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杨晶
“号手就位!”夜雨中伸手难见五指,而在火箭军“常规导弹第一旅”驻训场,一场实战化演练正在进行。展开设备、接通电源、瞄准、读数据……只见发射架旁,各号手密切协同,短时间内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夜空下,导弹起竖,直刺苍穹。
暗夜练兵。
上世纪90年代,该旅在某海域成功发射多枚导弹,由此开启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核常兼备、双重威慑”的新纪元,被中央军委记一等功。2013年,习主席签署通令再记一等功。近年来,该旅官兵把习主席关怀勉励转化为练兵备战的强大动力,聚焦打赢狠抓实战化能力提升,常态化保持“弦满弓张”的备战状态。
(一)
“常规导弹第一旅”,“第一”就是他们的名片:2次荣立集体一等功、同类部队发射导弹数量第一、同类部队执行重大任务数量第一……
但对该旅官兵来说,“拿第一”不再是最高价值追求。“不断突破战斗力瓶颈,勇于超越自我,这才是‘第一旅’的目标!”该旅领导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坚持极限练兵,瞄准“快”字锤炼胜战本领。
“完成操作没问题!”邱国绪清楚地记得,这是他第一次进场进行实装操作训练,信心满满,有点“飘飘然”。教练员发现后,抛出了一道考题:把眼睛用黑布蒙上,你能不能照常操作?
顿时,邱国绪慌了神,站在操作面板前怎么也下不了手。
“操作技能没有差不多,必须‘万无一失’!训练就是为了打赢,今天训练场的标准决定明天战场的胜败。”教练员一席话,成为邱国绪不断超越自我,精益求精的强大动力。
为了对操作面板每个按钮位置绝对熟悉,“一摸准”,邱国绪白天看着练,晚上摸着练,不断提高操作指法的熟练度和准确性,探索总结出“稳、准、轻、柔”的操作手法要领,在部队推广使用。
微光条件下开展操作,锤炼发射能力。
“打仗要懂夜的黑”,近年来,该旅深入研究夜间作战行动难点,创新多项夜间训法战法,提高复杂条件下部队行动能力。但是,进入作战区车辆统一使用防空灯,会造成司机视线不佳,起初,有些官兵不适应。
平时不敢大胆训,谈何战时能打赢?旅党委坚定承诺:“从严练,你们上;担责任,我们来。”
旅党委的鲜明态度极大调动了官兵的训练热情。炎炎夏日里,官兵们顶着40℃高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进行训练,每次结束后衣服都是从里湿到外,一拧一滩水。夜间机动转进,驾驶员闭灯行车,号手在微光下精准操作,往往凌晨才能休息,第二天继续组织火力突击……
尽管很累,但官兵们说,这样的训练才更有战味。
夜间全流程操作,检验全时段发射“底数”。
(二)
“如果战争真的来临,我们的发射架,必须旅长亲自到现场指挥,才能完成任务吗?”热播剧《号手就位》中,基地指挥员发出“灵魂之问”。
这样的问题,该旅早已用实际行动作答。
去年以来,该旅着力打破过去驻训演练固有模式,导弹发射避开以往熟门熟路的发射场,来到从未涉足的野外复杂地域,锤炼营架独立发射能力。
“我们不去想导演部怎么临机设置情况,而是想自己在不同的地形、天气等复杂条件下,怎样把手中的武器性能发挥到极致。”参谋长朱向军说,“在对照强敌进行实战化演练中,指挥员的能力不断得到锤炼,训练的安全系数也稳步提升。”
战斗减员,个别号手因伤脱离战位,发射架能否正常运转?为确保遭敌打击后仍具有作战能力,该旅大力培养本岗精通、多岗兼通,甚至全岗全能的操作号手。但是操作规程复杂专业,成为一名“全能号手”并非易事。
中士伊瑜是一名驾驶员,驾驶技术没的说,但学习理论知识让他十分头疼。看着眼前一摞摞资料和密密麻麻的电路图,伊瑜打起了退堂鼓。“能不能不学全能,干什么苦活累活我都愿意,就是不想背了。”连长马瑞得知后,每天晚上带着他加班背规程,一字一句给他讲,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解释原理。看到连长这样用心,伊瑜也不甘落后,白天学操作,晚上学规程,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练习。最终,伊瑜顺利通过考核,成为“全能号手”。
导弹如利剑,人才是剑柄。该旅着眼部队建设对人才、官兵对成才的需求,将旅育才中心打造为“人才孵化器”,让官兵处处可学,时时能学。
走进育才中心,一项官兵自己发明的小仪器被重点展示。为解决全防护状态下不易瞄准的问题,官兵自己动手制作辅助瞄准仪,极大方便了夜暗条件下精准操作。
“发明不在大小,能提高战斗力就是好发明。”旅政治工作部主任储一江告诉记者,小到一个扳手,大到一套系统,无不蕴含着官兵的智慧。
旅有“育才中心”,营有科技创新工作室,在为战创新浓厚氛围下,官兵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导弹发射先锋连”士官指挥长陶德军带领号手研制出精确点火辅助装置并加以应用,极大提高了零秒点火率。导弹点火后,要用绞盘将电缆收回,号手李靖峰设计了背带式撤收法,大幅提升快撤能力。
(三)
在该旅,即便是保障岗位,执行的也全是主战的标准。
“只有测得准,才能瞄得准、打得准。”有这样一群官兵,他们常年在外担负各类阵地保障任务,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在作战区的各个点位上,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官兵们打趣:是不是一名合格的测绘兵,看一看肤色就知道。
去年某月,该营受领命令,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测量任务。“既然上级下了命令,那就拼命干,所有的工作能往前赶就拼命往前赶。”时空基准队队长朱鑫鑫带领官兵到达任务地域后,压缩就餐时间,连夜展开作业。一次阵地测量,狂风大作,黄豆大小的雨点直泻而下,朱鑫鑫带头冲在测量一线,冒着雨上山,淋着雨埋点。
某次实弹发射演练任务,倒计时最后一天,朱鑫鑫对即将使用的阵地展开最后的数据校核。突然,他发现某阵地测量结果秒位偏差了。
“测量数值出现偏差,哪怕再小也不行!这是关系到导弹发射的大事,必须较真!”就这样,朱鑫鑫带着战友们又回到阵地,重新测量采集数据,最终赶在发射零日前顺利完成了复测任务。虽然不能亲眼见证导弹升空,但他们用精准数据成功托举。
“崇山峻岭、风吹雨打、炎热、饥饿、疲乏……这些从来没有阻挡过测绘兵前进的步伐,反而锤炼了我们坚强的战斗作风和钢铁般的战斗意志。”营长李启超说,“每次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萦绕在我们心头的只有一个感触——我苦我累,但我值!”
党旗下,官兵许下铮铮誓言。
“导弹我操作,我听党指挥。”旅史馆里,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文字,让号手墙上的名字变得鲜活。透过这些名字,记者仿佛看到,从组建之初筚路蓝缕,用“纸箱当面板,麻绳当电缆”上马搞训练,手抄200余万字笔记当操作规程,书写常规导弹部队的开篇,到而今成为“双百劲旅”,一代代“一旅人”将“长剑卫国,弦满弓张”的誓言印刻于心。正如其旅歌中所唱:我们是新型的导弹劲旅,烈焰中腾飞的东方神剑,保和平,卫统一,使命崇高……首战用我,用我必胜,数英雄男儿,还看今朝!
(中国军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