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影中纪实
编辑 | 影中纪实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飞夺泸定桥》作为红军长征重要战役之一,被编写在了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其中22名红军战士不怕牺牲,率先攀爬上只有铁索的泸定桥,破开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包围圈更为重中之重。
虽然在共产党党史、军史中都记载了22位勇士率先冲上泸定桥的英勇壮举,但至于这22位勇士的姓名,却消失在了炮火纷飞的年代当中。
英雄需要后人铭记,终于在调查团不懈的努力下,在河北发现了英雄们的蛛丝马迹。
课本中的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22勇士当名留青史
1935年5月25日,红军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虽然红红一团成功占领了大渡河对岸的渡河点,但红军战士只找到了4条小船,其中3条还是破的。如果仅凭这四条小船摆渡红军战士过河,数万人的部队日夜不停地乘船至少也要一两个星期才能渡过。
毛泽东深知兵贵神速,在红军的后方,国民党反动派依旧紧紧地咬着红军不放。于是毛泽东当即下令,改变乘船渡河计划,夺取泸定桥!
泸定桥建于1701年康熙年间,上面有康熙皇帝的亲笔提名。这所铁桥由13跟铁索构成,上面铺上古旧的木板,桥下则是湍急的大渡河,两岸也是陡峭的山脉,因此泸定桥也成为了国民党反动派重点把手的据点。
为了阻止红军部队通过泸定桥来跨越大渡河,国民党反动派将桥梁上的木板全部拆除,只留下光秃秃的铁索。
泸定桥
中央红军在做出夺取泸定桥的指示后,聂荣臻、陈赓等将领立刻进行军事部署,其中命令杨成武、王开湘率领红四团作为先锋部队,打开国民党在桥对岸部署的武力缺口!
作为先锋队,杨成武和王开湘的任务不可谓不重,但为了红军部队能够度过大渡河,再重的担子,两个人的肩膀也要扛下来!
5月28日清晨,红四团接到命令“29日一定夺下泸定桥!”
此时红四团的部队距离泸定桥还有120公里地,而敌人两个旅同时也在火速支援泸定桥,也就是说,红四团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内抢占泸定桥对岸的国民党据点,否则敌人援兵到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红四团的战士们奔波一天,甚至连一顿饭都没顾得上吃,而老天又刚好下起大雨。在泥水中行军,战士们的身体也都到了极限。不过战胜敌人的决心,让所有红军战士忘了饥饿与疲劳,势要抢在敌人的支援部队赶来之前,抢占泸定桥!
5月29日凌晨,红四团的部队在距离泸定桥不到100里时,大渡河的另一侧岸边有一支国民党支援部队,见到红军队伍的照明用的火把后,向对岸大声询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
红四团的战士们互相看了一眼,齐声回答:“我们是和红军碰面后撤下来的友军!”对岸的敌人并没有升起疑心,反而放松了警惕。
雨越下越大,浇灭了两岸部队的火把,由于天黑路滑,国民党支援部队决定原地扎营休息,而红军队伍却选择冒雨前行。
终于在29日下午1点左右赶到了泸定桥,红四团也不顾连夜行军的疲惫,直接向泸定桥发动了攻击。
29日下午4点,杨成武和王开湘亲自指挥了夺桥战斗,一时间红四团的所有炮火全部倾泻到了桥对面敌人构筑的阵地上。
面对红军的枪火压制,国民党军队只是缩在阵地里露出枪向我军反击,毕竟在他们眼中,泸定桥上的木板已经被取走,只剩下光秃秃的13跟铁索,而铁索下就是湍急的河流,所以驻守在泸定桥对岸的国民党守军丝毫不慌,甚至还朝红军队伍大喊:
“你们有本事就飞过来!”
仅凭火力压制根本无法歼灭河对岸的守军,如果再拖下去等到国民党两个旅的援军赶到,那么夺取泸定桥的计划一定会泡汤!
泸定桥
于是红四团一营二连连长廖大珠选出22名红军突击队,他们的任务就是强行攀爬到泸定桥的铁索上,然后一节一节的为部队搭上木板。
为了支援这支22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杨武成下令:待突击队员攀爬铁索后,我方所有战士统一向对岸开火,争取不让敌人发现匍匐在桥上的战士们!
于是,红四团指导员将部队中最好的冲锋枪交给了22名战士,同时让他们背上大刀和手榴弹,随时进行反击。
当突击队长廖大珠和21名勇士攀爬上铁索桥上时才发现,只凭一根铁索根本无法快速突破,摇晃的铁索和对岸敌军重机枪火力,成为了22名战士的梦魇。
见到突击队已经摸上铁索桥,杨成武和王开湘当即下令将全部火力瞄准桥对岸的地方阵地,霎时间杀喊声、枪火声响彻天边。
随着22名勇士一路攀爬,红四团3连立马组织战士跟在突击队员后方将木板往桥面上铺。
红军战士的弹药也不是无限的,在火力压制的空档期,蜷缩在阵地上的敌人抬头看向泸定桥上,赫然发现有20多名红军战士已经悄悄的摸了上来。
眼见红军突击队越来越近,丧心病狂的国民党反动派居然往铁索桥上浇起了汽油,然后一把火点燃了铁索,霎时间熊熊的火焰在铁索桥的一端燃起。
就在如此危机时刻,廖大珠挺起身子猛然跃起,用身子扑灭眼前的火焰,跳入到地方阵地当中,拔起背后的大刀用力砍向面前的敌人。21名勇士看到队长已然冲锋陷阵,于是也纷纷挺起身子借力跳入到了地方阵地。
随着一阵猛烈的厮杀,后方的红军部队趁机加快铺桥的步伐,当桥面基本上被铺满木板后,红军后续部队纷纷抓紧时间渡河,及时投入到了战斗之中。
驻守在泸定桥的敌军见到大势已去,直接丢盔弃甲,灰溜溜地向远处逃窜而去。
22名勇士突击队员,其中有4位在与敌人搏杀中不幸去世,剩余的勇士也回归原部队当中,消失匿迹。
当红军大部队占领泸定桥后,顺势向前进军,将泸定县当做根据地。
飞夺泸定桥的第二天,毛泽东、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率领红军队伍抵达泸定桥后,在沙坝村听取了泸定桥战斗的情况汇报。毛泽东双手紧紧握着泸定桥上冰冷的铁索沉沉地说:“应该在此处为英勇的战士们立一块碑。”
泸定桥战役之后,由于红军并没有脱离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所以没来得及记录22名勇士的名字,只是在1935年6月2日中央军委在泸定桥的桥头召开了一场表彰大会,为作战勇猛的红四团颁发了一面锦旗。
飞夺泸定桥表彰信
1936年,当彭加伦先生得知22名红军突击队飞夺泸定桥的英勇事迹后,为此创作了《夺泸定桥》文章来记录红军长征路上的重要战役,但对于勇士们的名字并无详细记载。
只从时任红四团支书记罗华生的口中得知,当时他在组建突击队时,为了鼓舞战士们的士气,优先从干部挑选,即廖大珠(红四团二连连长,突击队长)、王海云(红四团二连指导员)、李友林(红四团二连支部书记)、刘梓华(二连副班长)、刘金山(三连支部书记)。其余队员则是红军队伍中作战勇猛,入党积极分子等,由于战事紧急,并未清晰记住剩余战士们的名字。
1936年6月3日,《战士报》发表了一篇《大渡河沿岸胜利的总结》一文中提到,在夺取泸定桥时共有21名红军战士参加突击队,从熊熊火焰中突破敌人的封锁。
当杨成武看到这篇文章后,直接指出了文章中的错误,作为夺桥战斗的总指挥之一,杨成武清晰的记得,突击队共有22名成员。
原本党中央宣传部想要找到夺取泸定桥突击队的幸存队员,了解他们的名字后做一场宣传,但还没来得及进行调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于是此次的调查行动便被迫终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中央决定将红军长征时的故事整理出来,让后辈们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
中国工农红军军事
1966年2月,王永模从重庆被调到泸定县委宣传部工作,当他见到这座在红军长征路上意义重大的泸定桥后,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全国范围内找到那不知姓名的18位幸存的勇士。
在40多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终于在河北发现了一条线索,确认了其中12位勇士的身份!
王永模
想要了解夺取泸定桥上22勇士的名字,作为亲历者一定会有所了解,于是王永模从泸定县赶到北京,找到了杨武成将军,从他的口中得知了廖大珠、王海云、刘金山、“云贵川”四位勇士的姓名。
随后王永模又根据全国各地烈士纪念馆中,寻找线索。
1975年,王永模来到江西革命纪念馆,在翻阅烈士档案时,偶然看到曾担任红四团二连副班长的刘梓华同志,是飞夺泸定桥的英勇人物!
为了能够证实信息真实性,他立即找到江西革命纪念馆的馆长,仔细询问了他们是从何处得到的信息。
江西革命纪念馆馆长也丝毫没有保留地回答:“是由河北廊坊军分区的同志们提供的信息。”
江西革命烈士纪念馆
听到河北廊坊军分区后,王永模立刻赶到当地,并在参与过飞夺泸定桥的红军老战士口中证实了,刘梓华确实就是22勇士之一。同时王永模也在老战士的口中得知了刘梓华的子女们如今在天津生活。
随后调查组奔赴天津,找到了刘梓华烈士的子女证实,刘梓华早于1951年病逝,不过在病逝后留下了一本随军笔记,日记里清晰记录了飞夺泸定桥的经历。
1986年,王永模得知当时担任红四团总支书记罗华生还活着后,再次启程前往北京,正是在此次北京之行中,王永模从罗华生口中得知另一名勇士李友林的名字,并且在三确认了信息的准确性。
罗华生
于是在1987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时,作为22勇士之一的李永林雕塑赫然耸立,并且详细记录了他在夺取泸定桥的战斗过程。
随着被确认的夺桥勇士越来越多,泸定县中飞夺泸定桥的纪念碑也渐渐多了起来。而这与王永模40多年来在全国各地走访、联系密不可分。
其中王永模了解到22名字战士中有一个最特殊的存在,名叫“云贵川”也就是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名字的拼凑。
杨成武曾在个人回忆中描写了“云贵川”战士的事迹。
在“云贵川”入伍时连名字都没有,因为他是一个苗族小伙,于是身边的战士给他起了“云贵川”这个外号,表示他是这三省中苗族的一员。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
退休之后,王永模老人依然没有丝毫减少寻找22勇士的决心与毅力,一直在为泸定桥的保护和宣传忙碌着。
如今王永模作为泸定桥的解说员,几乎没有人比他更懂飞夺泸定桥的历史意义。
王永模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继续寻找勇士,收集更多的资料。”
王永模
红军飞夺泸定桥后,刘伯承元帅用脚狠狠地在桥板上跺了三脚,万分感慨地说道:
“泸定桥、泸定桥,红军为你花费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革命成功以后要在这里竖一个丰碑,记录下战士们不朽的功勋!”
聂荣臻元帅也激动地表示
:“对!等我们胜利了!全国革命胜利后,要在这里造一座纪念碑,纪念我们死去的烈士,让子孙万代永远记住他们。”
毛主席也在《七律·长征》中写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其中“大渡桥横铁索寒”就反映了飞夺泸定桥在红军长征道路上遇到的艰难困苦。
七律·长征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新中国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苦难生活走向辉煌未来,中国工农红军取得了长征中的胜利,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也创造了新中国光明的未来。
英雄,是民族振兴的主能量。22位勇士为红军打开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让革命的火种燃遍华夏大地,红色光芒照耀新中国!22位勇士为了国家和人民,向着敌人最猛烈的炮火前进,为新中国迎来了光明未来,那么,他们的名字又有谁敢忘记?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22位勇士犹如照耀在中华民族上空永不熄灭的灯塔,是激励民族和国家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
新时代通往幸福的长征路,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