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炉的军屯锅魁外皮烤得焦香。趁热吃,一口咬下去油脆脆的,里头的面又有嚼劲,味道也丰富可口,花椒刺得你双唇麻酥酥的,像在跳舞。”
这一段对成都街头小吃“锅魁”的描写,看得人喉头滚动,狂吞口水,像是真的感受到了咬一口锅魁后的满嘴酥香。
你一定以为,这是本土“吃货”在向外地人介绍当地美食,其实,能如此精准描述中国小吃的,竟是一位外国人。
在她的笔下,饭点时,街头饭店的小厨房“淹没在愤怒火爆的‘嗞啦’和‘嘶嘶’声当中。餐厅里弥漫着各种最最美妙的香味。”
到了晚上,“一个个‘坝坝馆子’争先恐后地冒出来,灯泡挂在树上,灯光忽明忽暗;蜡烛插在啤酒瓶里,烛影摇曳闪烁。”这些我们熟悉的场景,像镜头一样鲜活、生动地呈现在眼前。
这就是有书君最近在读的一本书《鱼翅与花椒》里的内容,作者扶霞·邓洛普是一位英国人,她以一位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的饮食文化,并试图通过美食来认识和感知中国。
现在,让我们透过这本书,了解下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美食是什么样的吧。
1.令人惊叹的中国美食
作为一个被中国美食吸引而来的外国人,作者在长期的美食探索中,几乎“吃遍了”中国,她认为,那是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光。在她看来,中国的四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各具特色,都好吃得让人欲罢不能。
川菜是四大菜系中的“辣妹子”,胆大貌美,如同涂着烈焰红唇,伶牙俐齿还有万千精巧心肠。四川人讲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鲜艳欲滴的红油便是川菜的灵魂,有它的加持,即使最普通的食材,也能惊艳味蕾。
红汤滚汤的火锅、外焦里嫩的爆炒鸡块、醇香酸香的鱼香茄饼、青红相间,美味难以形容的回锅肉……川菜完全没有传说中的原始和粗野,而是一点点在刺激和唤醒味蕾,让你心生满足,满心欢喜。
同是嗜辣的地域,如果说川菜的辣中有若隐若现的温柔,那么湖南的辛辣就莽撞而刚烈。湖南人喜欢用鲜椒、干辣椒和泡椒调味,并放入大量的醋和泡菜,菜的色泽夺人眼球,同样也辣的莽撞直率,一如湖南人的性格。
如果说北京的宫廷菜高贵奢华,川菜、湘菜热烈浓郁,粤菜精巧细致,而淮扬菜则像位文人雅士一般,清新淡雅,却又内藏底蕴。
做为古代华东的美食之都,“淮扬菜”的摇蓝,扬州的美食曾让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赞颂不已。
淮扬菜最讲究食物的本味,只微微加一点佐料调味,食物的内容味道都非常丰富,却并不油腻。像奶冻一样柔滑的芙蓉鱼片,脆嫩的糖醋黄瓜,晶莹剔透、入口即化的镇江肴肉……每一道美食都能让人飘飘欲仙,回味无穷。
不同的地域,都有不同的美食文化,不管哪一种,都承载了无尽的烟火魅力。
2.“无所不吃”的中国人
如今,中国菜早已渗透进了英美人的日常生活,中国菜几乎成为英国最爱的“民族菜”。但尽管如此,在外国人眼中,对中国人“天上飞的除了飞机,海里游的除了轮船”不吃以外,其余任何东西都能摆上餐桌这种传闻,还是充满质疑和恐惧。
比方说花椒这种调味料,原始又野性,但是西方人却很少知道,也很难接受它酥麻的滋味。他们还不理解,中国人什么会吃蛇、鸭舌、鸡爪、大肠、蚂蚁等等这些“恐怖”的东西,甚至早前中国的餐桌上还会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
在西方人眼里,吃鱼翅也同样是一种奇怪的饮食文化,一来鱼翅充满胶质的口感他们难以接受,二来人们获取鱼鳍的方式太过于残忍。基于这些原因,外国人对中国饮食文化,有推崇,也有诟病。
因为没有深入了解,所以外国人对中国饮食的“无所不吃”还是存在着很多偏见,他们不知道的是,关于国家野生保护动物,中国的餐桌上早已禁止出现,而鱼翅也因为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鲜有亮相。
作者扶霞非常可贵的是,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说,‘无所不吃的中国’只不过是面哈哈镜,放大了全体人类贪婪的心。”并且,她长时间在中国做“吃客”的过程中,入乡随俗,始终用包容和尊重的心态去看待中国的“怪异”饮食,从最开始拒绝,到后来热爱,一切改变得悄无声息。
比如,扶霞的父母第一次从英国到成都看她,她兴致勃勃地带着父母去吃成都火锅,当她看到母亲一边皱着眉头,努力嚼着嘴里的鸭肠,如同受惩罚般难受时,才突然意识到,父母还停留在对中国人“无所不吃”的质疑阶段,而她早已融入了这种饮食文化之中。
3.“吃”出身份归属感
扶霞在书中写到,“我们吃的东西,代表了我们做人和自我认知非常核心的一部分。”的确,每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都会与其他文化共同在历史中轮回,饮食文化里渗透着每一个地域的文明和发展。
我们在饮食中可以找到归属感,就如同身在异乡的人们,最浓的乡愁,也许就是家乡熟悉的味道,过年过节时一桌团圆饭。
而最有仪式感的年夜饭,更是每个人对于“家”和“未来期望”的所有念想。
《鱼翅和花椒》并不是一本讲述食谱的书,而是一种文化和另一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在书中,英国人扶霞通过饮食来认识和感知我们,同时也通过饮食在中国获得了归属感,在探索、包容、尊重和理解中,爱上了中国。
让我们对照这本书,找到饮食文化的真谛吧。毕竟,爱吃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