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碳酸饮料里的气泡、绽放的烟花、面食里的小苏打、游泳池里的“蓝水”,都隐藏着化学的奥秘。也许你正在为学习化学而感到发愁,又或者,自从毕业后的你,就再也没有接触过这一学科。那么,今天推荐的这部《门捷列夫很忙》,将会颠覆你对化学学习的认知。
而这部由北京发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化学知识科普类纪录片,也在前几天荣登国家广电总局2020年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评选结果,获得优秀撰稿类奖项。它以图片、动画、实景外加专家解读等形式,让门捷列夫先生当导游,带我们从化学元素出发,了解生活的世界。一共五集,每集25分钟,十足是一部“让人开心的化学纪录片”!
贴近生活的选题:展示化学最接地气的一面
科教纪录片的选题,不仅指内容的设计和编排,还包括片名的选取。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门类广、知识多,讲述哪些内容、讲到何种程度等,这些都是需要主创认真探讨的问题。《门捷列夫很忙》 定位于化学普及,运用了 “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选题设置,既简述了必要的化学发展史,又选取了极具特征的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进行分类描述,同时片名也运用生活化的网络用语形象地概括了内容。
《门捷列夫很忙》全篇共五集,分别是《门捷列夫是怎样 “炼”成的》《四大天王》《你好毒》《高冷的贵族和吓人的暴君》《改变世界的元素》。仅观片名就极具吸引力,让人不禁想去探寻影片究竟讲述了什么。这就好比人们常说的“第一印象”,好的片名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
内容设计上, 从“身边的化学”入手,带领观众领略无处不在、千奇百怪、惊喜连连而又出乎意料的神奇化学世界。
我们做面食时常常加入的小苏打,就是碳酸氢钠。小苏打和发酵的面粉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面食更加蓬松,同时起到了中和面食酸味的作用。
银是与人体皮肤最为亲和的金属,打耳洞怕过敏或感染,带上银饰耳环最好。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出现了水华现象,游泳池的蓝水变成了绿色。这是由于游泳池一般会用次氯化物消毒,次氯化物产生余氯,余氯会抑制细菌和藻类的爆发。
一般家庭的卫生间里,都会有84消毒剂和洁厕灵,但你千万不要同时使用。
虽然是“贵族”,但是金也很接地气。每年都有5亿美元的黄金用于手机的生产。更出乎意料的是,金箔还能作为食品添加剂,出现在餐桌上。它在常态下完全无毒,洒在烤肉上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硅很少以单质的形式独立出现,它会与其他元素化合,形成硅酸盐或二氧化硅,大量存在于岩石、沙土中。人们把含硅的泥巴捏成各种形状进行烧制,就制作出了陶器。
风趣幽默的语言:化学变得妙趣横生
在化学教科书上,常常只讲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贡献,总是容易让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而《门捷列夫很忙》 则以幽默风趣的解说、活泼动感的配乐,以及色彩丰富的画面,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科教纪录片的常规印象,演绎出化学的妙趣横生。
节目一开始,卡通版的门捷列夫坐在热气球上,优哉游哉地升上高空。它是这样介绍门捷列夫的:这位19世纪的俄国科学家热衷于探险。他曾来到北极,北冰洋的一条海底山脉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还曾独自乘坐探空气球,飞到3000米的高空收集气象数据。闲不住的他还涉猎了多个领域,自己做的箱包在时尚界都占有一席之地。
聪明的门捷列夫是一个爱学习,又不爱“好好学习”的学生。他喜欢打牌,就把元素的名称、性质和原子量等信息制作成一套63张的7色扑克牌卡片,还像个占卜师一样摆弄他的牌阵。要是放到今天,也算是迷惑行为大赏了。
网络化的语言和科学家形象剪纸动画相得益彰,随情节而进行的配乐以及适时加入的音效,让影片的节奏变得更加活泼明快,连最为枯燥的 “元素周期表” 发现史都变得生动有趣,数十位科学家在短短几分钟内鱼贯而出,简述其对元素发现的贡献,穿插发现过程中的轶事,一部 “近代血泪化学史”跃然而出。
1803年提出了化学界革命性的理论“原子论”的英国科学家约翰•道尔顿,将“棕黄色”的、但实际上是樱桃红的袜子送给母亲做礼物而让母亲面露难色时,才发现自己是色盲,于是他成为了第一位研究色盲的人,色盲症也因此被称为道尔顿症。
除了科学家,化学元素也被《门捷列夫很忙》用拟人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更形象地理解每个元素的特点。比如它是这样介绍元素届“四大天王”——氢、氧、碳、氮的:
氢占据了宇宙中绝大部分的质量。别看它“轻”,却拥有洪荒之力。
碳不仅是撸串必备材料,更是整个生命体系的核心。
氧和氮,一对好基友,互相包容互相鼓励,给了地球万物生命的动力。
就像人有急脾气和慢性子,高冷与活泼,元素之间也有迥然不同的“性格”。铜,很“稳重”,即使把它放进稀盐酸和稀硫酸里也不溶解,自由女神像就是铜像。
另一些金属元素却非常活泼,就像钙,由于活泼,总和其他元素结合在一起,比如形成碳酸钙。大块碳酸钙,就是古往今来建筑第一神器,大理石。
还有一些元素或者它们的化合物,则很“毒”,可以致人伤害。19世纪初,一种闪耀着迷人翠绿的颜料,在巴黎上流社会疯狂流行,它也被称为巴黎绿,今天巴黎绿依然存在,只不过现在被用来制作老鼠药。
它的主要成分是砷,由于这种颜色让人心驰神往,所以大量画坛巨匠成为了砷的牺牲品。据说梵高的精神失常、保罗塞尚的糖尿病、莫奈的双目失明,都和这种颜料有直接关系。
硬核的科普内容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科学的本质就是探寻真理,纪录片奉行的原则亦是真实记录。无论时代如何发展、 形式如何创新,科教纪录片都必须首先遵循内容上的科学客观。
《门捷列夫很忙》是一部探寻 “化学”的纪录片,前期的剧本创作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占到了近一半的时间,查阅资料、知识收集、专家核实,必须确保内容科学严谨。此外,在中国化学会的加持下,纪录片的科普内容更是写满了 “品质保证”。全片一共出镜3位青年专家,分别是北京大学分子工程学院副研究员蒋尚达、清华大学化学系长聘教授张莹莹、中国颗粒学会秘书长王体壮,3位青年学者在片中关键时刻的几句点拨,简约通俗的语言往往起到 “画龙点睛”的妙用。
科教纪录片的社会意义也远不仅仅是科学原理和科技成果的展示,更多体现在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门捷列夫很忙》一片多运用诙谐的语言体现了科学家们不懈探索的精神。
在介绍 “氧”的发现时,解说词是: “拉瓦锡珍贵的头颅被砍下了,但人们探求万物本质的双腿, 开始在正确的道路上狂奔”。
在介绍布兰德通过蒸发提炼 5500 升尿液得到 “磷”的过程 中,解说员说道: “于是他打起了尿的主意, 毕竟金子是黄色的,尿也是黄色的......在饱受 了我们可以想象的痛苦 ‘熏陶’之后,布兰德没有找到黄金却意外地发现了磷。我们要为布兰德感到幸运,因为他长时间接触的白磷是 一种剧毒物质”。
结语
纪录片 《门捷列夫很忙》并不是大制作、 大体量的纪录片, 但它却与时俱进,凭借创新型表达形式和表达手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无论是叙事方式还是视听呈现,都更加贴合当下公众的审美需求,代表了新时代科教纪录片的创作及传播方向。
“用一个好的办法讲一个好的故事”已成为制作一部好的纪录片的共识,对科教纪录片而言,更是如此。让我们期待像《门捷列夫很忙》这样优秀的科普纪录片能够更多地涌流。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faxianjilup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