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慈云禅寺原名“慈云庵”,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当初规模很小,没什么影响。康熙十四年秋,被顺治帝封为国师的玉琳通琇法师来到“慈云庵”挂单后,此寺声誉雀起。
据传说,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宠妃董氏去逝,顺治悲伤欲绝,万念俱毁,在漫长的丧礼结束后,竟于当年十月命茆森溪为自己削发,坚欲出家。十月十五日,玉琳琇奉旨进京,闻茆溪森为顺治净发,及命众集薪,以架火烧死茆森溪相要挟,顺治才答应蓄发,暂收弃国皈依佛门之心,因而出家未果。因此,玉琳国师与清帝廷有着特殊的关系。
玉琳是汉传佛教中唯一受封为国师的人,康熙十四年(1675年)八月十日圆寂于淮安清江浦“慈云庵”。历代清帝因此对慈云寺都很重视。康熙帝曾颁布诏书,令厚葬玉琳,并命扩建慈云庵,增建法王塔;礼部尚书王熙亲撰《能仁国师塔铭》,勒石纪念这位佛学大师。后来,雍正帝又下诏书要求按照大丛林样式再次扩建,并改名为“慈云禅寺”。乾隆帝南巡时曾两次入寺瞻礼。至此,慈云禅寺已名扬天下,成为淮东第一寺。近代以后,慈云禅寺受战火及人为破坏严重。1986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慈云禅寺又重新修缮、扩建,如今已十分宏伟壮观,国师殿内新塑的玉琳国师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僧寮、客房、斋堂齐备,成为四众弟子学佛修持的清净道场。
玉琳国师的高行韵事在佛教界流传已久,其中洞房跑香、一个半徒弟、"免朝"保驾等等传为禅林嘉话。近年来,根据星云大师的《玉琳国师传》改编的台湾电视剧《玉琳国师之再世情缘》风靡海峡两岸,又唤起了人们对玉琳国师的关注,玉琳国师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