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伙伴大家好呀,听小菌哔哔叨,生活乐逍遥!
导读:衡量一部动画是否优秀有很多的标准,其中最常见也最被观众们津津乐道的有这三条。
一:内容——剧情质量
二:画面——制作质量
三:配音——音效质量
内容和画面相关的文章和视频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前几天我写过一篇跟国漫配音相关的文章,大家都讨论的挺热烈的,今天就跟大家详细的聊一聊动画的配音。
配音对一部动画意味着什么?
配音是现如今动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时甚至可以说,一部动画的成败与配音的是否合适息息相关。
比如最近正在热播的《大理寺日志》王七的一口骚话瞬间就让这个角色丰满了很多,而制作粗糙到无以复加的《齐木楠雄的灾难》,仅凭借着主配角们个性鲜明的配音也能让人捧腹大笑,这就是配音的魔力。
近几年国产动画配音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大,有时一部作品还没开播,光看豪华的配音阵容就能让人觉得,“稳了!”、“绝对火爆!”
出色的配音往往是成功动画的点睛之笔,而给动画注入听觉灵魂的配音演员,说起配音演员,你能想到的阿杰、边江、山新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名字。
但在国产配音的整段历史里,他们却是最年轻的一代,往上追溯他们的前辈,无论是国产动画辉煌的黄金时代,还是低谷徘徊的黑暗时期,配音演员们始终活跃,伴随着中国动画一同成长,一直一直可以追溯到中国动画萌芽最初的那十余年。
中国动画配音是如何萌芽起步的?
国产配音的历史几乎和中国动画同样久远,他贯穿了中国动画近百年的时光,就像一棵树和一根藤,相持相依,直到今日。
而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段中国动画配音史,这近百年的沧桑。
虽然现代配音演员是基于电影和动画而诞生的一门职业,但实际上配音要比电影和动画诞生早得多。
你可以回想一下课本,“京中有善口技者”。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里描述的口技者是不是和我们熟悉的配音很像呢?
配音艺术得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的傀儡戏,在我国民间艺术中有很多配音得影子,无论是皮影戏还是木偶戏,这些由不露脸得艺人来演唱、念白的艺术,都说明我国拥有配音艺术的天然土壤。
而现代配音则要从电影开始说起,自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电影这一工业时代的娱乐形式便逐渐成为了人们娱乐的主流。
在电影早期,无论是开天辟地的火车进站和工厂机器运转,还是卓别林和巴斯特基顿这样笑星主演的电影都是没有声音的,启发万氏兄弟开始制作国产动画的也是无声的默片动画。
这种情况直到20多年后,电影院开始使用音响设备才开始有所转变。
1926年,《唐璜》拥有了第一段属于电影的音频,1928年米老鼠吹出了动画界第一声口哨。
电影和动画从此进入了有声时代,中国追赶的脚步并不慢。
上海最早拥有音响设备的电影院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最后几年,之后中国电影也迈入了有声时代。
1931年,《歌女红牡丹》成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中国电影如字面意义上开始拥有声音,这个时期国外有声动画大量引进到上海。
万氏兄弟在观看国外的有声动画作品后,深感有声影片才是未来的大趋势,决定制作中国人自己的有声动画。
但是有声动画相关的技术被西方国家封锁,万氏兄弟只能从头摸索。
话音同步,怎么录制音效,都是从零开始。
本来无声动画只需要每秒播放16格,为了使动作和声音相匹配,有声动画使用的胶片格数增加到每秒24格,工作量和工作的复杂程度都增加了不少。
最终,万氏兄弟还是将摸索出来的技术应用到了动画制作中。
1935年,万氏兄弟根据伊索寓言改编的动画《骆驼献舞》终于登上了大荧幕,成为中国动画史上第一部有声动画。
你没有觉得我是在讲中国动画史,而不是在讲中国动画配音史?
对,接下来才是重点!
将导演、编剧、原画、动画、摄影、特效、后期全部包揽于一身的万氏兄弟,借着《骆驼献舞》顺势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动画配音演员。
没想到吧,这帮大佬第一次搞有声动画都是自己上阵配音的!
接下来1941年,《铁扇公主》登上了大荧幕,在中国动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之前草创时期相比,这部动画拥有着庞大的制作团队,配音演员也是明星云集。
给铁扇公主配音的白虹是当时著名的歌星影星,也是中国第一位歌后。
韩兰根和殷秀岑两人是合作多年的当红笑星,在动画里他们负责的也是悟空八戒这对欢喜冤家。
为唐僧配音的姜明不仅在当时是大明星,对后来的香港影坛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也是中国第一部大牌明星加盟,配音阵容豪华的动画电影。
随着战时的经济崩溃和战乱,动画的制作陷入了僵局,中国动画配音更是无从谈起,直到战争结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动画的主心骨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国动画的声音则由上海电影译制厂发出。
这个时期的配音演员除了动画、电影外,更多的是负责译制片的配音工作,充足的配音工作,让配音艺术家们有更多机会去表演不同的人物,去体会他们的性格。
邱岳峰老师,他是《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和太上老君,也是《哪吒闹海》中的东海龙王,他还是《阿凡提》中的巴依老爷。
毕克,他是《大闹天宫》中的东海龙王,也是《天书奇谭》中的袁公,还是《哪吒闹海》中的李靖。
富润生,他是《大闹天宫》中的玉皇大帝,是《天书奇谭》中的太白金星,还是《哪吒闹海》中的太乙真人。
译制片厂的配音表演艺术家们用饱含情感的嗓音,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人物。
总有人说配音的都是怪物,实际上转换多种声线这对配音演员来说并非难事,但是把握好每个角色的感情,让角色通过声音在纸上活过来,却是每一个配音演员终其一生在钻研的事情。
这个时期的配音似乎没有后来那种配音都是怪物的情景,但是老一代艺术家们对配音艺术的执着,对人物感情的把握都是一丝不苟的。
从《骆驼献舞》诞生的1935年一直到1980年,这段时期的配音演员被我称为中国第一代配音演员。
在接下来的市场大潮下,上美结束了她的绝对统治时代,引进动画成为了中国观众新的文化消费重点。
动画多样性造就国动的第二个配音时代
1980——2000年的这段时间,国产配音的格局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引进动画的多样化,让中国动画配音的版图发生了不小的变动,从而孕育出了中国第二代配音演员。
1981年,广东电视台的宋文姝在一部名叫《蓝精灵》的动画里为聪聪这个角色配音,她自己都没想到这个形象能够这样深刻的影响一代人。
《蓝精灵》的故事可能早就被70后80后淡忘,但是只要“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个蓝精灵”响起的时候,所有人都会会心一笑,这首歌就是如此的深入人心。
但是大家知道吗?这首《蓝精灵》的词曲作者都是中国人,对,这首歌不是外文歌重新填词,而是一首彻彻底底的中国歌。
作词瞿琮和作曲郑秋枫曾经合作过很多歌曲,最有名的就是《我爱你,中国》了,你永远都不知道这些大佬们都干过什么。
广东省能够引进《蓝精灵》,是因为当时的政策允许广东福建两省引进外国动画,在政策的加持下广东电视台成为了一个引进动画的重要阵地。
为了给这些动画配音,广东台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配音部门,最多的时候拥有一百多人的配音团队。
同一时期,央视在引进外国动画上也花费了不少功夫。
《米老鼠》动画中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声音,就源自于90后都熟悉的董浩叔叔和李扬叔叔。
他们并不是专业的配音出身,但是声音极具辨识度,到现在一提起唐老鸭,我还是能回想起那个破锣嗓子。
央视引进的很多动画作品,配音都是身兼主持人和配音演员的双重身份,这也是央视动画的一大特色。
因为央视主持人的知名度非常高,甚至于在网络上闹出过一次大乌龙。
很多人都以为《新世纪天鹰战士》的主题曲是鞠萍姐姐唱的,虽然声音很像,但鞠萍后来亲自否认了这一点,因为《新世纪天鹰战士》不是央视而是辽艺引进译制的,这首歌自然应该是辽艺的艺术家来演唱,而非央视的鞠萍姐姐。
这个时期辽艺引进过一大批外国动画,《一休》、《灌篮高手》、《狮子王》、《雪儿公主历险记》、《七龙珠》、《宠物小精灵》等等数十部动画,成了一代人的童年回忆。
这里的辽艺是辽宁儿童艺术剧院的简称,1983年在译制《聪明的一休》之前,辽艺并没有译制录音的能力,之所以把译制的任务交给他们来负责,其实是因为儿童艺术剧院的身份更加贴合儿童片的表演,而之前提到的上译和广东台都比较适合引进电影的译制。
说起来,这段时间还诞生出一个梗,“噢。我的老伙计,我要狠狠地踹你的屁股!”(翻译腔)。
很多人认为译制片翻译腔很重是配音的问题,其实不然,翻译腔的出现有很多原因。
因为翻译的时候,一方面要讲究信达雅,比如“fuck”,在译制片中就会被翻译成“该死”,免得太粗俗。另一方面,还要对口型,这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大家都有初中做英语翻译题的经历,很多在外语中七八个音的台词,翻译成中文就只有四五个音,这时候就要加上很多奇怪的语法,或者故意用拖长音之类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就造成了翻译腔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中国动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因为进口动画受到限制,动画的生产也更针对儿童观众,动画配音也再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时的动画配音演员已经来到了第三代,他们更多的是使用童声配音,而且相比之前配音演员更多的负责译制电影电视剧配音的情况,他们的工作重心更多的放在了国产动画的配音上面。
国产动画激增,反而出现“国动配音垃圾”的窘境
2000——1010年国产动画数量急剧膨胀,但动画配音演员却没有增加多少。
你能想象,喜羊羊、小呆呆、菲菲公主、粗心超人、雪皇、天羽这么多角色,都是祖丽晴老师一个人配的吗?
这一代配音演员至今活跃在舞台上,他们除了用自己精湛的演技来继续饰演角色之外,还会时不时的让人感叹一下,配音的都是怪物!
从第三代开始,配音老师们更多的是以个人身份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而不是像前两代那样不同的单位拥有不同的风格,但也要注意,这段时间也是国产动画“配音垃圾”这一名号产生的时期。
其实这没有什么意外的,我们早就知道世纪初在各种动画政策的扶持下,国产动画的数量骤增十几倍,但是动画制作人员的数量却没有跟上产业的飞速膨胀。
毕竟人才是需要时间来培养的,但是资本却等不及,即使是人员不足也要赶着你尽快把动画做出来。
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劣质动画的诞生,而用屁股想想都知道,为了节省成本,这些劣质动画并不会使用专业的配音人员,基本上就是抓几个业余人员赶鸭子上架。
这段时间,配音演员的劳动被压榨到最大化,除了薪酬被压到最低,一整部动画也只有区区几个配音演员负责。
配音演员没有时间钻研剧本,只是长时间,高负荷的机械念稿,这样生产出来的动画,既没有好的配音效果,配音演员也得不到学习和成长,配音质量自然每况愈下。
也难怪2000——2010年这十年间,知名的配音演员少之又少了,国产动画“配音垃圾”是一个事实,但这是上一个时代的事实。
然而,事实不是定论,他是会发生改变的,很多有天赋的配音演员被上个时代耽搁了,但是时间不会辜负那些努力的人,他们终将在下一个时代绽放。
网络新时代,资本和技术共同造就“国动配音中兴”时代
2010至今,是中国动画史的第四个时代——网络动画配音时代。
提到网络动画配音,那就不得不提一部无厘头动画——《搞笑漫画日和》,它曾在国内网上引起过不小的轰动,但引起轰动的并不是它的日文原版,而是它的中文配音版。
搞笑漫画日和中文版沿用了搞笑漫画日和的画面和套路,但是台词与剧情都重新进行过本土化设计和更改,这让原本就很搞笑的内容在中国观众眼里变得更为搞笑。
在那个“国产动画垃圾”、“国产配音垃圾”的时代,《搞笑漫画日和》中文版撕破了那层既定印象。
看过这部动画的人都能清楚的认识到,是谁说国产配音就一定不如日本配音了?
之后的就都是些熟人了,北斗企鹅的山新大王,就是那个凭一己之力玩坏了《罗小黑战记》配音表的女人。
早在2005年,她就开始配音,但最初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她瞒着家人偷偷的参加配音,直到有亲戚在漫展发现了她,她的配音工作才“转向地上”。
山新可能是第一个火出圈的配音演员,除了参与大量优秀动画的配音积累了不少人气,为洛天依献声也吸引了更多的粉丝,在这个基础上也有很多人成为了山新的颜粉,这或许也为之后的配音演员的声优化打开了一条路。
另一位我们熟悉的配音大佬姜广涛姜丝儿是那种比较老又比较年轻的人,说他比较老,是因为他从九十年代就开始配音,说起来也是一位横跨三代配音史的大佬,说他年轻是因为我们对他的了解往往开始于网络时代的配音作品,而且这面相,90后的我管70后的他叫哥都行。
还有被人戏称为国动半边天的阿杰和边江,相对于这两位的实力来说,虽有夸大,但绝不夸张,他们比姜丝儿要小几岁,在00年代就开始配音工作,但他们也是在网络时代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两人合作了很多优秀的动画,《全职高手》、《魔道祖师》等作品都有他们的精彩表演,他们的声音为魏无羡和蓝忘机,叶秋和苏沐秋的形象增色不少。
2010年开始,网络动画的发展让配音演员的生态也进入了新的时代,出现了一大批新时期的配音演员,相比老牌的配音演员,他们和日本的“声优”更相近。
日本动画声优比单纯的配音演员,有更多的偶像属性,不再仅仅是幕后的工作人员,他们有可能会开自己的演唱会,出写真集,而配音演员很多的时候都只是影子,是为别人做嫁衣的职业。
在今天声优渐渐地可以在一些时候走到台前,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多的声优被人们喜欢,而不再仅仅作为角色的一部分,配音工作室也和声优相互成全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动画片尾,除了配音表,还有对配音工作室的特别鸣谢。
但是配音毕竟是配音,终究不是偶像,边江在新京报的采访时说了他的经历。虽然学的是配音,但是本来的愿望是表演,当初也失望过,但是他渐渐的发现,配音也是一种表演,他常常把自己代入到角色中,角色哭,他也哭,真哭。
他怕如果装出来,观众总有一天会听出来,觉得被骗了,一天哭上几场,身体会吃不消,如果观众觉得有问题他会反复听,直到确定这里是不是真的有问题,倾注感情,不断努力,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从未改变。
结语:在这里我说一句,国配现在整体还是不如日配,有好的配音演员,但无论比例还是绝对数量都没日配多,差距是绝对有的,毕竟整体资本的倾斜度和行业的完善度距离人家还是有差距,但说垃圾就确实有些过分了,不管怎么说,有进步就要鼓励的,这样才能更好!
感谢所有的配音演员用努力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本文由菌菌动漫社原创,欢迎关注讨论,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