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剧新解
《威尼斯商人》:喜剧还是悲剧?
作者:孙冠群 陈国华《威尼斯商人》(TheMer⁃chantofVenice)是喜剧还是悲剧,本无争议。1623年,莎士比亚去世7年后,他生前在国王供奉剧团(TheKing’sMen)的两位演员朋友,约翰·海明(JohnHeminges,1566—1630)和亨瑞·康戴尔(HenryCondell,1576—1627),将该剧团保留的18部未出版的莎剧演出本与他们搜集到的另外18部已出版的莎剧四开本合在一起,编成一部单卷对开本莎剧全集,即《威廉·莎士比亚先生的喜剧、史剧与悲惨剧》(Mr.WilliamShakespeare’sComedies,Histories&Tragedies),喜剧中的第9部就是《威尼斯商人》。这说明这部剧当时无疑被归入喜剧。不过早在1709年,英国著名戏剧家、第一套现代版莎剧的编者尼科勒·柔(Nicholas Rowe,1674—1718)就曾评论说,夏洛克的扮演者是一位“优秀的喜剧演员”,然而剧本却是“作者按照悲剧设计的”。
什么是comedy和tragedy?据《牛津英语词典》,comedy源自希腊文κωµῳδία,拉丁文译作comoedia,前半部分como-的词源义是狂欢,后半部分-oedia的词源义是歌手,即唱颂歌(ode)的人。也就是说,comedy最初的意思是“歌手表演的欢乐颂”。中世纪时,意大利诗人但丁给自己的长篇叙事诗起名就叫Comedia,后来薄伽丘在前面加了Divina一词,于是此诗遂以Divi⁃naCommedia(即大家熟知的《神曲》)流传于世。但丁本人对他这首Comedia的定义是“用妇女和儿童说的俗语写成”,“结尾繁花似锦,愉快合意”。《牛津英语词典》还告诉我们,第一位使用comedy这个词的英国人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英格兰诗人乔叟,在其1374年创作的史诗《特洛伊勒与克莱希荙》(TroilusandCri⁃seyde)里,comedy和tragedy同时并列出现,前者指“一种结尾惬意的叙事诗”,后者指“一种性质严肃或悲伤,以死亡或灾难结尾”的“故事或叙事诗”。直到14世纪30年代,英国文人才开始用comedy来指称本土出现的一种情节轻松搞笑,结局幸福美满(通常是男女主角终成眷属)的戏剧。《威尼斯商人》具备这些特征,所以被归入喜剧。可是剧中焦点人物夏洛克的下场却并不幸福,由此引发了有关这部剧性质的争议。
我们不妨先听听这一曲“欢乐颂”颂扬了什么,然后看看这部剧提出了什么警示,最后分析剧中的悲剧元素。
对友爱和自由恋爱的颂扬
《威尼斯商人》首先颂扬了友爱。此剧一开场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城中富商安托纽(Antonio)和贵族青年博萨纽(Bassanio)之间的友爱。安托纽上场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说实话,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心情如此糟糕。”随他上场的两个朋友问他是不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商船队遭遇不测,或是他患了单相思,他都断然否认。接着博萨纽携朋友劳仁佐(Lorenzo)和格拉奇阿诺(Gratiano)上场。安托纽见到博萨纽后单刀直入问他的第一句话是:
好了,告诉我那位小姐的芳名,您发誓要秘密朝拜的那位,您今天早上曾答应告诉我。
令安托纽郁郁寡欢的原来是这件事!然而博萨纽偏偏顾左右而言他。在安托纽一再敦促下,博萨纽最后才说,贝尔蒙(Belmont)城里有一位美丽无比的贵族嗣女,名叫鲍霞(Portia),这位小姐最近张榜招亲,各地富家子弟纷纷前去求婚。他自己之前见过鲍霞,鲍霞也曾向他暗送秋波。只可惜他如今囊中羞涩,无法前往,否则他去求婚,一定马到成功。
然而此时安托纽手头没有现钱,因为其全部家产都投在了远洋贸易上。他建议博萨纽向他人借贷,自己做担保。结果博萨纽找到犹太钱商夏洛克,提出借贷3000金币,并说明担保人是安托纽。夏洛克与安托纽一直是仇人,然而听了博萨纽的话后,他竟然同意了,而且愿意提供无息贷款,唯一的条件是,如果借方在双方约定的还贷日不还贷,贷方有权从保人身上割下一磅肉,作为对贷方损失的赔偿。博萨纽认为这一条款对安托纽有风险,安托纽却坚信自己的船队一定会有船按期满载而归,爽快地在契约上签了字。
当安托纽得知自己的商船没有按期归来,自己将面对夏洛克的屠刀时,他给博萨纽写了一封信:
爱弟博萨纽:船队全部遇险,债主逼债,愚兄资产不抵,与那犹太人所签契约已输。履行契约将令我性命不保,只要死前能见您一面,我二人之间所有债务便一笔勾销。然而悉听尊便;若您爱人不力主您前来,请勿因此信而来。
这封信让我们既能感受到安托纽在危难之际对挚友的不舍与体谅,又能读出一丝酸酸的醋意。同样,当安托纽向博萨纽告别,准备挨夏洛克宰割时,博萨纽的回应是:
安托纽,我虽然已经娶妻,她于我珍贵如生命本身;但生命、妻子连同全世界,我看都抵不上你这条命。我愿失去一切,牺牲一切,交给这个魔鬼,将你换回。
这段台词也让我们看到,博萨纽也同样毫不犹豫、毫不含糊地将他与安托纽的兄弟友爱置于自己的生命、财产和与鲍霞的夫妻情分之上。男性之间的这种友爱观自古希腊时期就有,莎士比亚时代的人对之并不陌生。不管安托纽和博萨纽之间是柏拉图式的同性爱还是纯粹的兄弟情,这份深情厚谊都真挚感人。在莎士比亚写的多首小歌(sonnets)里,我们也可以听到对这种友爱的称颂。
其次,这部剧讴歌了自由恋爱。这部剧中的有情人共有三对,其爱情桥段分别是:博萨纽向鲍霞求婚并一举成功;博萨纽的另一个朋友格拉奇阿诺对鲍霞的女官(la⁃dy-in-waiting)讷瑞莎(Nerissa)一见钟情,立马表白,而讷瑞莎也与之一拍即合;博萨纽的朋友劳仁佐与夏洛克的女儿婕丝柯(Jessica)相爱并一起私奔。这三对恋人经历的恋爱史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自由恋爱;同时这三个爱情桥段让我们看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择偶观和婚恋观。
《威尼斯商人》中无保留讴歌的是鲍霞的婚恋观。我们知道,自由恋爱的对立面是包办婚姻,《威尼斯商人》中包办婚姻的象征就是鲍霞的父亲在遗嘱中为女儿规定的择偶办法。该办法规定,求婚者须从金、银、铅这三种材质的三个匣子当中选中内含鲍霞画像的那个,选对者即为鲍霞的夫婿。鲍霞对这个规定自然十分不满,然而却无法公然违抗。她惟一能做的就是在求婚者选匣子前暗中做些手脚(例如用酒来引诱酒鬼做出错误选择)。同时,遇到像博萨纽这样与她互有好感的人选,她虽恨不得直接把正确答案告诉他,却也愿意遵守规定,考验她喜欢的人价值观是否正确。为了避免博萨纽心急毛躁选错匣子,她劝博萨纽推迟一两天再选,这样二人可以多相处几天,加深彼此了解。博萨纽选对匣子后,鲍霞立刻宣布把自己连同所有财产都交给博萨纽。博萨纽的好友面临危机,鲍霞既提供资金支持,又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全力帮助丈夫解救安托纽。鲍霞对博萨纽的爱可以说是全心全意,毫无杂念。
与鲍霞相似但莎士比亚着墨略少的是讷瑞莎。在选择爱人方面,讷瑞莎具有察言观色的敏锐和审时度势的智慧。面对格拉奇阿诺滔滔不绝的表白,她既没有故作矜持,也没有丝毫犹豫,而是一把抓住到手的机会,闷声不响决定了自己的终身大事。
对背叛者的隐晦示警
《威尼斯商人》一方面讴歌自由恋爱,另一方面也对背叛爱情和亲情的行为隐晦地发出示警。这种示警主要体现在莎士比亚对劳仁佐和婕丝柯言行的描写上。
在对爱情和金钱的追求方面,劳仁佐与博萨纽的立场是一致的。就在他和婕丝柯计划私奔的那天晚上,他和格拉奇阿诺等朋友约好举办一次假面舞会(这是他私奔计划的一环)。然而他却迟到了。到达约会地点后,他是这样向朋友们表示歉意的:
朋友们,谢谢大家耐心等我。我因有事要办耽误了时间。哪天你们若也想当偷妻贼,我同样会为你们耐心望风。
这等于他亲口承认,自己那天夜里扮演的就是偷妻贼的角色(playthethievesforwives),而他事先曾向朋友们透露,婕丝柯会带着从家里偷出来的金银财宝与他私奔。可见他和博萨纽在求爱过程中,都是左眼看着自己的恋人,右眼盯着恋人身后的钱财。
对于劳仁佐和婕丝柯的私奔,莎士比亚的立场很值得玩味。第五幕第一场一开始是劳仁佐和婕丝柯在月下聊天。劳仁佐先说:
月光真明媚。当年的如此夜晚,香风袭来,轻柔地吻着树林,树林静悄悄……
看到这里,读者和观众会期待这对已成眷属的有情人会畅谈对今后幸福生活的憧憬。然而二人接下来你一言我一语提到的四对情人的月夜经历,会让不少人听得头皮发麻,脊背发凉。
首先,劳仁佐说,当年特洛伊的王子特洛伊勒月下登上城墙,悲叹他那躺在城外希腊联军帐篷里的恋人克莱希荙。读过乔叟史诗《特洛伊勒与克莱希荙》和同名莎剧的人都知道,克莱希荙之所以身在联军,是因为其父凯尔柯预见特洛伊行将灭亡,于是投奔了敌方,然后说服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派阿格城邦的王子狄俄墨德(Diomed)用一名战俘把女儿克莱希荙换过来。特洛伊勒得知这一交换安排后,曾劝克莱希荙与他私奔。克莱希荙没有答应,但许诺自己到了那边后会设法骗过父亲,逃回特洛伊。克莱希荙走后,特洛伊勒不放心,夜里悄悄来到凯尔柯的帐篷附近,结果看见克莱希荙在与狄俄墨德偷情。特洛伊勒发誓与狄俄墨德对决,结果未能杀死狄俄墨德,自己最终被希腊第一勇士阿喀琉斯斩首。
接下来婕丝柯提到,巴比伦姑娘提兹碧(Thisbe)趁着月光,踏着露水,来到约会地点,结果看见一头狮子,吓得落荒而逃。读过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长篇叙事诗《变形记》的人都知道,提兹碧与隔壁邻居家的小伙子丕若莫(Pyramus)是恋人,但两家却互不来往。二人为了能结为夫妻,决定月夜私奔,丕若莫来到约会地点后,看到提兹碧遗落在地上被狮子撕咬成碎片的披风,碎片上还粘有狮子吃其他猎物留下的血迹。他误以为提兹碧被野兽吃了,于是拔剑自刎。提兹碧返回约会地点,见到恋人已经殉情,也用同一把剑自杀。
接下来劳仁佐提到,迦太基的创建者蒂朵(Dido)在月夜的海岸上挥动柳枝,召唤其恋人特洛伊英雄埃涅阿(Aeneas)将船驶回迦太基。读过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史诗《埃涅阿记》或马娄的《迦太基女王蒂朵的惨剧》的人都知道,蒂朵原本与追求她的盖图理国王伊阿巴(Iarbas)谈婚论嫁,见到来自特洛伊的美男子埃涅阿后,二人迅速坠入爱河,可是埃涅阿为了遵从创建罗马城的神谕,最后决定离开迦太基。蒂朵见埃涅阿狠心离去,遂登上事先架好的柴堆拔剑自刎,死前命人点燃柴堆,将自己的尸体烧给埃涅阿看。
再接下来婕丝柯提到,科尔喀斯的公主兼祭司美荻亚(Medea)在月夜采集草药,好让伊奥尔考的国王埃宋(Aeson)返老还童。读过荷马史诗的人都知道,埃宋的王位被其庶弟珀利亚(Pelias)篡夺后,王后担心自己刚生下的伊阿宋(Jason)性命难保,于是将他送到国外抚养。伊阿宋长大后回国向叔父索要王位。珀利亚提出伊阿宋得先从科尔喀斯取回金羊毛。爱上了伊阿宋的美荻亚施展魔法,帮助伊阿宋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拿到了金羊毛,又不顾父亲的反对和追赶,与伊阿宋一同回到伊奥尔考,准备举行婚礼。看到埃宋因年迈无法出席,美荻亚施展魔法,用草药让公公焕发了青春。后来美荻亚看到珀利亚仍不愿逊位,设计将他杀死,与伊阿宋逃至科林斯。在科林斯,伊阿宋不顾与美荻亚的婚约,与该城邦的公主订了婚。为了报复伊阿宋,美荻亚杀死了自己与伊阿宋生的两个儿子。
这四对恋人的故事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一方或双方有某种背叛爱情或亲情的行为。莎士比亚藉劳仁佐和婕丝柯之口,暗示了这四对恋人的噩运之后还意犹未尽,紧接着又给二人安排了下面这段对话:
劳仁佐 在如此夜晚
婕丝柯偷偷离开犹太富商心中充满爱情,逃离威尼斯来到了贝尔蒙。婕丝柯 在如此夜晚
劳仁佐发誓他深爱婕丝柯,用海誓山盟盜走了她的心,没说一句真话。
这明显是在示警,这一对恋人的结局也不会有多好。
剧中的悲剧元素
《威尼斯商人》中不仅有喜剧元素,还有一些悲剧元素,正是二者的不和谐导致一部分读者和观众怀疑这部剧究竟是喜剧还是悲剧。剧中的悲剧元素主要是夏洛克的激愤和控诉。
不少人认为,《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反犹作品,而这一观点又引发了人们对另一些问题的思考:像莎士比亚这样一个兼收并蓄、具有包容心态的作家,怎么会写出这么一部看上去充满了时代偏见的剧本?
在莎士比亚时代,欧洲的犹太人长期遭受基督徒的迫害。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反犹宣传,当时多数文学家也加入了反犹行列。他们不仅宣传反犹思想,而且在自己的作品中肆意丑化犹太人。我们只要将莎士比亚与其同时代的两位著名作家进行比对,就可以看出他实在是一位伟大的逆行者。
与莎士比亚同岁且齐名的剧作家马娄1590年前后创作的《马耳他的犹太人》与莎剧《威尼斯商人》是英王伊丽莎白时期仅有的两部以犹太人为主角的剧本。马娄剧本里的犹太人巴若巴(Barabas)被塑造成一个贪婪、奸诈、凶残的富商和反复无常的叛徒,剧中的反犹元素相当明显。略晚于莎士比亚的玄学派大诗人约翰·多恩(JohnDonne)死前任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堂长(Dean),是当时最著名的牧师。在1624年的一次布道中,他仍在重复“血祭毁谤”(Bloodlibel),称犹太人惯于谋杀基督徒的孩子,以便用其鲜血进行犹太教的祭祀仪式。
相比之下,《威尼斯商人》中体现出了对犹太人更多的共情和对他们苦难命运的悲悯。在第一幕第三场,博萨纽和安托纽向夏洛克商量借贷。安托纽却毫不掩饰地羞辱夏洛克。从夏洛克的台词中,可以看出平日里他遭受了怎样的对待:
安托纽先生,您曾经一次次在里亚尔托的市场上骂我,污蔑我钱迷心窍,唯利是图。我总是和气地耸耸肩忍着,因为隐忍是犹太族的标志。您骂我不信神,是咬人的狗,还往我的犹太长袍上吐痰,全因为我善于利用我的钱。
首先,莎士比亚藉这段话向观众描绘了以安托纽为代表的主流社会对犹太钱商的一贯歧视。
其次,莎士比亚让我们看到犹太钱商夏洛克并非眼里只有钱。当他族人图巴尔告诉他,私奔后的婕丝柯用一枚戒指换了一只猴子时,他的反应是:“要死啊她!图巴尔,你不如杀了我吧。那是我的绿松石指环,结婚前丽娥送给我的。就算把漫山遍野的猴子全都给我,我也不会用它换。”
绿松石并非很值钱的宝石,失去这样一件饰品本来不至于让夏洛克心疼到哭天抢地。丽娥(Le⁃ah)这个名字仅在剧中提到这一次,她很可能是夏洛克的亡妻、婕丝柯的母亲。夏洛克的悲号传达的是他对已故亲人的深情厚义。
第三,莎士比亚在这部剧中赋予了犹太人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夏洛克是第一个可以在非犹太人创作的欧洲文学作品中为自己说话、为自己辩护、强调自己的人性的角色。在剧中,他这样为自己的民族申辩和呐喊:
IamaJew.HathnotaJeweyes?HathnotaJewhands,or-gans, dimensions, senses, affec-tions, passions? Fed with thesame food, hurt with the sameweapons,subjecttothe?samedis-eases, healedbythesamemeans,warmedandcooledbythesamewinterandsummerasaChristianis?Ifyou prickus, dowe notbleed?Ifyou tickle us, do wenotlaugh?Ifyoupoisonus,dowe not die? Andifyou wrongus, shallwe notrevenge?Ifwearelikeyouintherest,wewillresemble youinthat. IfaJewwrongaChristian, whatishishumility?Revenge.IfaChristianwrongaJew, what should hissufferancebebyChristianexam-ple?Why,revenge!)(引自陈国华总主编、谢世坚分册主编的《中文详注剑桥莎士比亚精选:威尼斯商人》)
我是犹太人。犹太人难道没有眼睛,没有双手,没有脏腑,没有感官,没有情感,没有激昂吗?犹太人不是跟基督徒一样,同样要吃饭,同样会受伤,同样会生病,同样能治愈,同样会觉得冬冷夏热吗?你们要是刺我们一下,我们不会流血吗?你们要是挠我们痒痒,我们不会笑吗?你们要是给我们下毒,我们不会死吗?你们要是伤害我们,我们不会复仇吗?如果我们在所有其他方面都跟你们一样,在这方面我们也一样。如果一个犹太人伤害一个基督徒,这基督徒谦卑什么?他会报仇。如果一个基督徒伤害一个犹太人,按照基督徒的榜样,这犹太人忍耐什么?哼,他会报仇!
这段话声情并茂,是全剧最著名、最广为引用的一段台词,在今天看来,依然振聋发聩。它既是夏洛克向安托纽的朋友萨勒瑞诺(Salari⁃no)和塞雷纽(Solanio)发出的质问,也可以理解为莎士比亚设身处地,替同时代的犹太人向主流社会发出的质问。
夏洛克在法庭上的败诉是必然的,因为那个时代的大部分观众不会乐意看到一个他们心目中的恶人笑到最后。即便如此,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也是一个勇敢的失败者。为了向种族主义者复仇,他断然拒绝了博萨纽提出的高额赔偿。败诉后,他不仅失去了自己的一半财产,还被剥夺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安托纽或许确实仁慈地希望夏洛克皈依基督教后可以死后升天,然而对身为犹太人的夏洛克来说,这又是多么残忍的“仁慈”。
对于全世界的犹太人和反对种族歧视的读者、观众来说,这部剧的悲剧元素不仅在于夏洛克的败诉,还在于夏洛克最后的下场。法庭宣判后,剧中如此写道:
鲍霞:满意吗,犹太人?有什么要说的?
夏洛克:满意。
夏洛克忍气吞声说出这两个字后,步履蹒跚地走下戏台。
通过让夏洛克逆来顺受地接受法庭的判决,莎士比亚让我们看到,夏洛克作为犹太民族的一员,不仅财产被剥夺,精神也已死亡。可见莎士比亚尽管对犹太人和异教徒不乏共情,却无法摆脱当时的社会偏见。为了迎合主流的宗教和族群观念,他不得不保持政治和宗教正确。
通观全剧,莎士比亚一方面颂扬友爱,讴歌相同阶层男女的自由恋爱,让剧中的三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又在剧的结尾制造笑料,令剧场观众皆大欢喜。这些典型的喜剧元素决定了这部剧只能是喜剧。另一方面,莎士比亚不仅在剧中暗示恋人背叛爱情或亲人背弃亲情必将导致悲惨结局,同时又赋予犹太商人夏洛克充分的言论自由,让他代表犹太民族对其在社会上受到的歧视和不公发出悲鸣和控诉。夏洛克虽不像经典悲惨剧中的主角那样以惨死告终,但他所经历的不亚于一场性格或人格谋杀,足可与任何一部悲惨剧里主要人物的他杀或自杀相提并论。从受践踏的少数族裔的视角来看,《威尼斯商人》也可以说是一部明显内含悲剧元素的喜剧。
(感谢邵雪萍博士和本文责编对本文终稿提出的改进建议。)
来源: 光明网-《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