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警犬,一段传奇。服役10年,被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授予“二级功勋犬”荣誉称号,它身上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新手的蜕变
2011年10月,一头4个月大、毛发呈狼青色的昆明犬来到晴隆县公安局特(巡)警大队警犬中队,它被取名为“利剑”,在这里开始成长打磨。
2014年,“利剑”4岁,因工作需要,辅警何志宽成为它的训导员,像伙伴一样与它相处。洗澡、喂食、游走、做游戏……就这样朝夕相处,“利剑”与何志宽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训练过程中,何志宽发现“利剑”对气味很敏感,便经常将血液、炸药等样品放到车上、丛林中,让它搜寻。为了锻炼“利剑”的追踪能力,每次助训员还带着“作案工具”走出至少1000米长的迹线,延时2小时以上再由训导员带着“利剑”去搜索,这样的训练让“利剑”对嗅源的反应越加敏感,搜寻、追踪也更加准确。
“利剑”作为一头追踪犬,良好的体能也必不可少。训导员带着它到基地后面的晴隆山去巡山,每天来回10公里,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操练,“利剑”已从最初的“新手”成为屡创佳绩的老将。
作战露锋芒
“‘利剑’擅长追踪和鉴别,是我们中队的王牌之一。”提到这何志宽眼神亮了。
2020年3月,晴隆县发生一起犯罪嫌疑人驱车逃跑的命案,何志宽带领“利剑”赶赴现场协助破案。
天气阴冷飘着毛毛细雨,但精神抖擞的“利剑”丝毫不受影响,它不停耸动鼻子充分感受案发现场提取的嗅源,不到10秒,找到感觉的它摇着尾巴兴奋起来,伏低身子,鼻子贴近地面,沿着踪迹快速搜索。
行进40分钟,在距现场2.5公里处,“利剑”发现一辆摩托车带有犯罪嫌疑人的血迹,它立即抬头坚定地望向训导员并坐下示警。“搜!”随着训导员一声令下,感受血迹嗅源后,“利剑”继续搜索。
循着踪迹来到半山腰,一枝折断的细竹苗毫不起眼,却逃不过“利剑”灵敏的嗅觉,它发现竹苗上带有一点血迹,再次感受嗅源追踪。
距离犯罪嫌疑人越来越近,“利剑”加快行进速度,它朝山上开始奔跑,不到50米发现一处凹陷的土坑,“利剑”突然停下,双耳竖立,身子前伸,朝坑里大声吠叫,成功发现躲匿在此的犯罪嫌疑人。
同年11月,晴隆县鸡场镇王某求助,称其三岁的孙子走失,训导员何志宽带领“利剑”顺利找到其在河边玩耍的孙子。
“到处找不到我孙子着急很,感谢你们带警犬来帮忙,大冷天的辛苦了。”
得到村民感谢的“利剑”吐出舌头,高兴地摇着尾巴。
带病守岗位
通常警犬服役时间为8年,但表现出色的“利剑”已服役10年,2021年3月,即使被查出胸口长了肿瘤,“利剑”仍然坚守在岗位。
2021年4月,沪昆高速公路晴隆服务区两家餐厅的收款机钱箱被盗,“利剑”以现场足迹为嗅源,一路沿着踪迹搜寻,最后在距餐馆不远处的茶叶地里找到钱箱、钳子和螺丝刀等物品,为侦破案件提供重要线索。
“前三个月,‘利剑’精神很好,只要听到要出任务,它高兴得跳起来,后面就开始变得虚弱了。”谈到“老战友”,何志宽不禁红了眼眶。
2021年6月,因病情恶化,“利剑”胸口肿胀溃烂出现一道2厘米的伤口,虚弱的它不时用舌头舔舐疼痛的伤口,舔了几下舌头无力地耷拉着,一口接一口喘着粗气。
看着病倒的“利剑”,何志宽愈加细心照料,用水煮鸡蛋和泡软的犬粮喂养,梳理毛发、带它散散步……
“它生病那段时间,我经常陪它,每次它都用舌头舔舔我的手,好像在安慰我。我们经常在基地后面的晴隆山训练,所以把它葬在那里,这样它能一直陪着我们。”何志宽用沉重的语气说。
2021年9月,贵州省晴隆县公安局刑侦大队警犬中队的警犬“利剑”永远离开了这支它一生追随的队伍。在此之前,它参与安保40余次、街面巡逻防控1200余次、为刑事案件提供侦查方向20余起、破获刑事案件45余起、助民警抓获犯罪嫌疑人30余人、出勘刑事案件现场800余次。(庄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