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三十而已》聚焦大上海,以婚姻、工作、交友等层面为切入点,讲述了顾佳、王曼妮和钟晓芹的三色人生。
三位主角基本涵盖了大城市最典型的三类人群,顾佳是内外兼修,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完美贤妻,不仅把孩子照顾得很好,还能够在事业上帮助丈夫发展,她满足了现在所有男人对老婆的想象;王曼妮,出身小城,单身月光族,工作奢侈品店销售精英,虽然工资不低,但是消费观念过高,因此,她活成了大家口中的“精致穷”;钟晓芹,地地道道的上海人,性格温和没主见,迷迷糊糊小可爱,和编辑老公过着枯燥单调的生活。
在剧中,虽然三个女主人设都有各自不同的问题,却不妨碍她们拥有很多人生的高光时刻。她们的境遇可能是普通人终其一生都难以达到的。
由于眼界、出身和环境等因素,我们大部分人或许只能活成每集片尾的那个“三口之家”。
作为衬托全集的“三口之家”,以无声胜有声的镜像,适时地将沉醉在剧中,或陶醉或幻想或愤愤不平的观众拉回到现实中。
当我们被剧中自带高光的三位主角所触动时,对大城市的光怪陆离产生幻想时,无声的三口之家,会让你重回现实,通过审视自身,来定位自己的人生,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
在这里,我们不禁想问:“在每集片尾的三口之家,为什么要把它设置成无声的呢?”
小摊
以无声代替有声,彰显城市街角的人间烟火气
认真看剧的朋友们,总能看到在每集即将结束的时刻,会有一小段三口之家的故事。全长仅有2分钟左右,没有只言片语,却胜过了千言万语。
无声的镜像,不仅映射着剧中的人物命运,也感动着荧幕前的观众。从场景、眼神到人物之间的互动,都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和幸福的情感。
在一集片尾,爸爸给小男孩做了蛋炒饭,结果小男孩并不喜欢吃,而是生气地别开头,却瞥见了隔壁摊位大叔那热气腾腾的包子。此时,小男孩的眼睛里没有了失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渴望。
爸爸看了一眼,便读懂了儿子的心思。
小男孩开心地吃起包子来。隔壁摊位大叔也笑着吃起了蛋炒饭。到这里,短片就结束了。
如果一个人能够活在别人的角度,听其所听,见其所见,感其所想,那么他就会明白该用什么方式来解决问题。
男孩的爸爸正因为站在了儿子的角度,了解到儿子的意图,用“交换”来满足儿子,不仅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关爱,同时也教会了孩子要想得到首先要学会舍弃,以换位思维引导孩子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以物换物”这种原始的生存方式,存在于城市的某个街角,流淌于小人物的心田,无关乎金钱,却藏着人与人之间最真的情分。
彼时,王曼妮还在为“人生方向”发愁,她不满家乡小镇的平淡,也不满镇上的有为青年“小张主任”安逸的生活态度,一个接触了上流社会的未婚姑娘,不甘平凡,觉得自己见过的人太少,看过的世界也太少。
两种人生路径,一种是现世安稳,一种是未来可期。强烈的对照,更加彰显出在城市的某个街角,有那么一群平凡的人,在平凡地活着。他们才是这个城市的“烟火气”。
“交换”的快乐
“无声”奋斗,无名之辈,才是人生的底色
不论是大城市的繁华,还是小城市的惬意,都离不开这些默默奋斗,为城市各行各业服务的“无名之辈”,即生活在城市里的小人物。
这些小人物,可能是蜷缩在城市一角的商贩摊主,也可能是坐在高大写字楼里的白领们。他们都是平凡的小人物,却是这个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无声奋斗,默默无闻,平凡而坚忍地活着,才是人生的底色。
曾经,在我们小区口见过一个外卖小哥,因为疫情原因,进不了小区。最后他想了个办法,把快餐放到小区另一个出口,并给顾客打电话告诉他下来取。
看上去离得很近,就是下一趟楼,拐个弯的事儿,顾客却拒绝了取餐,并且打电话投诉了他。
无奈,他最终选择跟卖家协商,说顾客不取餐,把这个餐退了吧。他送完附近的单,就把餐食退回店里。
但是,店里的老板不答应,说汉堡类食物时间久了不新鲜,没人要了,不同意退餐。一来二回,外卖小哥没办法只能自己把这个餐食吃了。为了避免客户投诉扣分,他把餐钱转给了顾客。
还有一个近50岁的大叔,下着雨,瘸着腿送餐,电话里还一个劲地道歉,因为晚了几分钟担心被顾客投诉......
仔细观察,城市里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这些奋斗的背影,不论早晨,还是夜晚,他们都在默默前行,守护自己的那一方天地。
生容易,活着很苦,幸福里伴着坎坷才是人生的常态。在《三十而已》大结局中,完美人妻顾佳和许还山离婚了,这对一开始精神和物质双赢的家庭,最终还是散了。
编剧要告诉我们的就是,生活没有完美的,人亦是。
作家林语堂在《人生不过如此》中说道:人生不过数十载,我们要做自己的主角,而不是永远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当配角。不论你是王曼妮,顾佳,还是钟晓琴,当自己的主角,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珍惜人生中的每一天。
—END—
原创作者:念北姑娘;靠近我,温暖你,做你的情感后花园,放下心情,和我一起聊聊天,说说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