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他开挂了。
来看几个数字,24、3、1:
生涯的第24部电影,连续3年有新片上映,第一次进春节档。
这个男人,总能突破你的想象:
《狙击手》
张艺谋新片,大年初一上映,如今预售几乎垫底。
这似乎成了他的风格。
《悬崖之上》被《你的婚礼》压着;《影》被《李茶的姑妈》压着……
但后期,总能凭借好口碑实现反超。
实不相瞒Sir提前看了片,题材有点“冷”,质量却够硬。
可以预感:
这杆枪,要出奇制胜。
也明白了,张艺谋凭什么能拿这杆枪袭击春节档。
他可能贡献出了最专业的素质,恰如一个狙击手那般:
狠,冷,隐。
一层一味,缺一不可。
p.s:前方有轻微剧透,不影响观影。
01
狠
还记得《金陵十三钗》里的李教官吗?
为了救女学生,他带着仅存的十余名兄弟打伏击。
英勇、冷静、凶狠,且枪法犀利。
每一枪都瞄着日军要害,能准确击中百米开外的绳索。
《狙击手》,更“神”。
志愿军狙击五班。
在“冷枪冷炮”运动中屡立奇功,杀敌数百。
班长刘文武(章宇 饰)登报的照片被《纽约时报》截取,并称其为中国“死神”。
△ 中国“死神”完败联合国军
对手。
美军有名的狙击手小队。
队长约翰,抓到报纸上的“担架兵”亮亮(刘奕铁 饰),将奄奄一息的他放在一处雪地上,只为引诱刘文武前来营救。
当刘文武带领五班出现的一刻,约翰大喜,甚至连《纽约时报》头版头条都已想好。
“约翰活捉中国死神刘文武。”(大意)
大幕已拉开。
下面,来自地府的真正死神开始挥舞镰刀。
这场战斗,给Sir最初的观感,是残酷。
救人,牺牲更多战友;不救,则代表着对于个人的抛弃。
这是对立在天平两边的困境。
五班即便知道是陷阱,也不得不救。
第一,军令如山。
出发前,连长(张译 饰)下了死命令,表示“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第二,朝夕相处的战友,在废墟上有气无力的哀嚎。
敌军的狙击枪,零下二十度的气温,失血过多的身体。
第三,亮亮根本不是普通的“担架兵”,而是可能怀揣重要情报的侦察兵。
千钧一发,五班决定不能再等。
一枪,两枪,三枪……
一场死神凝视下的冲锋开始了。
02
冷
《狙击手》讲的是抗美援朝。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藏着沉甸甸的人命
中朝军队60余万人的伤亡。
△ 伤亡人数数据来源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它是国人共通的记忆与情感。
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烈士的事迹,广为人知。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遍布四方。
它也是战争片的最大题材之一,被搬上银幕数十次。
早期的《上甘岭》《英雄儿女》,今日的《金刚川》《长津湖》,一部比一部爆。
《狙击手》跟它们有相似之处。
比如要对演员进行艰苦训练。
几十名二十岁左右的“战士”,全封闭三个月以上。
日复一日的体能训练,端枪、打枪,埋伏、卧倒,力求真军人质感。
枪点、炸点多且密集,受伤风险不小。
比如所用的雪景都是自然雪。
拍一个写实性的一个战争
等不到雪就不能拍
全部做假雪,还不如不拍
但《狙击手》又不同。
与很多标准战争片相比,《狙击手》做了减法。
没有花很多笔墨在战前筹备、战术布局或者战略辩论,没有把战线的时间和空间拉长。
也没有宏大的全局视角。
如同张艺谋所说,“狙击手的故事,最局部反倒是有价值的”。
最直观的原因,由兵种属性决定
他们的视野高度集中。
他们不适合大规模作战,而是要化整为零,用最冷的枪向敌军发动攻击。
如果说有什么最能逼近狙击手的处境,那就是冷。
冷在温度。
全片90%的故事都围绕一处雪地战壕与山坡展开。
片尾出字幕时,Sir留意到,《狙击手》在吉林省白山市实地拍摄。
熟悉东北的人都知道,即便是白天,那里冬季的室外气温也往往能达到零下20℃。
打伏击,要趴在雪里;闪避时,要连滚带爬。
拍片尚且如此。
战场的实际温度呢?战场的夜晚呢?
Sir毫不夸张地说,光是看到数字,就让人直打哆嗦
零下40℃。
冷在兵器。
装备差距极大,火力被狠狠压制。
飞机、大炮、坦克
鬼子啥都有,咱啥都没有
冷,还在“冷血”。
眼看着敌军射击躺在地上的亮亮,却无法迅速营救。
第一波去救他的战友,就倒在一旁的雪地上。
没死。
嘴里的血在汩汩朝外流。
战士胖墩忍不住,背负着铁板,倒退走路,想去救他和亮亮。
得快,不能让敌军绕到可以攻击到他的视角。
但,前面Sir就说过。
对方是美军中的精英
一群合格对等的敌人,而不是愚蠢的英雄背景板。
于是,刚就两步,绳索就被约翰打断。
敌方是牛x,但我方更不是吃素的。
战机劣势、战备劣势,不是不能弥补。
射击精准。
节省子弹,力求弹无虚发。
“狙神”原型张桃芳,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
创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
战术老辣。
赶鸭上架、引蛇出洞、后发制人。
具体什么意思,Sir不做剧透。
但。
正是这几个关键性的战术,和克制到极点的冷静,甚至“冷血”,让五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狙击手》拍的是战场,场景是冬季,按常理是极致的冷。
但Sir从志愿军的言语、动作和神情里,感受到了热血与怒火。
也正应了张艺谋所说的“狙击手的故事,最局部反倒是有价值的”。
战备资源紧缺+腾挪场景狭窄+天寒地冻……
抗美援朝这场宏大的战争,它几乎所有的特点,都完美浓缩在了狙击手的身上。
03
隐
Sir知道,对于《狙击手》,你会有担心。
首先,大量启用新人演员。
比如陈永胜、刘奕铁,没有多少表演经验。
但有老谋子的调教本领在,“谋男郎”这次没掉链子。
再看导演栏——张艺谋X张末。
没错,《狙击手》是合拍。
为了真实展现美军状态,英语更好的张末负责美军部分。
张艺谋则负责戏份更重的志愿军+统领全局。
会拉胯吗?
“谋味”淡了,还好看吗?
但其实,张艺谋的隐藏,可能恰恰是电影的需要。
张艺谋的一大特点,就是鲜明的形式感。
尤其色彩。
大多是高亮色,高对比度。
环境、颜色,预示着人物的处境与内心世界。
就连水墨风格的《影》,也是对色彩反向的极致运用。
而《狙击手》呢。
需要的却是不动声色。
看《悬崖之上》,给人最深的印象是漫天大雪。
这是充满动感的雪。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紧张的任务,纷乱的时局,飘零的命运。
在一场停不下来的雪中喷发,最后又被掩盖无痕。
《狙击手》还是雪。
但片中没有一秒是在下雪的。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这是静态的雪。
但是更深,更厚。
战场的氛围不像特工那么紧张,却更胶着。
人迹罕至的雪路,于狙击五班,是寸步难行的血路。
同一场雪。
也许还会有两种颜色。
《狙击手》的雪白分了两个层次。
美军的大雪+大衣,都洁白无瑕,是亮白。
我军呢?
棉衣,缝缝补补久未清洗的灰。
加上拉枪线找掩体,要在雪地来回滚,是惨白。
白是主题色。
也是背景板,上演的是生命最悲壮的戏剧。
亮亮传递情报时,周遭是亮白的雪,身上是惨白的雪和暗红的血迹。
手上,却是鲜红。
(假装此处有一张精美剧照)
血也分出了不同的颜色。
一种是悲壮惨烈的命运。
一种又是鲜活的,不会被大雪和时间掩盖的热血。
《一秒钟》里,有一句话Sir很喜欢。
“短不过一秒钟,长不过一辈子。”
是在形容电影,可又何尝不是战士们的人生写照。
如果说狙击手还易隐,那这些真藏不住
内心对胜利的期望,和对“家庭”的期盼。
随时可能喷涌而出。
胖墩,没什么文化,大字不识几个。
孩子还没名,文化人大永想了几个,他都不满意。
救亮亮前,他给孩子取名“铁板”。
还有另一名战士,总爱摩挲手套。
那是上战场前妻子织的。
但看完全片,你又发现这是一部极其“有限”的电影
你看不到闪回家庭的戏份,看不到上峰的布局战略,甚至也看不到一些人的去向。
但一个个真实的个体,不就是有限的吗?
还是张艺谋那句话
一叶知秋,恰巧是中国美学。
以极小的聚焦,纵深着整场战争。
以生命的刹那,提炼出一辈子的厚度。
在战场,刘文武们的确是神枪手。
但在家,他们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
也随时有可能,变成一把骨灰,一个牌位。
那些为了亮亮牺牲的孙喜们,在抗美援朝战役中倒下的烈士们。
是飘落的黄叶。
也化作无言春泥,转化,新生。
张艺谋这些年所践行与擅长的,就是在大时代、大环境中雕镂细微精巧的肖像。
今年,张艺谋进入电影行业的整整40年。
第一次在放映厅听到观众掌声,他“浑身汗毛都立起来,激动,强自镇定”。
现在,他成了名声在外的“国师”。
以惊人的高产和高质量,不懈创作。
是08年北京奥运会的总导演,现在又在为冬奥会开幕式忙碌。
太多的荣誉。
但对于听到观众反馈时的那种幸福感和敬畏之心。
那种讲出中国人的故事,传递中国人情感的原动力。
始终未变。
张艺谋在《狙击手》中,犹如雪隐鹭鸶。
隐去了自我的痕迹和色彩,是为了另一群人的“显”
他们在冰雪里舍生忘死过。
他们的姓名,不该被淹没在一片白茫茫中。
把故事讲好。
把镜头聚焦在他们身上。
当银幕上的他们,被引荐给银幕外的观众,真正的讲述者只在一旁微笑不语,深藏功与名。
因为那一张张鲜活、可爱的面孔。
大家自动会上前相认,胜过一切的语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李寻欢不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