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一共494篇鬼狐故事,蒲松龄所写原著多用文言,词句晦涩,生僻字词汇集,今人阅读难度颇大。而一旦读懂,则回味无穷。现今白话译文版本虽多,却难觅全本故事集。
如今,予不才,试译文,借如今自媒体平台之蓬勃,与众位读书爱好者分享。
第一卷 第二篇《耳中人》
谭晋玄,是一名书生。最信奉的是道家的养生之术,不管冬天夏天,始终坚持修道练习。过了几个月之后,觉得自己收获不小,用当今的网络语言来描述,就是:“从感觉上好像已经悟道了的样子。”
这一天,刚刚盘腿打坐,闭上双眼,就隐约听到自己的耳朵里有人小声说话,就像苍蝇的嗡嗡声,但是可以听见确实是说话,原文说的就四个字“可以见矣!”,于是睁眼一看,耳朵里的嗡嗡声就消失了。
再闭上双眼,深呼吸,又能听到声音。就因为有了这种奇异的现象出现,谭晋玄就感觉,是自己的内丹快要炼成了,修道有所成就了,心中暗喜。于是更加积极地每天打坐,听自己耳朵里的这种声音。
又过了一段时间,感觉等耳朵里再有说话声的话,应该可以睁眼看到些什么了。这一天,声音又出现了。这回谭晋玄主动开口,小声说“可以见矣!”之后就觉得自己耳朵里痒痒的,好像有什么东西出来了。稍微眯缝眼偷看,只看见有个小人,大概三寸高,面目狰狞丑陋,像个恶鬼夜叉的样子,正在屋子里的地上转圈。
谭晋玄感觉很诧异,正要屏气凝神再细看小人还有什么举动。这个时候,忽然有邻居来借东西,敲门呼叫。地上这个耳朵里出来的小人也听见了叫门声,表现得很惊慌,绕着屋子开始跑,就好像受惊的老鼠,四处乱窜,找洞钻一样。
这个时候,谭晋玄就感觉自己头晕目眩,丢了魂一样,也再没精神关注小人后来怎么样了。自此,谭晋玄就得了疯病,每天大声嚎叫不止,寻医问病加吃药,过了半年时间,才慢慢好转。
《耳中人》的故事,至此结束。
笔者读后感分享:
《耳中人》是《聊斋志异》的第二个小故事,篇幅非常短,全篇原文只有不到200字。《耳中人》的故事情节简短,剧情也比较直接,所叙述的故事,似乎也没有呈现出什么比较深奥的道理。
不过,读者由此也可以猜测出,蒲松龄这一篇《耳中人》,实际是在暗喻某些和自己一样的读书人,对某些事情不可过于痴迷。
文中主角谭晋玄,痴迷于修道养生,最终实际是走火入魔了,导致自己疯癫了半年时间,意思也就是说,人无论面对什么事,都不要过度痴迷,过度迷恋。
在我们日常的一些宗教思想中,有戒执戒妄的思想。也就是说人不可以对某件事情过分的痴迷执着,否则就会出现一些不切实际的妄想,甚至幻象。导致自己的心智受到影响。
通观《耳中人》的上下篇,实际《耳中人》这一篇故事,也是蒲松龄先生自己劝自己不要过于执着的一篇文章,劝自己有些想法,有些欲望,该放下的时候就要放下,不要过分的追求,导致自己心智受到影响。
《耳中人》的前一篇是《考城隍》,主旨是说的是明清时期,当时的科考制度,以及蒲松龄自己看待科考制度的态度。
《耳中人》的后一篇故事,故事标题是《尸变》,可以剧透预告一下,《尸变》一篇故事,是《聊斋》全部故事中,少有的,以描写恐怖内容为主的故事。
因此,可以推测,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的过程中,也是在边创作,边进行自我调整的。最开始的两篇故事《考城隍》和《耳中人》,一篇更像是一个梦境的回顾,一篇像是一种因为执着而产生了幻觉的故事,故事本身,虽然也有玄幻色彩,却并没有关于太多关于鬼怪妖魔的恐怖情节的描写,而接下来,蒲松龄在创作第三篇故事的时候,这种情况就有所调整了。
所以,还请列位看官,期待《聊斋》故事的下一回,突出恐怖情节的《尸变》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