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书馆
读序 2020 | 第 23 篇
总第 154 篇
崖蜜、千层油糕、翡翠烧麦、鸡头米、帝王蟹、肥肠、羊杂、牛肉酱、椰子鸡、三虾面、小鸡炖蘑菇......
从西藏雪域到宁波盐田,从尼泊尔到挪威,从悬崖处的甜蜜到深海中的珍馐,8类食材,近300种全球奇绝美食,它就是让你边看边流口水的高阶吃货修炼手册——《风味人间》。
《风味人间》
陈晓卿 主编
中信出版集团
广告
风味人间:至味在身边(限量签名本)作者:陈晓卿当当
这是一本涉及人文、历史、美学与艺术的美食文化书籍,也是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二季授权图书。作者陈晓卿与团队18400小时遍寻全球奇绝美食,讲述了8类食材和70个美食与人的温暖故事,字里行间带大家阅尽生活滋味。
本书主编陈晓卿曾经执导过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第二季,雨枫还记得当时自己看纪录片时眼馋的模样,也让雨枫第一次觉得:美食,是可以治愈人生的!
陈晓卿
导演,制作人,美食专栏作家。现任腾讯视频副总编辑,稻来纪录片实验室负责人。
执导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第二季,节目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影响遍及海内外,成为年度话题。
2018-2019年分别执导《风味人间》第一季与第二季。
甜蜜缥缈录、螃蟹横行记、酱料四海谈、杂碎逆袭史、鸡肉风情说、颗粒苍穹传、香肠万象集、根茎春秋志,8类食材被“神级文案”赋予了富有江湖感和故事性的8种人生,搅动滋味江湖。作者经由食材这一窗口,全景式呈现了人与食物、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带领我们了解全球不同文明饮食文化的差异。
有人会问,既然是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二季的授权图书,那我直接看纪录片就好了啊,为什么还要看书呢?那雨枫就要给你说道说道了!
首先在拍摄纪录片时,摄影师就做了全程跟拍,所以书里收录了580+张高清大图,拥有本书就可以把流动的画面定格收藏。
巴克拉瓦
另外还有随书附赠的《风味实验室》菜谱,16道菜,包揽四大用餐场景,170+张步骤图,新手在家就能轻松复制,将纪录片同款美食搬回自家餐桌,有品质,更有格调。
这本书更抢眼的地方在于,它是一本“黑科技”之书,是一本闻得到香气的书,拿到书后搓书封10次,即可闻到“崖蜜”同款甜蜜之味。味道封存书中,可留香十年。这种全新的阅读体验,雨枫真的是爱不释手呀!
这是一本人间与风味碰撞之书,烟火情怀惊艳又动人。可解馋、可闻香、可收藏、可送礼,也难怪雨枫疯狂想要为它打call了!
光影易变,文字耐读,换种角度来看,这本书可以说是书架上的美食文化纪录片。
本期读序推荐《风味人间》主编陈晓卿的序言《除了美味,还有那些曾经的美好》,为大家讲述团队主创人员、内容选材以及在疫情期间拍摄过程中的困难与波折。
人无疑是大地的主人,却又是胃肠的奴隶。有关美食的问题,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读序 2020 | 第 23 篇
总第 154 篇
序言
除了美味,还有那些曾经的美好
陈晓卿
1
2020年4月26日,《风味人间》第二季上线。似乎应该写点儿什么,来纪念这段忙碌又充实的日子。
一个多月前,照例通宵加班。
快凌晨的时候,茶水间突然传来大平的惊呼:“快看,下雪了!”有人开始往窗口聚拢。我边走边想,都3月了,怎么还会下雪?
天色微明,楼下薄薄一层白色。再仔细看,原来是院子里的玉兰,已经不知不觉开了。“玉兰花怎么又开了?”大平有点儿不好意思,边擦眼镜边咕哝,“哦,我们这吭哧吭哧,都一年多了。”
可不是吗?时间过得真快。纪录片制作周期动辄一年,作为离法定退休年龄只有5年的人,每次看到玉兰花在眼前盛开,我心中总会有一丝异样的感觉掠过。
2019年元旦假期结束,《风味人间》第二季开始建组,满世界寻找导演,最后到岗的导演、摄像、调研员有和我一起工作过的,也有和我第一次合作的。大家和从前一样,培训、看书、找题、写大纲、实地调研,一个小制作公司,能够这样把之前天各一方的人聚合起来,按照统一的模式推进流程,我还是挺有信心的。
大平本名张平,是这个节目的制片人之一。在《风味人间》第一季,她是分集导演,相信不少人对她镜头下的牧民转场故事和镖旗鱼还有深刻的印象。不过第一季结束时大家打趣说,她的节目质量和儿子的学习成绩刚好成反比——大平常年出差,她的儿子虎仔正上小学三年级,我见过这位小朋友在剪辑台旁边上网课补习。
这一季让大平做制片人,出发点是希望她坐镇北京掌控全局,同时能抽出更多时间陪陪儿子。不过,后来她出差的频率并没有明显减少。所以直到今天,每次见到她,我最好奇的是虎仔的成绩到底怎么样了?但我真的不好意思问。
今年,是李勇收获的一年。春节期间,勇哥担任总导演的自然类纪录片《蔚蓝之境》,历时五年半制作,终于在央视播出,并且大获好评。他和我合作过,在《风味人间》第二季,我希望勇哥能够把更多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勇哥热爱自己的职业,喜欢阅读,是个闷骚的文艺青年。担任总导演后,从节目分集方案起草、前期拍摄,到解说词撰写,甚至后期调色,勇哥都亲力亲为。出生在齐鲁“姜葱大地”,勇哥知书达理、以德服人,为人特别稳当。比如,第二季原本计划和第一季一样,七集内容加一集花絮。勇哥心里不踏实,主张单做出一集用来“备份”,多稳当啊?结果拍着拍着就变成了八集!
我说这些是想表达,相比第一季,我在第二季的拍摄上轻松了很多,这是因为大平和勇哥帮我分担了许多工作。看到年轻人快速成长,独当一面,这是比平稳完成节目更值得喜悦和欣慰的。
2
当然,过去的16个月,我们还是经历了不少波折。
这次的播出日期——4月26日,对于团队来说确实是个有意义的日子。3年前的今天,稻来纪录片实验室成立。一群人聚在这个工作室,尝试在商业纪录片领域做点儿事情。理想总是丰满的,但现实多少有些“骨感”。
从我正式开始做美食纪录片,到现在已经快十年了。它源于我的爱好,但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我每一次都会经历煎熬。商业纪录片的市场化特质,让我们必须在一定的模式框架下工作,但创业容易守业难,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看似重复的套路里,每次都能给观众带来新的惊喜。
我有次和节目作曲人阿鲲聊天,希望他对某段音乐既保留一些原有的符号特征,又能让人耳目一新。阿鲲搓着手说:“这几乎不可能,从0到1叫耳目一新,这是质变;从1到2,这叫量变。”我们实际上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就是个量变的过程。但人总是这么复杂,既要求稳,又要求变;既不想失去原来的观众,又想通过变化吸引更多的人群。
工作室诞生于互联网时代,而我们这些核心主创又都是从传统媒体过来的,在拥抱新事物的过程当中,总伴随着无数纠结。我们无数次徘徊在传统纪录片、所谓的网生纪录片,以及现在的短视频之间。我们有时很想迎合现在年轻观众的胃口,但反复试验,仍很难跨出那一大步。如同一个从事京剧表演三四十年的人,突然改去做说唱歌手,存在的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自信的问题。
翡翠烧麦
和从前不同的是,我们现在唯一要负责的是观众。我们非常清楚,一个小制作机构,一旦没有了观众,就没有了价值。我们的长项是专业制作,希望能够把最诱人的美食加上精彩的故事,传递给观众。所以,在新的一季节目里,我们在制作手段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但我觉得这不值一提。我更在意的是不变的部分——对专业主义精神的仰视。
在选材上,我们找到8个有趣的切入点,可能和我之前做过的任何一部美食纪录片不同,我们最开始还有些担心素材不够,最后我们发现用50分钟讲完一种食物,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人类的差异太大。
比如,日本人吃螃蟹,要把螃蟹处理得精致到“变态”;美国人吃螃蟹,则是只取其中几块肉,剩下的都不要,其中就包括中国人最珍视的膏和黄,多可惜啊。再比如,同样是蛋与肉泥的结合,英国人用肉裹上蛋油炸,滋味不错;在武夷山区,家庭主妇能小心翼翼又快速地把肉放到蛋黄的内部,这是多么有趣的“南辕北辙”。这些不仅代表着人们对待食物的智慧,也暗含着他们各自的生活哲理,对人生、对天地认知的不同。
3
该说说这一季的内容了。
和以往不同,这次的8集,聚焦了8种(类)食物。我们希望观众看到,在这个星球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同一种食物会有什么样的态度,他们处理食物的方法,享用食物的方式,分别与他们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最初,这一季《风味人间》有另一个名字——《撞食记》。这个古灵精怪的名字,来自我们的总顾问沈宏非,取意源自撞色或撞衫,有一种不失尴尬的会心——正如人们在面对美食的时候,既有相互瞧不上的智慧,也有心有灵犀的不谋而合和异曲同工。
莫泰塔拉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人们为了口味差异发生争论,有着各式各样的“鄙视链”,诸如豆花的甜党与咸党之争,粽子里该不该放肉的讨论……我是一个口味边界非常模糊的人,在味道这件事上,个人的态度非常明朗:如果有人觉得自己掌握了风味的唯一标准答案,那只能说明这个人见识太少,并不了解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食物是平等的,对待食物的不同态度不仅有社会学、人类学的意义。仅从风味的角度理解,见识、理解和懂得欣赏一种陌生的食物,都像发现了一个新的星系。
所有人都有在公共平台表达意见的权利,互联网的出现,进一步为人们的表达和交流提供了便利,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但我个人总觉得,我们共同在这个世界生存,应该更多地求同存异,寻找共识。
收获崖蜜
在参差多态的生活方式中,寻找人类对美食殊途同归的热爱,依旧是我们纪录片的主题。
从做纪录片到做美食纪录片,很多朋友都认为我把职业和兴趣爱好结合得完美无缺。其实对于做任何一件事情来说,你只有深入进去,才会知道自己有多无知。我在任何场合都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美食家,而是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对美食充满兴趣的人。对于我们的创作集体,我也是这样要求的,要做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有意思的是,在生活里,经常有人找我请教有关美食的问题,无论我怎么解释,他们都觉得我谦虚得有些矫揉造作。但我总会不厌其烦地解释,美食和餐饮完全是两个行业,对于后者,我真的不甚了解。我不过是阴差阳错地选择了拍摄纪录片作为自己的职业,并且误打误撞地凭借美食纪录片为人所知。
拔丝苹果
我们有幸生在如今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几乎过不了多长时间,就有新的“蓝海”或者“红海”出现。众所周知,从十多年前开始,国家对纪录片产业多有扶持。与此同时,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也促进了美食产业不断发展。有句话说,“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而美食纪录片恰好处于两个“风口”之上,它得飞多高啊?所以我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定位,从不敢故作高深。我更不会因为能扇动耳朵,就以为自己真的会飞翔。
尤其是在美食纪录片这一领域,类似节目长时间地频繁出现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上,观众确有需求,但节目的长期疲劳轰炸,也造成了收视的透支。尤其是国内外同行不断创新的角度和不断精进的技术,无形中给了我们巨大的压力。再加上目前国内纪录片观众的成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只能怀着一颗虔诚和敬畏的心勉力为之,不敢有丝毫大意。
海南椰子鸡
4
当然,回顾一年多的创作历程,最大的困难出现在节目拍摄即将收尾的时候,一场疫情席卷了世界。
2月底,有天在饭点时间,我开车路过北京往日热闹非凡的CBD(中央商务区),目之所及,是一个又一个黑洞一般的餐厅。我们见证了这段历史,世界似乎是凝固了的。疫情对美食行业的巨大打击,也波及我们的节目。
我们的制作流程是,先做田野调查、拍摄故事,局部的美食呈现都需要后期在餐厅仔细拍摄,才能产生最佳的视觉效果。但我们在即将进入这个流程的时候,已经无法出差,甚至在北京也找不到一家可以拍摄的餐厅。好在我们过去交到了一些做餐饮的朋友,让人感动的是,这些朋友为我们的拍摄单独选购食材,单独约厨师。拍摄时,直到开机的刹那厨师才摘下口罩……
牛排蚂蚁蛋
团队也受到了影响。春节后,因为不能聚集,所有的剪辑会议都是在线上开的,沟通成本无限加大。我每次去卫生间都能看到自己的双眼像兔子的一样,那是一天到晚盯着屏幕的结果。制作周期几近失控,北京宣布部分复工的第一天,东郊的一个文创园里,最早走进去的就是与我一样年过半百的金牌解说李立宏,还有我们的音响总监凌青。
确实太难了。
不过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所有的参与者也都表现了非常高的职业素养,尽管成员各自隔离,但团队始终未散。一些家在外地的导演,甚至在制作完成之前一直没有回到家人身边。
让人感到温暖的还不止于此,工作室总是能够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投喂”,从年糕到青团,从春茶到刀鱼馄饨……那么多朋友让蜗居机房的我们,感受到了美味和季节的流转。
蟹腿刺身
我们的工作室紧邻着一个住宅区的大门,过往的人群喧闹,变成了今天的人烟稀疏。空荡荡的大门口,偶尔有行色匆匆的人戴着口罩经过,喇叭里无限次重复着:“请出示出入证,请出示出入证……”
而我们的屏幕上,却是另一番风景:温和的微笑,紧握的双手,深情的拥抱,亲密的吻,以及家庭的欢宴……看着节目,再看看窗外,有一刻我会想,节目里的生活才是生活应有的模样,希望疫情早一天过去,让我们的世界重新充满美味和欢乐。
如果在节目播出时,有人在这部纪录片里不仅看到了美味,而且看到了人类曾经的美好,并由此更加珍惜今天,那么这样的观众,一定是《风味人间》真正的知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风味人间:至味在身边(限量签名本)作者:陈晓卿当当
今日话题
你是吃货吗?喜欢吃什么?
欢迎留言分享~
想寻找更多与你一样热爱读书的人
请加雨枫微信(微信号:yufengshuguan2006)
或直接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
雨枫书馆,创立十四年,一直倡导“做书女”的文化理念,关注女性阅读生活,这里是知性女子精致生活的外延,是以书会友的交流场所,跨领域的女性发声平台和倡导家庭阅读的实践基地。
我是雨中枫林驿站
我的存在
只为
目送你
再次远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