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重庆从四川省分离出来,设立为中央直管直辖市。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四川与重庆相分离,设立重庆为直辖市的议案。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成立,宣布正式从四川省分离,接受中央直管。
重庆从四川省分离出来设为中央直管的直辖市,这在上个世纪末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对四川、重庆乃至整个大西南后来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那么是谁提出要将四川和重庆相分离?又为什么把他们分开呢?这背后不仅仅是融合或者分离这么简单的问题,蕴含着极为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历史因素,而将其分离开来也是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
从二十多年的实践结果来看,当年将重庆从四川省分离出来是一个极具智慧的决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将来还会继续发挥巨大作用。
我国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以来就是大一统国家,两千多年来历经风雨沧桑,国家最终走向统一却未曾变过。
我国现有的行政制度也是由秦朝时推行的郡县制,逐渐演变而来。之所以实行这种区域管理制度,主要是由于咱们的国土面积太过广阔,各地的实际情况又千差万别,法律可以统一,但实际管理却要因地制宜,所以才将国家分成各个小的行政区域来管理。
务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因素之一,我们的行政管理制度的主要依据也是以适应管理为主要目的的。所以,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行政区划会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而做出调整。
这种调整按照今天的话说,叫做结构性调整,这种调整有时候能在客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地区,是原来的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古就被中央政权视为长江的咽喉要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全国上下都投入到了火热的改革之中,各省、各地区都在奋勇争先,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当时的情况是东南沿海地区具有极大的区位优势,并且能够最先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因此发展较为迅速。而西北、西南甚至华中等地区由于深处内陆,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发展相对落后。
面对这种情况,中央提出可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再带动内陆西部地区一起发展。
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此时将目光投向了全国地图上,经过几年的探索,东部地区基本上已经摸到了门路。虽然还有一些问题,但慢慢地都是可以克服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经济能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当他将目光逐渐转向内陆的时候,眉头不禁皱了起来,西部地区的基础条件确实太差了。尤其是西南地区,这里气候湿润,物产丰饶,人口众多,但同时也具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天然缺点。
中间的这条长江虽然具有成为黄金水道的条件,但是一个三峡却挡住了整个大西南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卡脖子的难题。
当时为了带动发展西部,中央已经提出了以长江经济带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争取将长江沿岸各省一起带动起来,尤其是云贵川。
长江战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项目就是建设三峡水电站。当年的长江中上游由于过度开发和砍伐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长江水患年年泛滥,给中下游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经过长期的调研,水利部门提出要解决长江水患,最根本的方案就是在三峡地区建设一座大型水电站,拦截从上有奔涌而下的洪峰。
同时,三峡水电站还能为中下游地区提供大量的电力供应,并且这些电力全都是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
邓小平非常重视三峡的考察和调研,但他更加关心三峡后面的大西南将来该如何发展。三峡的后面就是西南重镇四川,同时也是邓小平的家乡,对这个三峡他是非常了解的,大型船只要想通过那里可谓难于上青天。
因此他最关注的地方就是四川,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又是重庆。解放前后,邓小平曾经率部指挥大西南剿匪,总部就设在重庆,他对那里还是很有感情的。
重庆地处三省交界处,人口众多,交通位置极为重要,并且是西南各省经济的聚合点,这一个城市密切联系着整个大西南。
简单来说,如果重庆能够快速地发展起来,那么它就能带动整个西南的经济整体向上走。重庆要是起不来,整个大西南都别想起来。
当时大西南地区还没有国际班列,国际航线也少得可怜,西南各省绝大部分的货物、资源和工农业产品都要经过重庆向外输出。所以重庆是西南的门户,也是各省的集散中心,聚集效应非常明显。
东南沿海马上就发展起来了,再有个十年就能取得惊人的成绩,到那时和西部的差距就是天渊之别了。
尽管中央的政策是允许东南沿海先富起来,但是东西部的差距也不能太大,太大了一是将来不好追赶,另一方面也会引起内陆方面的不满,造成国内区域经济失衡。
发展一个区域的经济不是短时间能见成效的事情,动辄就要策划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大计。
往往一个规划下去,需要十几、二十年才能见成效,而成效好还是坏,谁也不知道。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仔细调研了三峡、四川、重庆以及大西南的详细情况之后,邓小平心中已经为大西南设计出了一整套的发展战略。
西南与东部沿海正好通过一条长江相连,长江入海口正是中国经济的龙头上海。当时浦东已经被划为特区进行大力开发,并且已经有大批的外资积极涌入,不久的将来浦东就会腾飞。
上海的崛起将直接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先是长三角,然后是中下游,紧接着溯江而上连通大西南。将大西南丰饶的物产通过长江水道源源不断地对外输出,如此一来大西南的整个经济就能盘活,接下来就可以引进外资,进行内部深层次的改革。
而通过长江撬动西南经济的支点,就是重庆,如果将上海比作是龙头,那么重庆就是龙尾,长江经济带首尾相呼应,就可以形成华东、华中以及西南的联动发展。
当然这是一个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大战略,其中的细节还有很多,困难和阻力肯定也少不了,但是邓小平相信,只要方向不错,意志坚定,困难终将会被逐一克服。
既然西南地区的核心点就在重庆,如何让重庆发展起来,改善基础设施,与外界全面接轨,成为摆在邓小平的眼前一个棘手的工作。
重庆当时属于四川,是四川最大的市,同时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里有四川四分之一的人口,却为四川贡献了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当时的四川人口数量为全国第一,面积高达56万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省。但四川并不富裕,很多地区都是贫穷闭塞的山区,还需要财政补贴才能维持。
重庆急需发展,四川其他地方也需要发展,在制定政策和进行资源分配时,重庆往往得不到满足,有时反而需要去支援落后地区,因此重庆的发展受到了各种限制。
在原有的行政隶属关系之下,要实现中央让重庆率先发展的计划困难重重,而四川省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按照行政体制和法律制度,很多具体的事务和规划,中央不能绕过四川省直接下达至重庆。中央财政的拨款以及投资的引进都必须经过四川省,可是四川本身的情况也非常困难,无论是建设项目还是政策资金,下达到四川省之后,不可能全部拨付给重庆,不然其他地方是要有意见的。
重庆辖区达8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小型省份的面积,需要的投资和扶持很大,如果被四川分流就会遭遇力度不足的窘境。
而四川省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省、穷省并且深处内陆腹地,如果周边不发展起来,靠自己很难有快速的发展。这么大一个省,靠中央财政是扶不起来的,必须考虑一个综合的,长远的发展规划。
另外,站在四川省的角度来看,这个省确实太大了,五十六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近一亿人口,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负担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将重庆和四川进行分离,把重庆划归为中央直辖市,为四川减轻负担,同时也可以让重庆尽快发展起来。
这个提议在八十年代讨论长江三峡项目的会议上提了出来,随后便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重庆划入四川省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不仅是四川省的经济重镇还是发展龙头,划走重庆对四川来说一个很大的损失。
但是从全局来看,重庆如果能够崛起,对于四川的发展将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远比和四川绑在一起要好得多。
这个战略规划一经提出就在中央会议上引起了轰动,说实在的,一开始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很多人还是不理解,更多的人感觉四川亏了。
这种情况是在预料之中的,毕竟眼前现实和长远利益之间是有矛盾的,尤其是这个长远目标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
战略规划的提出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过人的勇气,但是战略的实施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实实在在的付出和推进。
整体上来说,重庆设立直辖市和长江三峡工程是在一起推进的,两者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联。
从八十年代邓小平提出四川重庆分离,设重庆为直辖市的设想,经过无数次的讨论、调研和实地推进,直到1997年相关的法律程序才彻底完成。期间经历了十余年的时间,其中的困难和挫折更是不胜枚举。
但是在邓小平的推动下,在广大干部的积极落实之下,这一项百年战略终于得到落实,为大西南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重庆设为直辖市之后,经济上摆脱了负担,开始了自身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建设,尤其是针对自身老旧城区拥堵,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的彻底整治收到了明显成效。
此后,重庆的高速公路、铁路建设为连接大西南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三峡工程的顺利竣工,长江水患得到根本性的治理,黄金水道的巨大经济潜力开始得到发挥出来。
二十年间,重庆自身经济总量增长十余倍,同时也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改革开放的核心枢纽。云贵川等西南各省以重庆为纽带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输出了产品引进了投资,带动了整体的经济发展。
二十余年的实践和成效已经告诉我们,总设计师当年在大西南画出的这一个圈,今天已经证明了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大战略,是一个成功的战略设计。
而实际上重庆在历史上就曾经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有两次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省级行政单位。
第一次是在秦始皇时期,在重庆设立八县对此地进行治理,收到良好成效。随后便划入四川管辖范围。
第二次便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将重庆设为战时陪都,全部搬迁到这里,重庆也成为了当时的战略大后方和全国的战略核心。
重庆的战略地位极具优势,日本人曾经派出主力部队全力进攻重庆门户石牌,但最终兵败天险之下,也使日本人彻底灭绝了亡我中华的野心。
建国之后,伟人毛主席发现我国的轻重工业依旧延续了国民政府时期,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格局。
这种布局尽管可以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交通和经济优势,但同时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下,一旦发生外敌入侵,我们的工商业体系将遭到重大打击。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就已经得到了深刻的教训,因此伟人提出了将部分轻重工业搬迁到内陆地区的战略。重庆自然也就成为了战略规划重点,至今重庆仍旧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国防工业基地。
因此重庆有着良好的工商业基础,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对于带动大西南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邓小平作为一个四川人对重庆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为了全局战略,为了西部大开发,将重庆分离出来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今天的人们再也不会怀疑当年这个战略的正确性,而重庆也已经真正地成为了西南对外开放的最主要口岸!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