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手上沾满鲜血,一个衣服里藏好毒药,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这段话,是张爱玲作品《色戒》中的经典。它将主角王佳芝与易先生的“可怜”描述得淋漓尽致,这部作品里最多的是可怜人,王佳芝尤其可怜。
然而,《色戒》真实历史原型郑苹如却并不如此:她与王佳芝有太多共同点,本质上她们却是两种人。
王佳芝与郑苹如
迥异身世:一个被弃,一个受宠
《色戒》中的王佳芝是一个苦命的美丽姑娘,丧母后,她的父亲带着弟弟独自出国且再婚。抛弃她时,父亲只留下了少数钱财以维持她短期内的生计。
王佳芝唯一在身边的亲人是舅妈,舅妈虽说愿意供她读书,却对她很冰冷。在感情上,舅妈也抛弃了她。
被弃的经历,是王佳芝一生命运的转折,也是她悲剧命运的起源。也从被弃那天起,她的内心空了一块,往后余生里,她一直在设法填补那块,她找的填补方式是爱情,或者说是温暖。
相比之下,郑苹如算是另一个世界了。
郑苹如是中日混血,她的父亲郑钺是清末考取官费留学日本的才子,而母亲木村花子,则是日本当地名门望族之女。
用今天的话说,郑苹如是含着金钥匙长大,她在父母的呵护下慢慢长大,且经受了中日两国的新式教育。郑苹如的父亲尤其看重她的教育,他是一个革命者,他从小就引导女儿做一个为救国救民出力的女子。
郑苹如的出身注定:她不缺爱,且独立、自主、内心强大。
初恋:一个被初恋伤害,一个被初恋成就
《色戒》中王佳芝的初恋叫邝裕民,是个爱国青年,长相英俊帅气。王佳芝对邝裕民几乎是一见钟情,他和她一起演爱国话剧,但她始终只是在“演”。
她最终同意刺杀汉奸易先生,成为学生抗日群体的一份子,纯粹是为了邝裕民。
王佳芝与邝裕民
她打心眼里觉得:自己做这些,邝裕民会更加喜欢她。王佳芝对家国没有邝裕民那样的情结:一来,她只是个学生;二来,她没有经受来自家庭的爱国主义熏陶,他父亲自始至终只是个精致利己主义者,国难当头,他第一时间逃跑了。
指望这样的王佳芝为救国救民出力,显然太牵强。王佳芝之所以成为那个诱饵,成为那个所谓使命的担负者,仅仅因为邝裕民,或者说,仅仅因为她太渴望爱情。
邝裕民怎么对王佳芝的?他并不爱她,他们之间仅仅是男女之间的荷尔蒙的作用。王佳芝开始假扮麦太太,并成功接触到易先生后,邝裕民和同学们意识到她很可能会成为易先生的情人。
可麦太太必须有性经验,王佳芝却是处女,怎么办?一腔热血抗日的爱国同学们决定:找唯一有性经验的梁润生教她,因为他嫖过娼。
王佳芝的内心必然很抗拒,可这时候邝裕民却没有跳出来反对,他内心或许觉得不妥,但他却什么也没做。
此时的王佳芝并没有选择的权力,一切都有点“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意味。
在那个女人讲究贞洁的年代,“第一次”的意味极其深,王佳芝却稀里糊涂地把自己“献”了出去。她做如此大的牺牲,最后却什么也没得到,随着易先生搬回上海,他们在仓促中商定的刺杀计划完全泡汤。
这场出于爱国的行动,就此变成了一个笑话,而王佳芝则是这个笑话里最大的笑柄。这出闹剧的始作俑者是邝裕民,他也是王佳芝悲剧的导演者,可他最后却跳出来告诉她“我会保护你的”,听到这样的话,谁都会觉得讽刺。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如此大的伤害过后,王佳芝对邝裕民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她对他彻底心寒。她原本好容易找到的心的依附,就此消失,剩下的,只有心寒。
《色戒》原型郑苹如的初恋王汉勋和邝裕民有些像,他也爱国且英气逼人,只是,相比一腔热血的邝裕民,他的爱国更加理性。
抗战爆发后,在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深思熟虑后,王汉勋决定参军。离开前,他特点找到郑苹如,并将一张自己的小像送给了她。离别时,他对她说:
“苹如,我要走了,去打日本鬼子,等打完了日本鬼子,我就回来和你结婚,你等我。”
郑苹如没有来得及说什么,他就急急忙忙地继续道:“时间紧迫,我天亮就得离开了。”
王汉勋走时一步三回头,但他知道“有国才有家”,只有他们把日本人赶出中国,他们才有幸福。郑苹如拿到的那张小像背面,是他留给她的话,上面写着:“亲爱的苹如,留念!永远爱你的汉勋。”
郑苹如与王汉勋
郑苹如15岁就结识了王汉勋,她和他的感情很深,他们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也因此,他才在走时强调“打完鬼子,就和你结婚”。
王汉勋和郑苹如一样,自小就有极深的爱国情怀,他们平日约会时,经常讨论如何救国。王汉勋毕业于中央航校第二期飞行科,他当初之所以选择做空军,就是为了保家卫国。他无数次告诉她:“我们学校的校训是——‘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也因为懂王汉勋,所以他走时不需要多余的话,他知道“她会全力支持他抗日”。
投入抗日战争后,王汉勋一边在前线打仗,一边给郑苹如写信。信里,他经常勉励她,一定要积极投入抗日。
郑苹如得到了王汉勋满满的爱,他们的爱,因为后来的“共同抗日”得到了升华。
参与抗日的目的和所做贡献不同
《色戒》中王佳芝最初加入抗日同学会,是为了爱情。而后来再度加入刺杀易先生的组织,乃是因为不甘心。
王佳芝的这种不甘心,张爱玲在《色戒》中曾反复强调。《色戒》中,王佳芝再次以麦太太身份色诱易先生时,张爱玲曾用一句话,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王佳芝的这种不甘心:
“每次跟老易在一处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一个目的。”
这里的“积郁”就是王佳芝因参与刺杀沦为笑柄后的情绪,也是她的不甘心,她的不甘心,并非是刺杀失败,而是自己曾经为刺杀所做的牺牲:付出了处子之身。
可以说,王佳芝参与抗日,其初衷和真实目的是“找爱”,是为她自己。最终,她在即将得手时告诉易先生“快走”,也依旧因为所谓的“爱”,她认定“易先生对她有爱”。王佳芝最终放弃刺杀,实是必然。
《色戒》原著里,张爱玲在写到王佳芝放走易先生时,是这样写的:
“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太晚了。店主把单据递给他,他往身上一揣。快走,她低声说。”
王佳芝与易先生
王佳芝渴望爱,她渴望被爱,以抚平被抛弃的创伤,弥补心里空下的那一块。为了这个,她不惜赌上了自己和所有同伴的命。
一个人越缺什么,便越渴望什么,被抛弃那天起,王佳芝就跌入了缺爱的深渊。她渴望爱,她一直在找爱,可到头来,她发现所有人都抛弃了她,包括同伴,他们只是把她当棋子,只有易先生,让她觉得自己“被爱”。
缺爱的女人都有一个致命的认定:只有被爱,我们的命运才不会显得那么苍凉。实际上,这种认定,比苍凉本身更加苍凉。
相比之下,《色戒》原型郑苹如投入抗日明显更加纯粹,她却并非为了任何人,而是因为她骨子里把抗日当成人生最大的事。这个事的重要程度,远远超过她的爱情,远远超过她的生命。
本质上,郑苹如与王佳芝的格局就截然不同。郑苹如心里装的是家国和百姓,而王佳芝心里装的一直是她自己。
也因此,当郑苹如以间谍身份开始为抗日搜集情报时,做了高级军官的王汉勋,曾几次去信让她来香港举行婚礼,却均遭到了她的拒绝。郑苹如依旧很爱王汉勋,可她此时已经接手了新的间谍任务,若她在在这个时候结婚,很可能会影响任务的顺利执行。
为了抗日救国,郑苹如舍弃了婚恋,但她认为: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她不断地写信安慰未婚夫说:“就快了,我们一定会胜利,一定会结婚。”
郑苹如
可惜,郑苹如和王汉勋都没有等到抗战胜利的那天,他们双双牺牲在了抗日救亡的路上……
郑苹如投入抗日后,曾为抗日做了很多贡献。
除了为抗战捐钱捐物外,郑苹如还帮助未婚夫王汉勋的战友家属做事:一些航空战士在与敌机作战中牺牲,家属需要帮助与慰问,郑苹如就带上礼品一户一户登门探望与慰问。
为了搜集情报,她先后结交了百名日本“朋友”,其中不少是日本军官、文职官员及高层人物。通过他们,她获取了大量情报,就连国民党二号人物汪精卫即将叛变的消息,也是被她最先探到。
对待所行刺汉奸的态度:一个犹豫不决,一个一心刺杀
王佳芝也曾一心想完成刺杀任务,可随着她对邝裕民的失望,她的心态在一点点发生变化。她一直在寻找活着的意义,在她的价值体系里:只有被爱的女人,才有价值。
什么是被爱?对不起,这个问题的答案,王佳芝并不知道。
和天下所有缺爱的女人一样,王佳芝认为“对自己好”就是爱。这种认定,肤浅并且幼稚。可你不能怪她,毕竟,她压根儿就没见过爱。在她的世界里,甚至连对她好过的人,都少有。也因此,这种女人最好骗,因为:你只要对她们稍微好一点,她们就觉得你爱她,她甚至会因为你那一丁点的好,付出所有。
与易先生接触后,王佳芝竟开始觉得“易先生很好”,她甚至还认定“易先生爱自己”。我们来看一下王佳芝论证“易先生爱自己”的“论据”。《色戒》原著里,有一句话,描述的是易先生为王佳芝买钻戒时的心理活动:
“陪欢场女子买东西,他是老手了,只一旁随侍,总使人不注意他。此刻的微笑也丝毫不带讽刺性,不过有点悲哀。他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
王佳芝与易先生
王佳芝看易先生的侧影,竟能看出他对自己的“怜惜”。易先生什么都没做,甚至不用说一句甜言蜜语,王佳芝的心房就被击穿了。怎样?够不够细思极恐。
缺爱的女人,打心眼里会自卑,她们会觉得自己不值得爱。自卑到一定程度,她们甚至会经常在内心有这类独白:“这样性格的他,肯为我倒水,这是多难得啊”。王佳芝此时的心理独白是:“易先生这样有权有势的人,他那样忙,竟还能抽空来陪自己买钻戒纪念。”
缺爱的女人,总遇到渣男,不是没有缘由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鉴别能力。
没有鉴别能力的王佳芝一心以为易先生爱自己,这种“以为”,让她无法做到“手起刀落”,也注定他们的刺杀计划将以失败告终。
易先生爱王佳芝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说到底,易先生顶多只是爱王佳芝爱自己的样子罢了。这是男人的本能,与爱,相隔太远。
王佳芝因为放走易先生而被杀以后,原著里曾有一段描述此时易先生心境的字句:
“他回来了又有点精神恍惚的样子,脸上又憋不住的喜气洋洋,带三分春色。”
王佳芝都已经死了,且是因为他丧的命。可易先生的脸上却“憋不住的喜气洋洋,带三分春色”。为何,因为他根本不爱她。
易先生脸上的“喜气”是因为:王佳芝的死,证明她对自己有很深的感情。这说明什么?说明自己有魅力!既然证明了魅力了,怎会不喜气洋洋呢!
张爱玲在原著里着重描写了易先生的“喜”,她还对他经由她的死而得到的“喜”进行了阐述:
“易先生有一种快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王佳芝都死了,可易先生还沉浸在自己“已完成占有”的满足感。王佳芝若泉下有知,知道是这种结局,她会后悔吗?她不会,她只会觉得:“他为我的死有点精神恍惚的样子,因为‘我为他死’,而以我为知己,嗯,他是爱我的。”
王佳芝
《色戒》原型郑苹如对待自己的行刺对象却是另外一副模样,不管这个男人对她有多好,对她有多少甜言蜜语,她都没有改变要刺杀他的决心。
郑苹如奉命刺杀的人是76号头目丁默邨,这个人能力极强,且警惕性极高,他唯一的缺点是好色,这也是郑苹如能对他施展美人计的前提。
成功勾住丁默邨后,郑苹如开始寻找刺杀地点。她安排了几次刺杀行动,有一次,她将刺杀地点设置在了自己家门口,可惜,因为丁默邨警惕性太高,这次行动失败了。
郑苹如后来又苦心将刺杀地点安顿在了皮货店,她费了很大一番功夫才将他带到埋伏点。
丁默邨很少会改变行程,毕竟他知道有大把的人想要他的命。可为了郑苹如,他却几次破例,到了皮货店后,郑苹如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开始挑衣服,当她拿起一件驼色貂皮大衣时,丁默邨却突然在玻璃窗外看到两个短打衣着、形迹可疑的人,正向他打量。
机敏的丁默邨迅速察觉到了危险,未等郑苹如反应过来他便将一叠钞票向柜台一放道:“你自己挑吧,我先走了。”说着他便急急地转身向外跑。
郑苹如却并不着急,因为他们的人早已埋伏在了门口,只要他出现,他们就会向他开枪。可千算万算,他们也没算到丁默邨的司机竟在看到他突然冲出来后,一脚油门直接开到了他的脚下,并迅速让他上了车。
激烈的枪声迅速响起,可因为丁默邨的防弹车太结实,他又侥幸逃跑了。
这次刺杀后,郑苹如暴露了。可她觉得自己还有最后一次刺杀丁默邨的机会,这次机会就是她和他对峙之时。
郑苹如确定丁默邨对自己有感情,所以,即便铁证如山,他也很可能不会相信自己会是间谍,且会要他的命。果然,丁默邨当晚就打来电话,并对她喊:“这件事情,你必须得给我交代清楚。”第二天,郑苹如给家人做了一顿饭后,便决定赴丁默邨的约前去“交代清楚”。
临出发前,父亲郑钺沉默了半晌后道:“你可以选择逃走,去找汉勋,不能再冒险了。”郑苹如却一字一句地道:“我还有最后一次机会,我一定要杀了他。”
去见丁默邨时,郑苹如带了一把勃朗宁小手枪,她准备亲自动手杀了他。
郑苹如
郑苹如恨透了丁默邨,他的手上沾了太多抗日志士的鲜血,在她眼里:他就是中华民族抗日的最大毒瘤。
郑苹如的最后一次刺杀也失败了,她彻底暴露,并被投进了杀人魔窟76号。即便是被关进了76号,她也牙痒痒地嚷着“要杀了丁默邨”,只是,为了保护同伴,她推说自己是因为感情纠纷非杀他不可。
无疑,郑苹如对丁默邨并无感情,她一心只想完成任务,为中国抗日扫清障碍。
结局:都死得其所,“其所”各异
《色戒》中王佳芝的最终结局是:刺杀失败,她和同伴们被抓,并被乱枪打死。
死之前,她的同伴们个个惊恐不已,他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她,似乎在怪罪她色诱失败,也似乎在祈求她救救他们。
王佳芝在死前的表现,与同伴们完全不同,她的脸上没有一丝恐惧。她只默默看了邝裕民一眼,就一眼,这一眼甚至没有任何情绪。
不怕死的人,往往心里对死没有畏惧,王佳芝之所以不怕死,是因为:她一心求死。她已经认定,只有自己死了,她的人生才能真正有意义,也就是“死得其所”。
而这个意义的认定,依旧基于她一直在努力找寻的爱。王佳芝深信,自己是为爱而死,既是为爱而死,自然就是她眼里的死得其所。
王佳芝死得其所,《色戒》的原型郑苹如也是死得其所。所不同的是:她们二者的“其所”,有本质区别。
暗杀失败后被投入76号后,丁默邨并不想杀了郑苹如,他依旧不相信她是间谍。可事情被丁默邨妻子赵慧敏知道后,她却必死无疑。赵慧敏可不管她到底是什么身份,她只想除掉这颗眼中钉。
落入赵慧敏手中后不久,她被秘密执行了死刑。
被杀害前,郑苹如脸上也没有一丝恐惧,她只是淡淡对执刑者林之江说:
“白日青天,红颜薄命。你我有数日相聚之情,今若同去,亦不为晚。若君无意,则有死而已。唯勿枪击我面,坏我容貌。”
连命都不要了,她为何会怜惜自己的容颜呢?答案是:不毁容颜,是她想给未婚夫王汉勋留一个美好念想。
郑苹如
郑苹如的死,在她自己看来,在世人看来,都是“死得其所”,因为:她是为救国救民而赴死。
后世的作家郑振铎先生曾称颂她:“比死在战场上还要壮烈!”此言,当不过为。
郑苹如为抗战牺牲4年后,她的未婚夫、时任上校大队长的王汉勋在衡山执行军事任务时牺牲。这对苦命的鸳鸯,终于在天堂结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