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30日,华语乐坛殿堂级歌手梅艳芳,因子宫颈癌病逝,“留下的只有思念,一串串永远缠……”
18年后,她的同名传记电影上映,不仅完成梅姑“留下一部传世电影”的心愿,更让歌迷、影迷,做了一场与梅姑重逢的美梦,一场注定满脸泪痕醒来的梦。
与其说是“认识”梅艳芳,不如说是“重遇”梅艳芳
将传记电影比之一般的剧情长片,终归不妥。
传记电影须顾虑人物资料的真实性,不能肆无忌惮地创作,亦不同于改编自原型故事的电影,戏剧冲突的推进自然比较薄弱,核心辩证的弱化是无可避免的缺陷。
《梅艳芳》的故事架构四平八稳,娓娓道出梅姑生平大事,叙事紧凑,人物生平还原度高,通过个别事件,凸显人物特质。
然而,在快捷的叙事节奏下,剧情不免显得仓促、表面,没有给观众喘息的空间。匆匆一晃,电影已走到下半场。
梅艳芳一生仅四十载,却着实精采跌宕,标志性事件众多,如:第一届新秀歌唱比赛、荣获第24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KTV掌掴事件、“1:99”音乐会、告别演唱会等,就人物而言,戏剧性丰富。
然而,传记电影终究是花两个小时,讲几十年的故事,“取舍”成为一种必然,无论怎么呈现,总有人喜、有人厌。
显然,电影牺牲了梅姑支持自由的故事线,所选择的事件,也几乎没有超出观众对梅姑的基本认知。
因此,与其说这是一部“认识”梅艳芳的电影,不如说是一部“重遇”梅艳芳的电影。
真正赚人热泪的不是《梅艳芳》,而是梅艳芳
剧中采用的配乐,如《心债》、《坏女孩》、《烈焰红唇》、《胭脂扣》、《女人花》、《夕阳之歌》等经典名曲,都是制作方直接买下版权,从中抽出梅姑的声线,经调整后配入。
同时,《梅艳芳》也搜集大量梅姑生前的影像资料,这些资料画面,在电影中织起一张闪闪发亮的网,网住观众的心,无声提醒:你在看的,是传奇巨星梅艳芳的真实人生。
梅姑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
不似《末代皇帝》、《川岛芳子》的遥远,很多观众也许曾经历过追梅姑的年代,也许曾经在影音平台听过、看过梅姑的作品,故事与观众的“共感”很自然地就产生了。
观众记得那个年代的辉煌,记得那个光辉璀璨的香港,记得曾经有个人把一生奉献给音乐、舞台、歌迷、香港,甚至是华人世界,无须电影多言。
更直接地说,《梅艳芳》传递的,是一份对梅艳芳、对港星的共同记忆。
在那个熠熠生辉的时代,世界并不缺少黑暗。
梅姑豪爽、不认命、仗义执言、无惧死亡的性格,一直都是影迷喜欢她的原因。
只是,观众不明白,这位风华绝代、风骨傲然的巨星,为何会过早地陨落,两行热泪忍不住滑落。
夕阳很美,黄昏很美,不过“只是近黄昏”
“夕阳很美,黄昏很美,不过‘只是近黄昏’”,这是梅姑在2003年告别演唱会中,对歌迷倾诉的肺腑之言。
那时没多少人知道梅姑正用自己的生命,演绎着最动人的日暮。
生命最后的绚烂,是一个华丽的转身;传奇最后的身影,是一个体面的道别;时代最后的光影,是一个标志的殒落。
2003年“梅艳芳经典金曲演唱会”结束后的一个半月,梅姑走了,一个时代正式画下句点。
上个世纪80年代到2003年,是香港电影最绚丽的时代,同时也是香港电影影响力下降的转捩点。
那时的香港电影,几乎可以说是独霸华语片市场,林青霞、张曼玉、梅艳芳、钟楚红、张国荣、成龙、周星驰……等人,堪称票房保证。
这些人的个人魅力卓然,遑论其影响力与社会动员力。
然而,今时今日的香港电影,影响力早已大不如前。
人的性格总会肖似其时代,身上必然会有其时代的风骨,梅姑代表的,正是那个灿烂却难以重现的香港。
我相信香港人不会轻易被打倒
“只要你做的是对的,所有阻碍都会为你让路。”这是电影里筹办“1:99”音乐会时,梅姑对一班后辈所说的话。
她生于香港、长于香港、成就于香港,所以只要香港需要她,她就一定会挺身而出,也相信香港人不会轻易被打倒。
当时的梅姑,才送别了挚友张国荣,自己也病入膏肓,但为了鼓舞刚刚走出SARS风暴的香港人,她认为自己必须做点事。
室内场馆因防疫考量而不出借,她索性转向租借大球场;场馆周边居民会抱怨噪音,她便将音乐会开场提前,保证夜晚10点前结束。
“有信心,无难事”,就是梅姑给人的印象。
同梅姑离开的2003年一样,我国又深陷于冠状病毒带来的疫情泥淖。
2021年,新冠肺炎仍在持续,但电影《梅艳芳》把梅姑带回来了。
或许《梅艳芳》的上映,是天上的梅姑在激励无数国人,因为梅姑相信她的家乡,也相信香港人不会轻易被打倒,只要有信心,天下无难事。
总有一天,港片会再度熠熠生辉,而梅艳芳这个名字,会持续地闪闪发亮。