的事迹,作一介绍,让读者知道所谓“薛家将”者,究竟是何等样人?有些什么事迹?
薛仁贵是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单名礼,家中穷苦,妻子姓柳,这几点,史实和小说都一致,不过说柳氏是富家小姐,是小说添上去的。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出兵衷高丽,招募自愿从军的壮士。这一年,静仁贵三十一步;正在年富力强的时候。柳氏劝丈夫投军,她说:“现在皇帝亲征辽东,访求猛将,你何不前去投率,立番功名,好荣宗显祖!"仁贵得到妻子的支持,便到将军张士贵处应募从军。
小说说张士贵把仁贵的功劳都记在儿子、女婿的名下,那是有意追求情节曲折,平白替这个老将加些罪过,是毫无事实基础的。
贞观十九年,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南)之战,有一员唐将被敢军围困,薛仁贵冲进敌阵,斩了敌将,把首级系在马鞍上,救出被围的将官。高丽兵见他勇猛,都不敢近他的身。
肆仁贵的声名由此大振,但是起初还只是军中有名,还没有传到皇帝的耳中。不人袖五资江中青联目
高丽大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兵十五万数安市,与唐军激战。薛仁贵要建立奇功,让上面知道,他特地披件白袍,显得与众不同,手执长戟,腰部两面各带一张弓,大叫突阵,马到之处,高丽兵纷纷逃窜。太宗在高处望见,问左右的人:“穿白袍的先锋是谁?"左右都不知道,派人飞马上前查问,才知道是薛仁贵。战斗结束之后,太宗立即召见,厚加赏易,拜为从五品下的游击将军。这对于应募从军的武士来讲,确是破格擢升。
班师的时候,太宗又对他说:“朕的旧将都老了,近年挑选的勇士,没有一个及得上卿家的。得辽东并不足喜,得一虎将才真是喜事。”太宗觉得游击将军还不够高,又把他升为正四品下的右领军中郎将。
这儿插讲几句薛仁贵使用的武器。文献和小说都说4使的是载,不过这并不是后世说的“方天画戟”,只比矛在刃部的下面多一弯曲的钩刃。至于“方天画戟”,到北朱才出现,起初叫做“戟刀”。
薛仁,到长安以后,长期担任守卫北门(玄武门)的任务。高宗永徽五年(654年),高宗住在郊区的万年官里。有一天深夜,山洪暴发,直冲北门,宿卫的兵将惊慌失措,纷多逃散。薛仁贵却不顾生命危险,爬到宫门上面的横木上,高声叫喊,向宫内报警。高宗接到了警报,连忙出宫,到高处避水。不多一会,大水便冲进了寝殿(皇帝的卧室)。高宗赞仁贵之忠,特地赏了一匹马。我们对于封建时代的忠,当然不感兴趣,但是负有守卫责任的人,如不尽责,看了薛仁贵的故事,总应该有点愧色吧!a
薛仁贵做右领军中郎将,是破格擢升,然而做了之后,却十几年不动,而且一直任宿卫之责,没有到边庭上建功立业的机会。这种情形,到高宗显庆三年(658年),才开始有变化。这一年,他做程名振的副将,在辽东和高丽作战,打了个小小的胜仗。显庆四年,他同高丽将温沙门在横山大战,他单骑突阵,箭无虚发。这个四十六岁的中年将军,英武善战,比当年毫无逊色。此后,他升任为从三品的左武卫将军。
“将军三箭定天山”也许是薛仁贵生平最得意的事情。
龙朔二年(662年),他以铁勒道行军总管的名义,做大总管.郑仁泰的副将,远赴西北,镇压铁勒九姓部等。铁勒部落合
兵十多万,抵御唐军,先派几十个勇主理上前来,向唐军挑战。薛仁贵跃马上前,连发三箭,射倒三人。其余几十个人
惊得呆了,都下马投降。唐军乘势进攻,大获全胜,军人高兴,哨道“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一当时若是真的“长歌入关”倒好了。遗憾的是,薛仁贵担心投降的人可能会成后患,把几十个人都杀了,古人把杀已降作为严重问题,还怕后人不听,又造出犯了这条会遭报应的说法。然而杀降的事仍常有发生。不仅此也,主将郑仁泰不肯接受几个部落的投降,把他们的家属牲口抢来赏赐将士。薛仁贵也到手了许多财物,还强迫一个青年女子做小考婆。郑仁泰还不满足,听信侦骑的报告,选一万四千骑兵,去夺铁勒人的辎重。结果,连辎重的影子也没有看见,带的粮都吃光了,沿路找不到给养,又碰到大雪,兵士又冷又饿。他们先杀马代粮,最后只得吃伙伴的肉,生还的只剩下八百人。事后,正副总管都受到弹劾,高宗因两人一向都有功劳,没有给以处分。
乾封元年(666年),高丽执政大臣泉盖苏文死,几个儿子争权,长子泉男生向唐求救。唐高宗任李勤做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进兵高丽。薛仁贵在副大总管庞同善部下,屡建战功。总章元年(668年),他曾以三千人斩俘一万余众,攻克名城,在辽东诸将中有“勇冠三军”的名气,其时他年已五十五岁,可以说是老将了。
这年,战争结束。薛仁贵再升一级,任正三品的右威卫大将军,担任安东都护的职务。这安东都护府起初设在商丽的都城平壤。后来于高宗仪凤元年(676年)迁到旧辽东城(今辽宁辽阳),不久再迁到新城(今抚顺北)。唐于迁移都护府的同时,又封原高丽王高戴做朝鲜王,使他还国。他到了辽东,想要反唐,因而被召还内地。此后,朝鲜半岛上一直与唐友好的新罗国,逐渐独有朝鲜半岛,鸭绿江成为中朝界河。这是后话,这里只是顺带提一下。
薛仁贵做安东都护的时间很短。咸亨元年(670年),高宗任命他做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带两员副将阿史那道真、郭待封,攻吐蕃,救吐谷浑。这时的薛仁贵已有暮气,副将郭待封又不愿意听他指挥,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被吐馨论钦陵打得几乎全军覆没。结果,三个将军都被革职为民。
这一仗败得如此之惨,祸首是郭待封。薛仁贵到了大非川,便主张在此建造两座营栅,安置辎重,留兵防守,主力轻装急进,进行突袭。郭待封不听指挥,带上辎重行军,遭到吐蕃重兵邀击,把全部辎重都丢了。薛仁贵已经挺进到乌海(今青海兴海县西南),因后方失利,退到大非川。吐蕃集中主力来战,士气兵力都占上风,因而大胜。如果唐军辎重不失,兵力完整,虽败也不至如此之惨。
以后,薛仁贵一度被起用,又因故贬逐到象州(今广西象州东北),碰到大赦的机会,才得召还。
永淳元年(682年),薛仁贵六十九岁了。高宗倒还记得当年万年宫数驾的事情,召见时提起了旧事。不过召见的原因是要老将军到云州(今山西大同)去镇压突厥部落的反叛。交战之前,对方问:“唐军大将是谁?”他们听说是蒂仁贵,都不相信,说:"我们知道薛仁贵流放到象州,久已死了,骗我们做什么?"薛仁贵纵马到敌军阵前,脱下头盔,让他们看清楚自己的面貌。突厥人大概还有见过薛仁贵的老兵,见了都很震惊。薛仁贵利用敌人军心动摇的机会,打了一个大胜仗。
第二年,薛仁贵去世,追赠左骁卫大将军,与生前所得最高的官衔同一等级。他以前得过平阳郡公的爵位,那在革职时已被剥夺,后来也没有恢复过,至于小说里说的封王,更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薛仁贵有两个儿子。长子薛讷做过县令,武则天因他出身将家,用他做将领,到河北抵御突厥部落的攻扰。玄宗开元初,他出击契丹部落,全军覆没,因而被革职。后来又被起用为践右防御使,抵御吐蕃有功,封平阳郡公。次子薛楚玉在开元时做过范阳节度使,因不称职而罢官。
薛讷的儿子名畅,事迹不详。楚玉的儿子薛嵩生长范阳,精于骑射。安史之乱时,在叛军中做将领。后来归降朝廷,被任为相、卫等六州度使。他的儿子薛平不肯子袭父职,把军务交给叔父薛愕,自己到长安,在禁军中供职。
薛暢后来被部将赶走。薛平做过几任节度使,在平卢节度使任上,镇压兵变,颇有威名。他的儿子薛从做过汾州、濮州的刺史,兴修水利,积粮备荒,很有成绩。从仁贵到薛从共是五代,后人有些什么活动,史书上就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