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电视剧里面,尤其是抗日类的电视剧里面,相信对于我军打伏击战的情景都描写得非常不错,像《亮剑》里面,李云龙用一个营的兵力,愣是灭了对面一个观察团,甚至连少将旅长都领盒饭了,可是,如果在真实的剧情里面,李云龙那样伏击,估计敌人早就跑得干干净净了,说不定还能反过来包围李云龙。
像抗日剧《川军团血战到底》里面那样,伏击只是一群人扎堆在一个地方打伏击,这样的方式是不合理的,因为敌人不可能扎堆过来送,而是行军队伍的方式,像蚂蚁那样,一条路走,一旦这么扎堆伏击了,估计前边的人交战,后边的部队士兵早就跑了,甚至有可能跑回去调集增援部队,轻而易举解决掉伏击的人。
因此,我们可以看看八路军总部曾经编排过一个伏击战术的标准,就有写过,必须符合三点要求,一是必须是敌人必经之路,毕竟不在必经之路上打伏击,跟挂机没什么区别,就是在蹭经验的,再者就是这条伏击点还必须能够容纳一定的地方部队行进,而这个点还不能让敌军可以形成战斗状态的攻击姿势。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伏击的地点上必须有足够隐藏伏击部队的地方,并且这个地方还可以供作战部队发挥火力优势,所以,从这个编排战术也可以看出来的,伏击区域是不可能像电影里面那样的,电视剧《亮剑》里面做得比较真实的地方,就是日军在行进时,会对周围地区进行搜索和火力扫射。
而这个原因就是因为你们能想到的伏击点,他们也能想到,因此,在伏击战的过程中,绝大部分的部队都只是会隐藏起来,只在伏击点留下几个观察哨或者火力点,等待敌军的士兵前来这个地方,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攻击和交战,像很多抗日剧里面,伏击战就是往那里一趴,然后就萝卜等大葱,等着别人来送死,不可能的。
再者,伏击战往往都是通过口袋的形式进行伏击,等敌军主力进入到伏击区域时,口袋直接收紧,让被伏击的地方变成困兽之斗,然后逐个消灭那些敌军的有生力量,使得敌军的部队收尾都不能兼顾,像那个《长沙保卫战》里面,那样打伏击,人家日军早就跑得干干净净了,然后调集大军灭了伏击的国军都是正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