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夫评《故井》
“在历史的幽深处/飘满了现代的/生活垃圾”,就是有如此延宕开来的出神一句,整首诗有了,活了。
其实,这也是有法可循的,就是需要前面部分的铺垫,再由此终身一跃,由实入虚,由当下进入历史,再又进入当下现实。
能这样完成当然需要经验,阅读的积累和写作的训练,前人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是写作新人极大的养料库。
黄文庆评《故井》
黄文庆点评:此诗有两次反转,都让人有心理落差,就通过这种心里落差,完成了对诗歌意蕴的达成。
前三行是常态表述,诗人用“拜”、“瞻仰”、“鞠躬”,写出对孔子及相关事物的崇敬和景仰。
诗的第四五行写出第一次反转。经过前面的铺垫,本应看到故井的神圣,岂料被铁丝网保护、传说渲染的故井里却没有圣水。这是一次异常疼痛的内心跌落和期待落空,让人不胜唏嘘!原来敬畏、神圣、诡秘的事物是如此不可轻信,它们也许只是个虚妄和欺骗。
诗的六至九行写出第二次反转。井里没有圣水倒也罢了,让人沮丧的是,它里面漂满生活垃圾。这可真是雪上加霜、伤口上撒盐。读到这里就会眼前一黑,有些绝望,有些愤怒!神圣远去了,失踪了,绝灭了,一去不复返了,多么遥远的断代啊;而且,不单是空洞、虚无,却是脚踏、污染、埋葬、毁灭。请注意,是生活垃圾,是当代人所为,是不肖子孙、愚昧子孙、粗陋子孙所为!
诗里“历史的幽深处”,指当代不肖子孙不仅污染和葬埋当下,还篡改和毁灭遥远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认知。如此,就使此诗有了鲁迅式深远的忧思和巨量的悲愤。
此诗是纯记录的,白描的,不越俎代庖替读者思考、抒情,因此显得真实和蕴藉。
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欲固其国,必守其史。读此诗,唤醒的是国人捍卫民族传统的深层文化良知和传承文化血脉的责任担当。
2022.3.7
金风先生评《故井》
“拜孔庙/瞻仰孔宅故井/躹躬探身”
孔夫子早已是传统文化的象征。诗人“鞠躬探身”,写出了一种虔诚,写出了一种努力。虔诚地“拜孔庙”,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景仰,“瞻仰孔宅故井”,努力地上溯这种文化的源头所在。
可惜,“透过严密的铁网/我没有看到传说中清纯的圣水”,这是一种失落!多少人在传说,当我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只有回到中国的先秦,到孔子那里,到老子那里,到庄子那里,到墨子那里……到我们的老祖先人那里去找出路!遗憾的是“透过严密的铁网/我没有看到传说中清纯的圣水”,是“铁网”之过,还是“我”的愚痴?
恐怕不是“我”愚痴,因为“我”也“只看见/在历史的幽深处/飘满了现代的/生活垃圾 ”!
一个小孩子说,他身上真的没有穿什么衣服啊!那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一句真话,“只看见/在历史的幽深处/飘满了现代的/生活垃圾 ”,这是诗人夫平“拜孔庙”时说的一句真话!其实,我们都知道“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借尸还魂”吧?多少文化骗子已经把这一招玩滥了!
一首小小的短诗,好像在提醒着我们,有一种哲学应该叫辩证唯物主义,还有一种哲学,那是历史唯物主义。一切应该从实际出发,一切应该讲究实事求是!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都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歪曲,不粉饰。特别警惕那些制造“现代生活垃圾”的文化骗子,千万别上了他们的当!
读夫平《故井》|雪也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去孔庙瞻仰故井之事。所谓孔庙,是祭祀孔子的祠庙,在山东曲阜,也就是孔子的出生地。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被称为圣人。其和弟子语录所成的《论语》,影响深远,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儒学,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和推进,更不必赘言。
首句“拜孔庙”是领起,想到朝圣一词。孔庙很大,景点也很多,但诗人所选取的只有故井。孔宅故井,应该是孔子曾用过的井。井,是过去吃水的重要来源之一。作者的态度,是虔诚的,是恭敬的。从瞻仰一词,即可看出。故井,被严密的铁网围住。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作者没有看到清纯的圣水,只看到生活垃圾。既然是圣人孔子用过的故井,那么井中之水,便是圣水。既然是圣水,那么就应该是鲜甜而清纯的圣水。退而求其次,即使因为时间久远的缘故,未必清纯,那么或也可以浑浊,但也绝对不能飘满生活垃圾。圣水,被垃圾玷污了。作者,是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但,诗歌到此,戛然而止。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的心痛可想而知。
故井,有垃圾,而且飘满了垃圾。这是游人的素质问题,也是景区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从更深层次来看,是当下世人缺少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如果游人和管理者,都能有作者这样对待传统文化,对待先师孔子有敬仰之心有膜拜之心,那眼井,就不应该飘满垃圾。想到《楚辞》中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虽未必至此,但这首诗,也让人警醒。
附诗
故井
夫平
拜孔庙
瞻仰"孔宅故井”
躹躬探身
透过严密的铁网
我没有看到传说中清纯的圣水
只看见
在历史的幽深处
飘满了现代的
生活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