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报 记者 王晓萍
今天是抗美援朝纪念日,71 年前的今天,抗美援朝战争序幕拉开。
"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电影《长津湖》里的一段台词,道尽志愿军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令人感动。
在抗美援朝纪念日到来之际,晨报记者拜访两位曾经参战的老兵,听他们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发生的动人故事。
沈金富:拆棉被当棉球绷带救伤员
电影《长津湖》中,"第七穿插连"卫生员大川为保护受伤的战友,以后背作盾为其挡枪弹牺牲。这一剧情,深深触动了沈金富。
沈金富,原杏林区卫生局局长,海沧区离休老干部,祖籍山东泰安,出生于 1931 年,1945 年参军,后受训成为一名卫生员,曾参与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后来,他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抵达朝鲜后他首次参战就是在长津湖地区。
"入朝时,棉服没来得及发放,我们就戴着大盖帽、穿着单薄的军装奔赴战场。" 1950 年 11 月,沈金富所在的山东警备 17 团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 20 军赴朝鲜东线战场,配合主力部队作战,阻击美军。沈金富回忆,当时已入冬,一到战场就赶上刮风下雪,气温零下 20 多摄氏度,有时甚至降至零下 30 摄氏度。"我们的战士有的被冻得手脚发紫、发黑,但仍克服恶劣的天气条件,勇敢作战。"
前线战斗激烈,不少战士负伤。沈金富与其他卫生员组成担架队,常冒着枪林弹雨,将受伤的战士抬回后方抢救。因运输线遭敌方封锁,军队医疗用品短缺,沈金富与其他卫生员就拿出他们盖的棉被,取出内里的棉花作为棉球,外边的被套则剪成布条作绷带。"部分棉被充当医疗物资后,休息时,我们只能几个人共用一条被子,抱团取暖。"
长津湖地区群山连绵、森林密布,交通闭塞,前方一旦缺医少粮,沈金富等卫生员还要担负起补给之责,抓着绳索、铁链,翻山越岭将物资送往前线。"翻山送物资时,敌人炮火不断,有同志因此不慎跌落,摔伤甚至牺牲。"战场上,沈金富曾与死神擦肩而过。"有一次,我被弹片击中腿部负伤。还有一回,敌人机枪扫射,5 个人就有 2 个人负伤、牺牲,我坐在一边刚好躲过。"
"战时别说换衣服,连澡都没法洗,只能偶尔抹抹身子。"沈金富告诉记者,因为卫生条件差,在作战期间他曾患急性传染病"回归热",被送回齐齐哈尔的医院救治,病愈后又立即重返战场。
1951 年 10 月,沈金富受命回国。在朝鲜战场将近一年时间,他经历过 5 次大战役。去朝鲜时,他所在的卫生队有二三十名卫生员,回国时仅剩十来人。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短短八个字,却是支撑沈金富和与其并肩作战的卫生员们克服困难、艰苦作战的崇高使命,他们以急救包等为"武器",救治受伤战友,为赢得胜利作贡献。
吴桂佑:三枚纪念章珍藏至今
去年,吴桂佑获颁抗美援朝纪念章。 受访者供图
家住海沧东孚的吴桂佑年近九旬,头发花白,仍站得笔直、坐得端正,眼神明亮而坚定,不改军人本色。
1951 年 3 月,吴桂佑在福建省建瓯县入伍,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令人遗憾的是,因年事已高,关于参战的经历,吴桂佑已记不清晰,唯有档案里寥寥几句话和他珍藏的两枚纪念章,留下了他参战的印记。
关于吴桂佑的一份鉴定材料写着:"该同志政治立场是坚定的,无论在任何艰苦的情况下,都能经得起考验,在抗美援朝、剿匪斗争中就表现了这一点。"
吴桂佑的儿子吴金盛曾听老人提起自己参战的只言片语,他说:"我听闻,父亲在战场上主要负责炊事、工程抢修等保障任务。"
凝聚着吴桂佑当年参战记忆的照片等物件,随着家里几次搬迁早已遗失,仅有两枚纪念章珍藏至今:一枚是他 1951 年入朝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赠予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另一枚是 1953 年胜利日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予的"和平万岁"抗美援朝纪念章。
1957 年,吴桂佑复员,在海沧东孚成家立业。在吴金盛看来,尽管父亲很少提及自己的从军经历,然而对于军人荣耀的看重和保家卫国的执着,早已融入他的骨子里,并体现在家风传承中。
妻子早逝,吴桂佑一人将两个儿女拉扯大,家中并不宽裕。1982 年,他坚持将吴金盛送去当兵,当时吴金盛 19 岁,正是年轻力壮能为家里分担的时候。
去年,吴桂佑第三次获颁抗美援朝纪念章。戴上崭新的纪念章,他向在仪式上为他授章的嘉宾回敬军礼。这个标准而充满力量的军礼,仿佛是他对那段光荣岁月的回首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