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 “评分”。
Sir更关注一部电影的“评分曲线”。
而且。
除了节节走高,一路下坠,一种“评分曲线”更值得关注。
比如它。
开分6.4,跌至5.7,又飞至现在7.3。
什么(华语)电影这么神奇?
波澜不惊,一泻千里,雨后涨潮。
其实这波曲线放在它身上,一点不奇怪。
它的名字就很大起大落:
《瀑布》
The Falls
《瀑布》早就声名在外,入围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
演员表也“星光熠熠”。
双女主之一的贾静雯,凭借《我们与恶的距离》从“古装女神”完美蜕变为“复仇女王”。
△ 《我们与恶的距离》
另一位,王净,台湾影视初露锋芒的小花,在高口碑台剧《华灯初上》里饰演少年罗雨侬。
△ 《华灯初上》
此外。
有《阳光普照》里的父亲、影帝陈以文;有凭借《诡扯》入围最佳男配的台湾劳模哥刘冠廷;有《俗女》里的阿嬷杨丽音,“九天龙女”许玮甯……
再一看导演,Sir懂了。
这就是一场“家庭聚会”嘛。
导演、编剧、摄影于一身的全能选手钟孟宏。
这两年,台湾的好电影,多半与他有关。
熟悉的《大佛普拉斯》由他监制、摄影。
他编导的《阳光普照》在2019年横扫金马11项大奖。
同样。
《瀑布》也是一部关注当下的电影。
它离我们很近,在经济下滑、人人自危的疫情的复工复学之初。
疫情解封了,可她们却“病了”。
01
病人
2020年3月,台湾。
疫情刚解封,学生复学、企业复工。
口罩,排队,测温,定期核检。
阳光普照下,一套“新秩序”已然建立。
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迅速“回到原来的位置”。
清早,单亲妈妈罗品文(贾静雯 饰)在女儿王静(王净 饰)门口三催四请,叫女儿快点不要迟到。
怒火绵延到车上。
罗品文数落女儿墨迹,女儿则不屑于妈妈接送。
老命题了。
青春期遇上更年期。
日常危机四伏,意外不期而至。
女儿的同班同学确诊,她被迫在家隔离观察。
于是。
矛盾终于爆发。
此时母女同住的家,被光分割成两个空间。
一边,是充斥灰蓝影调的幽暗。
一边,是被橘黄调包围的温馨。
更要命的是。
女儿诡异莫测的态度。
王静似乎总是避免与妈妈接触。
冷漠,吃饭要端进屋子;
——还要锁门。
跟妈妈沟通,要通过电话。
——甚至在吃完的咖喱饭上用汤勺刮出“bitch”来嘲讽自己。
母亲焦虑升级。
压抑、疏离、夹缝在失业危机和女儿生病中的罗品文几乎要崩溃。
-你还好吗?
-我好像生病了
-要我带你去看医生吗?
但幸好,她有泄洪口。
前夫王奇文(李李仁 饰)。
离婚三年,他仍是她的避风港。
罗品文将对女儿的病症推测告诉王奇文,前者失声痛哭,后者拥抱安慰。
两人亲近,差点(再次)擦枪走火。
注意。
她先脱下了(防护)口罩。
所以女儿到底怎么了?
这天。
狂风大作,风铃叮铃作响。
品文推开女儿的房门,女儿不见了。
她跑到大街,呼喊着女儿的名字。
一个不到20岁的生病女孩究竟会去哪儿?
镜头一转。
客厅风平浪静。
铃铃铃。
从房间里出来的小静,接到了派出所打来的电话。
妈妈品文在大街上昏倒,正在医院急诊室抢救。
下一幕。
干燥、人烟稀少的街道上,小静骑车狂奔。
原来品文,才是那个病人。
思觉失调症,一种早期不正常的精神状态,患者常出现思想紊乱、说话急迫、语无伦次、谈话内容贫乏、被监视及被迫害的想法等症状,情况严重的还会出现幻觉。
病其实早有预兆。
暴躁,易怒,疑神疑鬼。
-品文,你怎么了?现在才早上八点多诶
在母女视点的交换后,惊悚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口罩遮蔽了新冠,遮蔽了沟通,也遮蔽了本该被抒发、宣泄的情绪。
但疾病之外。
还有一层惊悚。
它是被疾病这种不安定因素诱发的,原本就潜藏在我们周围暗流涌动的情感危机。
02
病城
没了品文这根主心骨,整个家庭状况岌岌可危。
不到20岁的小静,随着品文病情的加重被迫扛起了善后和四处求助的责任。
她首先想到父亲。
虽然他已经再婚,但不过只分开了两年,情谊尚存。
来到他傍山而居的中产洋房,除了一个年轻靓丽的妻子,还有一个看起来已然8、9岁的儿子。
-我只是想知道,他是不是你们的小孩而已
-Frank当然是我和奇文的小孩啊
古井无波的体面下,背叛、欺骗的谎言早已根种。
甚至离婚后,都未曾主动对妻女坦诚。
便宜爹不靠谱,那么看似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骑单车深夜飞奔至医院,小静被拦在门口,被门卫要求出示健保卡,否则禁止进入;
医院里因为疫情不允许陪护,多待一会都会被“劝退”;
银行金融单位讲着小静听不懂的术语,依法不让她查看妈妈的帐户余额。
剥削、改造、镇压、矫饰。
看似遵守秩序,严丝合缝,贯穿其间的是什么?
是资本最残酷,也最公平的运作逻辑。
真正的惊悚不是惊吓。
是平常生活那一层层环环相扣的压迫和压抑。
蓝色,是这部电影的底色。
这层巨大的蓝色拉皮防水工程,无疑隐喻着扣在人脸上的的防疫口罩。
从外看去,这只是城市一道短期的疮疤,看久了就习惯了。
可对内,对每一个具体而微的个人,就是要笼罩在暗无天日的幽蓝里。
这蓝色隔离了母亲,也催熟着女儿。
品文在家想给小静做饭,意外造成失火,去了医院。
一脸茫然的小静放学回家,邻居们怨声载道,多次催促水电的物业伯伯气焰更盛。
甚至会有一些隐秘的“报复”。
-你们家在搞什么 我们整栋楼弄得没有电
-对不起
-你妈妈以前嫌我们家鞋柜放在外面有碍观瞻
结果现在你们把大家搞得这么难看
这是痛苦对更痛苦的压榨。
——因为在这种压榨中,他们的痛苦才得到一点点治愈。
丢了工作的品文想重新融入社会,最后去了家乐福卖场。
这是痛苦对更痛苦的遗忘。
工资其实很低,说是支援生活,劳动更像是一种通过重复体力释放精神压力的疗愈。
——只有在这种重复而不间断压榨中,她的痛苦才得到一点点解脱。
最后。
还不起每个月8万的房贷,卖房是必然。
4500万的房子,因为曾经失火和不景气,最终扣出中介费只能卖到3060万。
准备签约当天,来“沾喜气”的视察经理看出了其中门道。
去年相同地段相同楼盘的二手房子,经他手卖了92万一坪,而现在这套只卖了65万一坪。
原来在小静眼里“人很好”的中介小杨,狠狠诓了她们一道。
那栋房子如果卖3200万
要我半夜去借高利贷
冒着被追杀的危险 我都想尽办法买下来
小杨 拿了人家多少钱?
50万?还是100万?
这种惊悚的根源,实际上导演剥洋葱一般展现了中产阶层家庭的脆弱。
看似比底层多了什么,但只一场疫情。
他们就被打回原点。
因为疫情,品文的精神疾病逐渐外显。
钱当然是最关键(外显)的。
开篇引燃品文精神疾病的催化剂,正是“减薪”。
外商公司因为疫情要共克时艰,遂实行员工根据自我评估进行自我“减薪”。
听上去像商量 ,实则毫无余地。
减少了公司裁员,减多了无法维持生活(物价不降反增)。
刀割在身上是最痛的。
即使这是一块腐肉。
尤其是中产。
——就像罗品文办公室后挂着的出自钟孟宏的摄影作品:一个柑橘,一半光鲜,一半被绿霉覆盖。
这样的“一半一半”,正是品文所代表的靠双手打拼起来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
外表光鲜,拥有宽阔体面的房子,舒适惬意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态。
可身后背负巨额房贷,人际关系求效率而疏离,发条上紧,精神紧绷。
品文幻听出“像机器一样嘈杂的声音”,在病愈过程中,她意识到是飞流直下的瀑布。
一旦任何一个环错位、松脱。
都可能迅速“下坠”(Fall)。
03
病因?
影片从高潮到结局犹如瀑布,在平缓流域突然加速,一泻千里。
母女俩逐渐适应出租房环境,周末,小静随老师同学到湖边烤肉,品文在家做饭。
上游水坝开闸泄洪,灾难来得毫无预警。
一边,是品文煮汤溢锅子,一边,是小静被洪水冲走。
小静是否得救,Sir不剧透。
对《瀑布》最多的争议,莫过于两点:
剧作上的整体架空;人物和故事走向过于温情。
没错,相比杨德昌,钟孟宏的电影确实不够狠。
他们都聚焦于都市人的病。
杨德昌是手术刀,刺入筋脉,剜出毒血。
钟孟宏更像是一台精密的PET-CT仪器,通过观察,筛查出病灶根源。
比如《瀑布》。
影片从未直接交代品文的病因,却给了我们从各方面窥察这个家庭的角度。
除了经济问题这个最显性的原因。
还有一种隐秘的压制。
是她对前夫的欲望。
开篇不久。
她对前夫诉说女儿“病态”时就突然亲昵。
之后,总念叨着前夫即将回归。
她是对这个曾经背弃家庭,背叛自己的男人念念不忘吗?
是。
她还爱这个男人。
但她同时也恨他。
更露骨点:
恨那个还爱着他的自己。
所以你看她对她的评价。
一会亲昵,一会“他只是一个提供精子的男人而已”,一会念叨着即将回归,一会找到新工作后,下意识回答自己的丈夫已经死了。
说白了。
这种爱的成分也是可疑的。
这里面有情欲的元素,也有她濒临崩溃时对原有秩序的渴望。
诚然,品文顺利住院治病、小静与社会建立新的联系都不乏好心人的帮助。
给出了小静有效建议的女医师(许玮甯 饰);喜欢窦加画作还经常夜半歌声的病友如萱(魏如萱 饰);拖欠几个月工资,走了又回来帮助家里的佣人彩姨(杨丽音饰);进入大卖场后展开对品文追求的陈主任(陈以文 饰)。
但影片的核心聚焦于母女关系,内核仍然悲凉。
某种程度,钟孟宏比杨德昌悲观得多。
杨德昌是愤懑。
但钟孟宏好像一开始就放弃了,人和人之间救赎的可能。
所谓的父慈子孝,那些都是王八蛋,都是讲来骗人的。我们常说爸妈对小孩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事实上小孩才不care你有没有条件。小孩会觉得,我才不care你的爱,我要的是了解。
我们常听上一辈的妈妈说:我为了你费尽千辛万苦,你为什么不能了解?为什么不能体谅?我不知道。我觉得我要体谅你什么?我有要你这样做吗?他连珠炮地追问:没有了解的爱,会让子女幸福吗?
爱,离了解太远了。
——Cinephilia 钟孟宏专访
《瀑布》呈现的,正是这种彼此“了解”的无能。
病发前,品文对小静的关照从来都是强制性。
开篇她数落小静拖延,每次都要等小静很久才能送完她上学,小静却表示自己并不没有让她送,品文回:
看你每天迟到 我会比较好过吗?
她的爱大包大揽,追求的是女儿顺利上学的“效果”。
小静也一直在学习怎么疗愈生病的品文。
过程同样吃力。
从带着脾气保持原来的对方习惯,被品文吐了一脸水;到听从女医生的话要去站在她的角度思考,去理解品文。
夜半,思觉失调的品文认为门外有卫兵。
小静顺从地在门外扮卫兵,同手同脚踢正步,一人分饰二角喝斥出声,消解品文疑惧。
可是她无法,也无能深入了解品文心底的忧虑。
只是以一种小心翼翼的姿态去试探。
其实相对于关怀母亲,她首先关怀的是她病人的身份。
以至于品文每次听到那句“你还好吗?”的时候,心底都一阵烦躁。
不要再问我“你还好吗”
我会想办法好起来
好好地跟你一起过下去
每一次询问,对被问者都是一次刺痛。
而对询问者。
也为了不了解,更像是一种自问自答的安慰。
钟孟宏是个讲寓言故事的导演。
《阳光普照》里,阿豪讲司马光砸缸,是为了拯救困在缸里的自己。
影片中段,阿豪从窗台上一跃而下,这个看似清澈阳光,照顾别人大男孩需要一片藏身的阴影。
《瀑布》里,罗品文讲女人为了救在没有护栏的窗前晃荡的孩子,自己却摔下大楼的故事。
影射了自己即将跌落的命运。
她只能自救。
不可否认,钟孟宏电影有时说教、有时在“温情”与“锋利”间摇摆不定。
他的电影确实不是刀。
但也绝非和稀泥的鸡汤。
非要Sir用一样物品形容。
更像一泡茶。
烫,家庭故事也绝不是松散日常,有尖锐的戏剧冲突;淡,疏离的人物和庸常的人性;香,微妙的黑色幽默,极致的伤痛后萃出人性的一点暖。
回甘即是苦涩。
和《阳光普照》一样。
光与影,依旧是钟孟宏书写的妙笔。
上一秒,愤怒质问。
-我们大人的事有的时候比你想的还复杂
-你可不可以不要再用你那些什么大人的狗屁理由啊?
为什么我要去承受你们的烂婚姻?
为什么我要去承受一个不认识的妈妈?
为什么我要去承受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弟弟?
为什么,为什么是我?
下一秒,阳光渐渐铺开,微笑释然:
爸爸
你要好好保重
迅速的催熟背后,多少痛苦的过程被留白。
你可以理解这是微笑。
但这微笑背后,又有几多修饰,几多真实?
《瀑布》结局,女儿因水库泄洪被冲走。
——水库的上游,正是妈妈病发后急转直下的瀑布。
乍看鸡汤一样的大结局背后,其实说什么?
是中国关系爱的循环。
这循环,也是一代代中国人爱的压抑。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西贝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